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道血管瘤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卢师兄学中医08第三章中医人体观念35
TUhjnbcbe - 2023/3/31 20:57:00

3.5人体的天气和地气:

前面的津液、血、元气是分别叙述,如果将这几种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人体的平衡的内环境,就形成了人体的天地。

人之饮食入口、吸气入鼻,饮食为自然界地气,吸入的空气为自然界天气,所以人以自然界的天地之气而生。饮食、空气进入人体以后,经过处理成为人体的天气、地气。人体的天、地之气也像自然界一样相互转化,也就是气态物质与固、液态物质会发生频繁的转化。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帝内经讲解--天地形气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1)。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2)。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3),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4)。

《素问六节藏象论》

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1)。故阳道实,阴道虚(2)。

《素问·太阴阳明论》

下面分别介绍人体的天气和地气。

1、人体天气

人体的天气指的是人体中的气态物质,以空气、水蒸汽和气雾状营养物质的形态,存在于经络、腠理以及各种空腔器官、孔窍等处。从功能上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营气、卫气、宗气、脏腑之气

1.1、营气

营气是中焦脾胃消化的水谷之气中的精纯部分,其功能是营养全身,内含脏腑,外括形体。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1),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2),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3)。

《*帝内经讲解-藏象-三焦的部位和功用》

循行:

从中焦注入手太阴肺脉,然后按照十二经顺序依次流转,一日夜行五十周。

营气则沿十二经脉循行次序运行,所不同的是,营卫的循行,在《内经》和历代注家中,某些方面说法颇不一致,尚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解决。

《*帝内经讲解-人与自然-营卫运行的昼夜节律》

与血的关系:

营气是气态物质,血是液态物质。营气循行于经络之中,与血关系密切。营气注入脉中,就成为血的组成部分。反之,若不注入脉,则是气态物质。所以可以把营气理解为气态的血,血理解为液态的营气。

血循行于血管脉道中,营气循行于经络中,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1)。...

营气清柔,所以能灌注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循着经脉,贯通五脏,联络六腑,运行全身,发挥其营养作用。..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1),以荣四末,内注五藏六府,以应刻数焉⑴。...

营气柔和,循行于经脉之中,与津液相和合,化生为血液。营气与血,同行脉中,营气为血的组成部分,血液由营气和合津液变化而成,营气与血,可分而不可离,故常“营血”并称。...

营气之道。内谷为宝(1)。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2)。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3)。...

就营气的生成而言,营气是水谷精气所化生的营养物质,源于脾胃。中焦有脾胃居其内,其功能是脾胃功能的概括,营气既由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的精纯部分所生成,所以说营气出于中焦。

其次就营气的运行而言,营气源于脾胃,出中焦后,注手太阴肺经,然后循十二经,昼夜不息,运行于全身上下内外各部,所以从营气的运行看,也可认为营气出于中焦。

《*帝内经讲解-藏象-营卫的生成和功能》

1.2、卫气

产生:

卫气根源于下焦肾精转化的阳气,加上中焦脾胃消化的水谷之气中的彪悍部分

卫气除根于下焦命门阳气,又赖上焦的宣发以外,卫气也由水谷精气所化生,还必须依靠水谷精气的不断充养,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可以认为卫气根源于下焦,资生于中焦,宣发于上焦,卫气与三焦均有密切的联系

《*帝内经讲解-藏象-营卫的生成》

其次就卫气的功能而言,卫气属阳,故又称卫阳。而一身之阳气根于下焦肾,所以卫气也根源于下焦肾中的阳气,卫气只有不断受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其温煦固表的作用,所以说卫气出于下焦。

“下”,《太素》卷十二《营卫气》作“上”,杨上善注:“卫出上焦者,出胃上口也。”张志聪也认为“下,当作上”,并说:“卫者,阳明水谷之悍气,从上焦而出,卫于表阳,故曰卫出上焦。”杨上善、张志聪等人,从卫气的特性及卫气向外敷布部位等角度,认为卫气出于上焦。而张景岳等人,则从卫气的运行及卫气的本源等方面,以为卫气出于下焦。可见两种说法都有根据,只是认识的角度不同而已,应予并存。

《*帝内经讲解-藏象-营卫的生成》

循行:

