■本期图文与南京医科大学一附院官方平台共同策划发布
从小耳濡目染,刘怡茜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南京医科大学。04年毕业留校,轮转时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肿瘤科。08年读研,13年申请省直升计划资助,通过哈佛大学实验室面试,15年博士后回国。
刘怡茜,南医大一附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她的故事告诉你:明明可以靠颜值,她却拼才华,明明可以比才华,她却更努力。
哈佛大学博后:失败真的是一剂良药
刘怡茜在本科毕业时就想去外面看一看。年,她经过多次努力得到了官方的留学机会。在挑选学校时,她的博导建议她“自带干粮”,即不考虑奖学金,申报最好的大学和最好的实验室。
她开始大量发邮件,有时发出去三十封才能得到两三份回复,还可能全拒。在导师建议下,她申报的学校全部为哈佛大学医学院,医院肿瘤相关专业几乎都发过邮件申请,一共发去大概四五十封。
虽然一直被拒——有时是对方实验室没有空缺岗,有时是她的研究经历不符合对方要求。但刘怡茜没有放弃,不断总结原因,最终她获得医院的“Steelelab”的offer,她硕士期间的研究也恰巧与实验室的要求符合。通过面试,考官认可了她的学识,以及她创新的思维精神,刘怡茜因此顺利通过了面试。
对此,她颇有感慨:“失败真的是一剂良药,很多以前看着很难的事情其实没有那么难,想再多不如实际去做一做,并且一定要目标明确。比如,留学就要有目的的留学,注重前期积累。”
国外科研者:更自主,更严谨,更开阔。
国外实验室对所有的实验数据都进行备案,记录与核对,态度极为严谨,这给刘怡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周的组内、组间交流,外请其他大学教授的讲课及哈佛各大附院间的公开讲课,这些也让刘怡茜的视野开阔很多。
国外的原创性课题更多,课题的延续性更强,周围同学的表达能力很强,刘怡茜说他们做起科研来更像讲故事,这也源于导师对于课题汇报的要求——
“要让每个人都听懂,要有逻辑性,也要有趣。”
师生之间就课题可以畅所欲言,随时提问。课题中的数据分析及未预期结果都需要学生自行寻找答案,其他组员补充,导师只是指点一下。这极大提高了开放性思维。
“在我看来,国外的科研氛围要更单纯,自主。但国外科研压力也是巨大,申请课题的难度却也比国内更高。”
肿瘤科医师:得到病人的认可是最大的欣喜。
肿瘤科室,是一个容易直面死亡与绝望的地方。当一个个病人无可挽回地逝去,刚刚开始工作的刘怡茜曾为此消沉过一段时间。
但她相信作为医生能给予患者的除了治疗上的关怀,更多的是人文关怀。所以她每每查房都会面带笑容,像老朋友一样打着招呼,询问患者今天的感受。即使是遇到一些对自身病情有些沮丧的患者们,她都会握着他们的手,告诉他们不要害怕,会好起来的。
曾有一位五十多岁的肾癌女患者,开始治疗时对刘怡茜有些许不信任,在治疗上也很焦虑,经常夜里打电话询问病情,刘怡茜耐心地回答、宽慰她。时间一长,即使是生活上的烦恼,这位患者也愿意同刘怡茜诉说,还在闲暇时间给刘怡茜的孩子编织毛线衣。一个刘怡茜曾经治疗过的一个单亲家庭的男孩,虽然他最后还是离开了,但他的母亲仍然时不时地关心问候刘怡茜。
这些暖心的小事,真诚的人给予了她无限的动力,激励着她不断前行。
除了临床工作,刘怡茜在科研中也十分努力。对她来说,科研比临床工作更加辛苦。为了做出一张漂亮的图写进论文里,她可能要做二三十次。她说,每一个科研成果都是外显,而努力才是内涵。
业余画家:在画画里,找到自己的王国。
一个偶然的契机刘怡茜加入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