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道血管瘤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聚焦百年宽仁第4期医心所向素履以往
TUhjnbcbe - 2025/1/4 19:48:00

[聚焦·百年宽仁]开栏语:

医院的历史,写在院志上是一段浓缩的文字,奉献给祖国的是闪烁光芒的医学明珠,载入史册的是永远铭记的丰碑。

百年宽仁,横跨世纪,穿越硝烟,历经洗礼。年的岁月,沉淀着每一位宽仁人的努力与奋斗,医院发展的风雨兼程。当我们抚摸历史沧桑,追忆杏林春秋,一位位医学泰斗闪耀时空,一段段动人心魄的医学传奇跃然眼前。

上游新闻开设《聚焦·百年宽仁》专栏,与大家一起追忆医学传奇人物,追寻重庆医院“百年宽仁”的历史足迹,传承弘扬“西迁精神”。

他出身寒门,凭着优异的成绩迈入医学殿堂;当祖国发出号令,他和妻子毅然“西迁”,生活更加清苦……五十年医学之路,五十年风雨兼程,时间定格了无数次他与死神的殊死较量,定格了无数个他伏案研究的深夜。

他是救死扶伤的医者,是教书育人的师者,亦是谦逊低调的学者,他就是我国著名耳鼻喉科专家刘永谹教授。当九十高龄的他回首过往,一幕幕的往事诉说着艰辛,也闪耀着青春不悔的选择。

人物名片》》》

刘永谹著名耳鼻喉科专家

福建福州人,年生,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年由上海医院来渝参加重庆医学院建院工作;年承担重庆医院耳鼻咽喉科第一任副主任,主管教学工作;年任重庆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任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全国委员,四川省耳鼻咽喉科学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耳鼻喉科协会主任委员、重庆市嗓音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务,曾任《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四川医学杂志》编委。曾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篇。参加撰写《耳鼻咽喉诊断学》、《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学(第三、四版)》等专著及教材一部。曾参加医用级有机硅胶GNY,材料研究,该项目获年四川省人民政府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他工作期间,开展了全喉切除术,喉狭窄成形术,面神经减压术,上颌骨切除术,鼻咽纤维血管瘤摘除术,气管异物等一系列复杂的手术。

出身寒门

迈入医学殿堂

刘永谹出生于福建福州,自幼家境贫寒,家中兄妹众多。作为长兄,刘永谹打小就特别懂事,不管是念书,还是帮助父母干活,他都是最努力的那一个,这也培养了他吃苦耐劳、严谨谦逊的好品格。

成绩优异的他,终于考上了全省唯一的一所医学院——福建医学院。在那片名师荟萃、润物细无声的沃土上,开启了他对医学的探索。

读书期间,刘永谹对于医学的兴趣愈加浓厚,他一头扎进医学的海洋里,不仅熟练掌握课程内容,还在课余时间,查阅一些参考书和医学杂志,了解最先进的医学知识。

年毕业后,刘永谹被分配到上海第一医学院眼耳鼻喉科工作。这里临床、科研、教学各个方面都人才济济,医疗教学资源相当丰富,是医生们理想的奋斗之所。在这里,刘永谹像海绵一样,甘之如饴地汲取着知识,只要有医学学习和培训机会,都竭力争取,不断地提高着医技。虽然特别忙碌,但是,刘永谹却非常满足,日子慢慢地好起来了。

舍小家顾大家

他留下两月龄女儿西迁重庆

刘永谹(左一)与西迁同事合影

年以后,重庆人口稠密、病种繁多,医疗预防任务繁重,急需建立一所高规格、高水准的医学院。年,国务院决定将沿海地区一些高校全部或部分迁至内地,以改变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不平衡、高校布局不合理状况,经中央批准,抽调上海第一医学院部分力量建立重庆医学院。

年,刘永谹妻子诞下女儿,也就是这时,他和妻子同时接到了号召支援内地、建设重医的指令。当时,相隔千里的重庆,不仅生活条件艰苦,且医疗落后、人才匮乏,对医学深造极为不利。并且,这一去,他与妻子的收入都将缩减,这对原本家境清贫的他们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女儿才两个月大,如果带到重庆,夫妻俩都要上班,且并无闲钱请保姆照顾;老家还有正在读书的弟弟妹妹,父母每月都等着钱补贴家用……刚刚好起来的生活,将被全部打乱,刘永谹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

最终,刘永谹还是决定“舍小家顾大家”,听从党的号令,为建设西南地区的医学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忍痛将孩子送往福州老家,由外婆代为照顾。但他没想到的是,与女儿的这次分别,一别就是整整五年,也成为了他心里最大的遗憾。