卫气行于经络之中,血脉之外。

白天走手足三阳经二十五周。

晚上走脏器二十五周,顺序是肾、心、肺、肝、脾、肾

卫气的循行与睡眠有着密切关系。

本篇下文指出,卫气一日一夜,循行五十周次,白天行于阳分二十五周,夜间行于阴分二十五周。

据《灵枢卫气行》记载,平旦阴尽,卫气先从目内眦睛明穴出阳,上行至头部,然后循手足三阳经向下运行,最终由足阳明达足心,入足少阴经,循少阴之别蹻脉,上行复交会于目内眦足太阳睛明穴,卫气白天循此路线运行二十五周。

卫气夜行于阴,由足少阴肾经传注于肾脏,由肾脏注入心脏,由心脏注入肺脏,由肺脏注入肝脏,由肝脏注入脾脏,由脾脏再传至肾脏为一周,卫气夜间以此次序运行二十五周。...

就卫气的运行而言,卫气慓疾滑利,白天循手足三阳经,分布于四肢、皮肤、肌肉之间。

日西,由足少阴肾经传注肾脏,分布于五脏六腑。

平旦,又由足少阴肾经,经目内毗睛明穴出阳,

故日西阳尽,平旦阴尽,卫气均自足少阴肾经发出,所以说,卫气出于下焦。

张景岳注:“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不入于脉,故于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循头项下行,始于足太阳膀胱经而行于阳分,日西阳尽,则始于足少阴肾经而行于阴分,其气自膀胱与肾由下而出,故卫气出于下焦。”

《*帝内经讲解-藏象-营卫的生成》

卫气正常情况下循以上道路运转,但特殊情况下,可以不遵循这个道路。比如内经说人饮食热的水谷,有时会立刻出汗,位置在面部、背部或者半身,这是因为卫气彪悍,在腠理开关不正常的情况下,遇到出口就会走出。

*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歧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

《灵枢-营卫生会》

功能:

卫气的功能有三个方面:

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

二是温煦脏腑,润泽皮毛。

三是司汗孔开合。

故《灵枢·本藏》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矣”。

《中医药学概论-藏象-气》

1.3、宗气

宗气是在上焦心、肺部位形成的一种气态物质,由吸入的自然空气与脾胃上升而来的水谷精微之气结合而成。其作用是帮助肺进行呼吸、帮助心运行血液、推动营气运行。

肺主一身之气,自然之气由肺吸入,水谷精气经脾上归于肺,合而为宗气,积于胸中气海。上出喉咙以司呼吸,贯心脉而布散周身。

《*帝内经讲解-藏象-肺为各脏之长》

宗气聚集于上焦胸部,但能循行于全身,其路线与营气是一致的。

宗气汇聚于胸部膻中,所以膻中又称为气海。

《*帝内经讲解-藏象-宗气的生成和功用》

上焦为宗气所聚之处,宗气能推动营气运行全身,白天与营气偕行二十五周次,夜晚偕行二十五周次,一昼夜共行五十周次,总会于手太阴肺经。

《*帝内经讲解-三焦的部位与功用》

宗气与营气一样可以灌注到血脉之中。

宗气在上积聚于胸中气海,贯注于心脉,行于呼吸之道:故宗气既行于脉内,又布于脉外。《灵枢刺节真邪》说:“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宗气在下汇集于丹田,经足阳明气街,下行于足,可见宗气既行于上,也运于下。说明宗气虽积于胸,而实能循行全身,正如张景岳注《灵枢刺节真邪论》所说:宗气“其下者蓄于丹田,注足阳明之气街而下行于足;其上者积于胸中,出于息道而为呼吸。”...

