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白癜风要光照 http://m.39.net/disease/a_9299350.html20年来,只要情绪激动总会容易出现“双手摸索衣角”“断片儿”。最近又连发几次“羊角疯”的吴阿姨被家人紧急送到首都医院癫痫中心治疗。原来导致吴阿姨(化名)总“断片儿”的罪魁祸首竟是右脑颞叶的一团海绵状血管瘤。
日前,首都医院癫痫中心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周健,为70岁的吴阿姨成功切除致癫灶——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术后,影响吴阿姨20年的癫痫未再发作,恢复良好。
今年70岁的吴阿姨是老北京,性格开朗,家庭幸福,医院的大夫。20年前的一天,吴阿姨总是莫名的“断片儿”,持续十余秒或数分钟清醒后,她又完全不记得刚才发生的一切,有时候双手不自主地摸索衣服。这一不寻常的细节被身为医生的爱人发现,赶医院检查,检查诊断为右脑颞叶有一团异常血管——海绵状血管瘤,继发性癫痫。医生建议进行脑肿瘤切除术,不过由于惧怕手术风险,老两口商量先动态观察,吃药控制癫痫发作。
抗癫痫药物治疗虽让癫痫发作的发作有所减少,但吴阿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仍是一大块心病。去年1月,吴阿姨在夜间睡眠中出现突发大叫一声,四肢强直抽搐,双眼上视,呼之不应,全程无记忆,持续约5分钟才有所缓解。今年又在夜间癫痫大发作几次,发作持续10分钟。发作后,吴阿姨精神差、食欲也差,好几天才能缓过劲来。
吴阿姨的病情越来越重,这次老伴下决医院、好大夫做手术治疗。多方打听下,吴阿姨一家慕名来到首都医院癫痫中心,找到了癫痫中心外科主任周健。该中心由我国癫痫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栾国明教授领衔,汇集周健、李天富、关宇光、王梦阳、刘长青、赵萌、王雄飞等癫痫专家,目前已发展成实力强大的癫痫学科医疗团队。特别在术前评估、致痫灶精准定位和手术治疗上更是引领我国癫痫外科发展,不少难治性癫痫患者及家庭也因此受益。
吴阿姨入院后引起了三博癫痫中心高度重视。虽然手术为常规性手术并不复杂,对于古稀老人来说,比年轻人有更高的风险。周健主任为她进一步检查,结合症状与脑电图学,考虑海绵状血管瘤及周围皮层为致痫灶。周健主任介绍,海绵状血管瘤乍一听这个词,很多人会误以为是肿瘤,实则大可不必谈瘤色变。海绵状血管瘤又名海绵状血管畸形,是一种血管发育异常的脑血管病。海绵状血管瘤的风险除了出血外,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癫痫发作。研究表明,大多数大脑半球上的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可出现癫痫发作,且首次发作后5年内再次发作的比例可高达94%。反复的癫痫发作对患者的智力、心理及生理都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故而对于癫痫发作的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手术治疗是很有必要的。
开颅手术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高龄患者由于机体衰退,对开颅手术的耐受力差,风险较一般人要高。但如不进行手术,海绵状血管瘤持续存在,会反复出血,应用药物已不能有效控制癫痫发作,癫痫又进一步严重恶化的风险。这对于古稀老人来说,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
患者和家属对医生很信任,医院多年实行的高龄患者手术治疗流程可以将高龄患者手术的风险降到最低。周健主任表示,这次手术,我们不但要切除海绵状状血管瘤,还需要切除与癫痫放电传播有关的区域及继发性致痫区域。“颞叶的海绵状血管瘤所致癫痫不仅涉及到癫痫发作的起源区域,而且还涉及到癫痫放电传播区域,且该区域的病变常常存在双重病理改变,同时癫痫放电传播通路又经常点燃附近的区域产生新的致痫病灶,如果单纯应用病灶切除术控制癫痫的发作效果可能较差,所以我们决定行病灶加致痫区切除术,同时最大可能的保护功能,不损伤神经功能”
为降低手术风险,癫痫中心医护人员进行周密的术前讨论,多次研究患者影像资料,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反复推敲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了术中、术后各种突发意外处置方案,决定行神经电生理辅助下的癫痫灶切除术。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是通过脑电图、肌电图和诱发电位等各种电生理技术,监测术中处于危险状态的神经功能完整性的技术,可以实时反映是否存在牵拉、缺血、热凝等造成的神经损害,以便术者及时停止操作,使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病残率。可以说,有了术中电生理监测的协助就等于为手术中病灶准确有效地切除加上“保险”。
手术如期举行。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对病灶进行定位。在精准导航下,主刀医生周健主任抽丝剥茧,直至全部切除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同时将病变组织连同致痫灶一并切除。清除完成后,监测发现痫性波消失。手术顺利结束,这意味着患者将摆脱癫痫发作的痛苦。
术后送重症监护室,患者呼吸、心跳稳定,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应答自如,四肢活动自如,术后没多久拔除气管插管,未见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目前吴阿姨已康复出院。
周健主任提醒,很多患者的癫痫发作可能是多种症状混合的复杂情况,由于引发癫痫的病因可能是脑瘤、脑外伤、感染、脑血管病、皮层发育畸形等多种因素,所以一旦日常生活有发作一定要引起重视,医院明确病因,对症治疗,需要手术时一定要尽早行手术治疗,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