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王维洁洁姐育儿信箱
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
妇幼保健部
王维洁主治医师
儿保医生要做“万宝全书”,啥啥都要知道!宝宝体检家长可不会放过这么好的“医生,我家宝贝皮肤上长的是啥?”这个问题在门诊中问及率非常之高,毕竟家长对这显而易见的宝宝皮肤表现心存疑问?好吧!洁姐来介绍一下几种婴幼儿常见皮肤病变,家长们对号入座,答疑解惑吧!
婴儿红斑
儿保门诊中家长经常会询问:“宝宝眼皮上、额头上、人中部位、后脑勺、上颈部有类似胎记样的粉红色斑块,这是什么呢?长大会退吗?需要治疗吗?”
其实这种婴儿红斑又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鹳吻痕”或“天使之吻”。“鹳吻痕”这个命名来自关于鹳的神话故事,鹳是西方传说中的送子鸟,传说中,送子鸟落到谁家屋顶造巢,谁家就会喜得贵子,幸福美满,在神话传说里,鹳是抓着婴儿的背部和颈部将其送来的,所以小婴儿颈背部及身上其他地方的粉红痕迹。“天使之吻”是传说中天使亲吻婴儿的面部部位-眼皮产生的痕迹。
这么传奇的红色斑块其实就是皮肤表层过多的毛细血管堆积造成的,一般情况下婴儿红斑为粉红色,在婴儿哭闹、发热、洗澡后时,血管就会充盈,斑块变得更红。斑块的大小面积个体差异,有的宝宝只有眼角小小一块,有的宝宝后脑勺一大片。大部分婴儿红斑会随着宝宝年龄的增大而逐渐自行消失,大多数宝宝在1-2岁消退。一小部分“鹳吻痕”或“天使之吻”可能会持续很久时间。
皮脂腺痣
宝贝出生后不久,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宝宝头、颈部,尤其多见于头皮上出现境界清楚、隆起的圆形小结节,淡黄色至灰棕色,有蜡样外观的皮疹,局部无毛发生长或长有稀少毛发。这是什么呢?这种皮疹的名称叫做:皮脂腺痣。
皮脂腺痣是皮肤中皮脂腺异常增多所致的增生性疾病。不用年龄时期皮疹呈现不同的表现,儿童期表面光滑;青春期皮损肥厚呈疣状,有密集乳头瘤状隆起;老年期有些皮损失呈结节状增殖,少数病人在本病的基础上可发生附件肿瘤,如汗腺肿瘤,甚至可发生转移。
儿童期皮脂腺痣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家长注意观察,随着年龄增长局部皮疹表面发生变化请及时皮肤科就诊手术或激光等治疗。
蒙古斑
民间有个传说:宝贝不愿意从妈妈肚子里出来,是被踢踹着来到这个美丽新世界,所以宝宝出生时身体上某些部位会出现淤青。真是这样吗?其实无法考证。从医学的角度来说这种灰青色斑叫做蒙古斑。
蒙古斑为先天性真皮黑素细胞增多症,因婴儿生来即有,故又名儿痣。组织学上可见黑素细胞停留在真皮深部,故又称真皮黑变病。蒙古斑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以腰骶部及臀部多见。因黑素颗粒位于较深部位,在光线的Tyndall效应下,呈特殊性的灰青色或蓝色。随婴儿生长,蒙古斑色泽逐渐转淡或消失,对机体亦无任何危害,可不作特殊治疗。
此类的斑块多为先天性,部分宝宝出生时并不明显,出生后慢慢出现并加深,一般在3-4岁后慢慢消退,大部分宝宝7-8岁完全消退,极少部分宝宝成年尚未消退。
草莓状血管瘤
“医生,我家宝宝这里有块红红的是啥?”体检一看我会告知家长是草莓状血管瘤。听到这个“瘤”字好多家长会大惊失色,其实这种皮肤病变没这么可怕!
草莓状血管瘤属于毛细血管瘤的一种,呈鲜红色、柔软分叶状肿瘤,数目单个或数个,大小不等,通常一至数厘米,偶尔见整个肢体受累。血管边界清楚,好发于颜面、肩部、头部、四肢和躯干。一般会在出生或者出生后一个月内可见,开始发现时可能是一个小红点,逐渐长大,高出皮肤,形状如草莓,故称之为草莓状血管瘤。
血管瘤一般在宝宝一岁以内会逐渐长大,1-2岁后会慢慢自行消退,家长不用急于治疗让其快速消退,自行消退可获得最佳美容效果。但是面积比较大、短期内迅速长大的血管瘤或生长位置引起局部并发症(鼻腔内血管瘤引起严重鼻出血、臀部的血管瘤因尿布疹引发局部溃疡等)需要早期儿童皮肤科就诊用药或激光、同位素治疗。
传染性软疣
儿保门诊中大月龄的婴儿皮肤上会出现局部皮肤上累似小乳头状肤色凸起,宝宝有时会搔抓,数目会越来越多,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种皮肤病变称为传染性软疣,俗称“水猴子”,上海话俗称“老鼠奶”,病变的外形就像老鼠的小乳头,是一种病毒性传染性皮肤病。儿童以颈、背、面部、四肢、臀部多见。
本病是痘病毒中传染性软疣病毒感染所致,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皮疹为粟粒至绿豆大小半球形丘疹,呈灰白色或珍珠色,中间有个小凹陷,微痒,软疣的数目少则3~5个,多则数十个,散在分布而不融合、微痒,通过搔抓可自身播种,即沿着搔抓处及周围产生更多新的软疣。皮疹因摩擦或搔抓容易继发感染,局部红肿或并发脓肿。
家长如果发现宝宝有这种皮损表现请儿童皮肤科就诊、早期治疗。防止宝宝搔抓引起自身传染,幼儿园或集体生活需要隔离,衣物消毒、洗浴用品分开。
常见的皮肤病变你家宝贝中招吗?“瘤”呀!“斑”呀!“疣”呀!不用害怕啦!看看了解了就心里就有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