《*帝内经讲解-藏象-宗气的生成和功用》

单纯吸入的空气不足以完成宗气之功能,需要水谷之气的补充,所以如果水谷之气不足,则宗气虚。当然吸入之气不足,宗气也虚。所以高质量的呼吸以及健康的脾胃可以产生充足的宗气。

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灵枢-五味》

宗气不足,则影响呼吸功能和血液的运行功能,可引起血脉凝滞,进而在肢体温度、运动、心脏跳动等方面出现异常。

其表现:

轻则面色晦暗、心悸、气短、喘促、呼吸不畅。

中则唇面紫绀、爪甲青紫、吸短呼长、喘促难卧、喉中痰鸣、心慌无主、虚里动衣。

重则心神失附、心慌烦躁、神识恍惚、呼吸浅短难续、冷汗淋漓、肤凉肢厥、脉微欲绝、二便难禁甚或失禁。

宗气不足的原因:

直接原因往往是心肺功能下降引起。

间接原因可能是脾胃功能下降,因宗气有一部分为水谷之气,脾胃功能下降,不能产生足够的水谷之气,则宗气自然不足。

更根本的原因可能是肾功能下降,肾藏精而生元气,元气不足,则脾胃、心肺功能皆下降,可导致宗气不足等病证。

1.4、脏腑之气

五脏六腑各有其对应的气态物质,详见下面的地气部分。

1.5、气的调节:

全身气的升降出入活动是在肝的调节下进行,肝主疏泄即为此意。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则可能出现气的上逆,产生头目胀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的现象;或者气的运转产生淤滞,进而影响血和津液的运行,产生气滞血瘀痰饮的现象,妇女可以产生经行不畅、痛经等现象。肝的疏泄功能也管理脾胃的气机升降,若出现异常,对于脾可能出现腹胀、肠鸣、泄泻等脾气不升的症状,对于胃可能出现胃脘作痛,嗳气不舒,恶心呕吐的胃气不降的症状。

一是调畅气机。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它是对脏腑功能活动形式的基本概括。由于肝具有主动、主升的功能特点,这对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气机的调畅。如果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通畅,气血和调,经脉通利,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就正常。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或由于肝的疏泄功能减退,而形成气机不畅、肝气郁结的病理变化,出现胸胁胀痛的病症。或由于肝的升发太过而形成肝气上逆,或肝阳上亢的病理变化,而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等病理现象。由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直接影响到血与津液的输布与运行,故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常会导致血与津液的病变。如肝气郁结,可形成血瘀、癓瘕,在妇女可导致经行不畅、痛经等症。同样,肝郁气滞,亦可产生痰、水等病理产物,出现痰核、臌胀等症状。

《中医药学概论--肝、胆》

1.6、小结:

经络为气态物质的运行通道,存在于各种组织器官的间隙之中。如内经说卫气“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张景岳说“凡腔腹肉理之间,上下空隙之处,皆谓之肓”。

岐伯答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灵枢-天年》

特殊情况下,气态物质可以弥漫渗透的方式穿过形体组织。在《中医儿科学》的小儿哮喘病中,谈到此病的病根为肺中伏痰,但过食冷、酸、咸的食物会诱发,就是因为小儿器官娇嫩,冷酸等气态物质浸入肺腑而发病。

小儿肺脏娇嫩,治节失司;脾气虚弱,运化无权;肾阳不振,失于蒸化,酿生痰湿内停,留伏肺俞,是为潜在内因;而气候变化,寒暖失常,感受六淫;饮食不当,或过食生冷酸咸;以及吸入花粉、绒毛、灰尘,接触油漆、煤气、刺激性气体;甚至啼哭呛乳,均乃诱发哮喘的外来因素。故本病虽发作于肺,而又与脾肾二脏有关。

《中医儿科学-哮喘》

营卫二气互相配合,营气负责营养,卫气负责温煦与护卫。两者配合不协调,则发生营卫不和的疾病。例如《伤寒论》的太阳中风证,为太阳区域受风邪侵袭,造成卫强而营弱的情况,表现为头痛、发热、汗出、怕风,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治疗。

总体来讲:

宗气主要产生于上焦,能入经络与血脉,主要功能是主呼吸与推动血与营气的运行,失常则有呼吸及血脉淤堵问题。

营气主要来自中焦,能入经络与血脉,主要功能是营养脏腑与形体。

卫气主要来自下焦,能入经络,不能入血脉,主要功能是温煦与护卫,失常则有寒热问题。

气态物质以经络为主要通道,特殊情况也可在经络之外运行。

2、人体地气

2.1、概述

人体地气指人体的固液态物质,包括脏腑、皮肉脉筋骨、津液、血等。其中的津液、血已经在前面章节叙述过了。

这些固液态物质与气态物质进行物质和能量交互,类似自然界天地气交、云升雨降的过程。

从物质角度看:人的血、津液中含有空气中传入的氧等物质,此为天气化为地气。人体的营卫等气态物质是饮食而入的固液态物质转化而成,此为地气化为天气。

从能量角度看,就像太阳照耀大地,形成东南中西北的五行能量差异一样,人体的形质也是按照能量差异进行五行划分。

2.2、脏腑五行

脏腑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按照五行划分如下:

