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道血管瘤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救死扶伤平生愿记著名归国胸外科专家辛
TUhjnbcbe - 2024/12/29 17:33: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传递 https://weifang.dzwww.com/cj/201711/t20171127_16268082.htm

辛育龄曾与白求恩并肩战斗,并受其影响投身医学事业。年,他作为公派留学生,前往苏联医学院学习胸外科技术,年学成归国后,长期致力于我国胸外科创建和发展,是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在胸外科领域多个方面取得“从0到1”的突破,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创新发展作出卓越贡献。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他是四位荣获“七一勋章”的侨界功勋党员之一,其余三位是侨界老党员、“中国侨界杰出人物”提名奖获得者瞿独伊,中国侨联第六届委员会委员、“全国侨界十杰”吴天一,美国归侨、两院院士陆元九。

“做白求恩式好大夫”

“离阵地越近,就越能多救些伤员!”

这是白求恩对18岁的辛育龄说的话,他践行了一辈子,而辛育龄在他的影响下走上了行医之路,也将这句话作为一生的座右铭。

年,辛育龄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年,年仅16岁的他投笔从戎,加入冀中人民自卫军,年正式参加八路军,成为冀中军区的卫生员,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被派往白求恩医疗队担任司药。

战斗中,白求恩常常不顾个人安危,带领手术队奔赴前沿阵地,在炮火连天的环境下镇定自若地把手术做完。同志们劝他,他却说,距阵地愈近,愈能多救些伤员。在著名的齐会战斗中,白求恩将手术室设在前沿阵地上,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

白求恩超人的胆量、精湛的技术,以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年轻的辛育龄。

“救死扶伤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如果将来能做一位像白求恩一样的医生,挺好的。”辛育龄想。就这样,他走上了行医之路。

同年11月,白求恩光荣牺牲,虽然只共事了几个月,但白求恩精神影响了辛育龄一生。年,医生马千里留学回来,在住院部看到辛育龄,进屋探望,辛育龄很亲热地拉着他的手。马千里拿了自己的手术服,想让辛育龄留几个字,辛育龄认认真真地写下“马千里,做白求恩式好大夫”的期许。

从0到1的突破

年,辛育龄作为新中国首批公派留学生,前往苏联医学院学习胸外科技术,年获得医学副博士学位,掌握了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胸外科技术。

回国后的辛育龄主动申请分配到位于北京通县的中央结核病研究所(后更名为北京结核病研究所),组建胸外科。

那时,我国绝大部分省市尚未建立胸外科。为了在全国推广胸外科技术,惠及更多的患者,辛育龄牵头在所里举办为期一年的胸外科医师培训班,每期20名。

从年到年,辛育龄为我国培养了余名胸外科技术骨干,指导40医院建立胸外科。在他的推动下,我国的胸外科建立了医、教、研合一的体系。

辛育龄注重钻研和创新,实现了很多从0到1的突破。

曾经,结核病在我国十分猖獗。辛育龄经过摸索,创新出双腔插管麻醉下施行肺切除手术,治疗多例无一例出现意外,为胸腔外科扩大适应症和保障手术安全提供了有效手段。

上世纪70年代,药物麻醉技术还不是很成熟。辛育龄开展针灸理论研究并开创了针刺麻醉下的开胸手术。年6月,辛育龄主刀并运用一根针,针刺“三阳络”穴行肺切除手术获得成功,震惊了国内外。年2月,尼克松访华时,专程到手术现场参观。

器官移植是医学领域中的尖端技术。年,辛育龄在多年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成功实施我国首例人体肺移植手术,奠定我国在世界肺移植领域的领先地位。

他创造性地开创电化学疗法治疗晚期肺癌和血管瘤,这种疗法创伤小、副作用小,推动了现今放疗技术和消融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病人让我们把胸腔打开,是何等的信任”

辛育龄常说:“病人对我们是非常信任的,要不然怎么会让我们把他的胸腔打开呢?”在患者眼中,辛育龄不仅是一位医学专家,更是一位慈祥的长者。

每一次手术,辛育龄总会把手套洗一下,让手套触感更滑,开胸后,动作也极其轻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因为他认为,病人虽然在全麻状态,但是要像病人清醒时一样对待他。

有一次,他为抢救一名在手术中呼吸心跳突然停止的患儿,弯腰俯身,趴在床边持续为患儿做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孩子救回来了,70多岁的辛育龄却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经过一周的理疗才恢复过来。

为了减轻病人的负担,他长期坚持出诊只设普通专家号,而不设特需专家号。遇到经济困难的病人,他不仅千方百计节约费用,还会拿出自己的积蓄帮助病人。救治危重病人,他可以在手术室坚守七八个小时,术后彻夜不眠,亲自守护。对于那些病情复杂又做过多次手术失败的病人,他敢于承担风险,尽量救治。

“非典”期间,医院被征医院。80多岁的辛育龄给每一个重症患者会诊、确定治疗方案。8年汶川地震,辛育龄捐出2万元党费,理由只有四个字:“人民有难”。

他开创的电化学疗法,有国际专利权,多家公司要跟他合作,他却拒绝了商业利益,举办上百次技术培训班,将技术推广向全国,上万名肿瘤患者受益。

无影灯下的“不老松”

辛育龄曾以诗咏志:“救死扶伤平生愿,人生价值是奉献。”身边人都知道,辛育龄唯一的爱好是工作。年过八旬之后,他仍坚持每周出门诊,并参加科室查房。

他说:“病人是我们学习的源泉。医生为病人服务,也从服务中学习。我同病人已建立了深厚感情,看病是我最大的乐趣。”

直到90多岁,辛育龄办公室的灯光仍然每晚亮起。自从成为一名外科大夫,辛育龄从未放下过手术刀。他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一棵无影灯下的‘不老松’。”

他在手术台上坚守了数十年,将手术台当作“前沿阵地”,尽己所能地诊治患者。一根针、一把刀、一支笔,他用行动诠释着白求恩精神,也将这种精神,言传身教给了下一代的年轻医者。(本文来源于中国侨联,中国侨联《海内与海外》杂志刊发)

1
查看完整版本: 救死扶伤平生愿记著名归国胸外科专家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