肝、胆为木,肝为阴木,胆为阳木

心、小肠为火,心为阴火,小肠为阳火

脾、胃为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

肺、大肠为金,肺为阴金,大肠为阳金

肾、膀胱为水,肾为阴水,膀胱为阳水

这里的每一对脏腑都有阴阳关系,比如肝为阴木,胆为阳木。这种关系是指虽然两者的能量在上一层阴阳中都处于木气这个位置,但在木气再分阴阳的情况下,两者一为阴,一为阳。两者通过经络,在能量和物质上有所互通,并形成了一种平衡。这种平衡类似天地的关系,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即肝的正常平衡状态需要含有一部分胆的因素,胆的平衡状态需要含有肝的一部分因素。因此肝的问题除了考虑自身的失衡外,也要考虑是否由胆引起的。同样,胆的问题也要考虑肝。

内经上讲“腑受脏之浊气”,从此处看,五脏运转产生的废物应是通过腑排出体外。有中医治疗脏器重病的思路是将病邪导入肠胃,再排出体外,此观点可供大家参考。

另外,经方中医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会将三阴病转变为三阳病,然后再将病邪从三阳排除体外。这里三阴指的就是五脏加心包以及各自的经络区域,三阳指的就是六腑以及各自经络区域。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五行之间需要维持平衡,即五脏各脏的能力应保持相对均衡,这种均衡是通过五行生克、胜复来保持的。具体见《概论》的五行章节。

五行的平衡非常重要,不重视这种平衡关系,很容易犯前面所说的虚虚实实之戒。如《难经》所说,若肝肾之气已绝,反而补心肺,则造成更大的不平衡,会让虚的更虚,实的更实。若病人因此而亡,是医生的责任。

五脏脉已绝于内者,肾肝气已绝于内也,而医反补其心肺;五脏脉已绝于外者,心肺气已绝于外也,而医反补其肾肝。阳绝补阴,阴绝补阳,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难经-十二难》

夫五运之*,犹权衡也(1),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之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2)。故曰,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往复,寒暑彰其兆。此之谓也(3)。

《素问气交变大论》

意谓五运之气保持相对平衡,自然界的生物才会有正常的生长发育,所以这是万物生长化收藏过程的自然道理,也是四时正常气候变生规律的体现。否则,平衡失常,天地四时之气就会发生闭塞。

“天地”,指代表天气和地气的五运六气。六气属阳,周于天外,代表天气,五运属阴,守于地内,代表地气。

《*帝内经讲解-藏象学说-五行气运具有维持自然平衡的作用》

2.3、脏腑之气

脏腑之气是脏腑所对应的气态物质。元气通过三焦作用于各个脏腑。各个脏腑获得能量后,又可以产生脏腑之气。所以脏腑能量越强,脏腑之气越充足。脏腑及其对应的气态物质可参考前面天地章节,五方地气对气交之地的天气产生的影响。

人体的五行脏气分布是肝气左升、肺气右降,心气浮于上,肾气沉于下,脾气在中间灌溉四旁。这种分布对均衡人体上下部气血有重要作用,若出现问题,可以导致气机升降的问题,出现上实下虚或者下实上虚等分布不均的问题。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左右是阴阳升降的道路,左升右降。肝主春,其气从左而升,左为肝气分布的部位。故肝病多见于左。肺主秋,其气从右而降,右为肺气分布的部位,故肺病每见于右。如《难经五十六难》说:“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所以临证积见于左者,多治肝血;生于右者,多治肺气。

《*帝内经讲解-脏气的分布》

五脏之气通过经络通于面部,使人的面部呈现出健康的色泽。因此中医望诊通过观察面部的色泽了解脏腑的状态。

1.天有五气,食人入鼻,藏于五脏,上华面颐,

肝青心赤,脾脏色*,肺白肾黑,五脏之常。

《中医诊法-中药-方剂口诀--望诊》

脏腑之气各有通道进入对应的经络,是经络之气的组成部分。比如心气注入手少阴心经,如果心气不足,则在心经通道上会出现能量不足的发冷症状,其它脏腑类似。

因经络互相连接,所以脏腑之气进入对应经络之后,又随经络散布到全身。人的五体皮肉脉筋骨由血转化而来,但血具体转化为其中哪一种又由脏腑之气控制。肺气侧重于养皮、心气侧重养脉、脾气侧重养肌肉、肝气侧重养筋、肾气侧重养骨。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1);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2);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3);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4);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5)。

《素问·五藏生成篇》

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

《难经-五难》

因此,五体的状态可以反应对应脏腑的状态,五体的衰弱多因对应脏腑的衰弱。现代的很多疾病,比如肌无力、血管瘤、骨质疏松等,从中医角度看,都要从脏腑中寻找根源。

2.4、五行对应

前面“阴阳平衡”章节提到取类比象的问题,就是对阴阳平衡起到同样作用、或具有强对应关系的事物可以归为一类,叫做具有相同的象。对于按照五行划分的地气平衡来说,很多事物都有五行之象。列表如下:

五行与人体器官、功能的对应关系

可对人体五行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

其它五行相关内容

3、总结

总的来说,人体的元气、气态物质、津血、形体外应自然界的阳光、空气、水、土。在元气作用下,人体的固、液、气三类物质的形态相互转换;能量状态在时间维度上波动,在空间维度上各有差异,这种波动和差异又都在各自的平衡范围内,从而形成了人体的适宜内环境。这是根据“天人合一”的道理,通过观察大自然推导出的人体规律。

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水谷入胃,脾气消磨,渣滓下传,精微上奉,化为雾气,归之于肺,肺司气而主皮毛,将此雾气,由脏而经,由经而络,由络而播宣皮腠,熏肤充身泽毛,是谓六经之气。雾气降洒,化而为水,津液精血于是生焉。阴性亲内,自皮而络,自络而经,自经而归趋脏腑。

*元御《素灵微蕴》

4、探讨:

人体中气的种类与运行规律,历来也是中医的理论难点。目前科技的发展还不能精确分析人体内的能量和气态物质的运转情况,所以只能根据《内经》、《伤寒》等经典的叙述以及临床实践进行推论。又因为古人用词简略,有时会产生歧义,所以一些理论细节不能保证完全正确,但大致方向问题不大。以后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增加,对人体的认识会更加深入,那时对中医经典的诠释可能会更加准确。

题目

如果从天气、地气的角度划分阴阳,人体的血、津液、形属于-----气,为阴;人体的气态物质包括宗气、营卫之气属于天气,为阳。

营气源于脾胃,从----焦注入手太阴肺脉,然后按照十二经顺序依次流转,一日夜行多少周?----(填大写数字)。营气与津液混合就成为------

卫气根源于---焦,资生于----焦,宣发于----焦。白天循行于手足三----经二十五周,夜晚循行五脏二十五周,循行顺序是:肾、心、-----、-------、脾、肾。卫气日夜循行转换的关键点是目内眦的-----穴。

宗气、卫气、营气几种气态物质中,能保护肌表,抵抗寒冷的是----气;能帮助肺呼吸,推动血运行的是----气;作为饮食中的精微部分,能够营养全身的是-----气;能管理毛孔开合的是-----气。

人体地气五行中,肝、胆为木,心、小肠为-----,脾、胃为------,肺、大肠为------,肾、膀胱为-----。木气分阴阳的话,肝木为阴木,胆木为-----木。

在五脏与五华的对应关系中,爪(指甲)与---脏对应,面与---脏对应,唇与---脏对应,毛(表皮毫毛)与-----脏对应,发与----脏对应,可以通过观察五华初步判断五脏的健康状态。

关于卢师兄:

一个曾经腰突被西医治到腰歪,在西医告知没办法只能手术的,后来通过学习中医、道家导引术、金刚长寿功、太极拳逐渐恢复健康的战略营销从业者。

自从康复后,从此研习中医与道学,成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

1
查看完整版本: 卢师兄学中医08第三章中医人体观念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