工资分作三份

他起早贪黑地为建院奉献着

安顿好一切,收拾好行囊,辗转多日终于到达重庆。刘永谹与众多西迁的同事们一起从朝天门码头拾级而上,去到百废待兴的重庆医学院,开始了他们的“重医岁月”。

初到重庆,除了对女儿的无尽思念之外,刘永谹还需面对的是异常艰苦的生活:他与妻子挤在泥砌的狭小房间里,起早贪黑,上午看病人,医院基础建设的劳动之中;他们必须将本来就微薄的工资分作三份,最少的一份留作生活费,另外两份,一份寄给孩子,一份寄给家中的父母与弟弟妹妹。“唯一觉得非常欣慰的是,当时重庆的物价与上海相比,真的算特别低了。我们住的房子也没有厨房,做不了饭,只得吃食堂,这样一来,我们夫妻俩真花不了什么钱。”刘永谹回忆道。

刘永谹(右一)

漫长的建校、建院过程中,刘永谹与“西迁”的四百多名医护一起,贡献了数不尽的精力和热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累是当然的,不过,医院越来越好的成就感相比,这些辛苦也就不算什么了。”刘永谹笑着说。

赴最冷城口“除病灭害”

体味“饥寒交迫”的生活

年12月,刘永谹受命作为医生老师之一带领重庆医学院第一届学生,赴往重庆最偏远的县——城口,参与“除害灭病”。那时的交通极为不便,从重庆城区乘大巴只能到达临近的万源县,那里离目的地仍有三百里路,只得靠步行。

就这样,刘永谹与同事带着学生们,徒步三天三夜,穿越高山密林、逶迤山路,终于到达城口最北的高望。

这里温度常常在0℃以下,那种刺骨的寒冷令刘永谹至今还记忆犹新。“我们带着学生在大雪里劳动,汗水浸湿里面的衣服,就更冷了!”刘永谹回忆,但由于粮食短缺,他们每日只能吃两餐,大多时间都是啃苞谷。“真的算得上‘饥寒交迫’了。”

但这些艰难困苦并不能打倒“重医人”,只让他们更坚强。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们,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气息。也正是经历了这些特殊的磨砺,让刘永谹在今后的医学之路上,更加无畏和坚定。

五年未见

孩子变得敏感又胆小

虽然建设重医的路布满荆棘,但是刘永谹一直坚定地走着。转眼到了年,刘永谹的女儿已经5岁多了,眼看着就快要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但孩子连托儿所都还没有上过。

“必须得把孩子接过来接受教育啊!”由于工作太忙,只得由妻子远赴福州,将孩子接回身边。“辗转了好久才回到福州老家,原本小小的婴儿,都已经长成了‘大姑娘’,眼睛的里充满了陌生和闪躲,支支吾吾地只愿意称呼我为‘阿姨’。”回忆起与女儿的重逢,刘永谹妻子默默拭泪。

5年未见的孩子,终于来到身边,即便对自己异常陌生,但刘永谹仍是非常欢喜。但他慢慢发现,由于从小生长环境影响,孩子变得特别敏感、胆小、自卑,感觉什么都比其他的孩子差一点。“我们计划着将她送去托儿所,因为语言不通的关系,孩子难以适应,又只得接回家来。白天我们俩要上班,不得不把孩子锁在家里,一有时间就冲回家看看她。”刘永谹的眼神黯淡了下来,“为了工作,的确是亏了孩子。”

扎根重医附二院

他带领科室推陈出新

年6月,刘永谹调职到重庆医院,年开始任耳鼻咽喉科第一任副主任,主管教学工作。当时,重医附二院耳鼻咽喉科的医护人员一共还不到十位,仅有30张床位,不管是基础设备还是医学人才,都处于极度匮乏的状态。刘永谹的加入无疑为科室注入了一股新的强劲的力量。他克服着设备不足、资料不全等困难,忘我地投入工作中,也不断地学习着。“肩上责任越大,越觉得医学之路漫长,需要学的东西太多。”

刘永谹十分重视教学和培养人才。他制定了每周的学习例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学以及多年累积的丰富经验教给年轻的医生们,同时也让大家在会上,将自己临床经验及新知识进行交流分享和学习。在他的带领下,科室的学习氛围愈加浓厚,医技水平也突飞猛进。

年,刘永谹任重医附二院耳鼻咽喉科主任。这时,他已是科室的“中流砥柱”,充当着带教科研、日夜顶班、组织领导等多重角色,尽职尽责,带领着全科继续成长,为治愈患者病痛不断推陈出新:率先在重医附二院开展了全喉切除术,喉狭窄成形术,面神经减压术,上颌骨切除术,鼻咽纤维血管瘤摘除术,气管异物等一系列复杂的手术。他参与的医用级有机硅胶GNY,材料研究项目,于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为重医附二院奉献一生

是最好的安排

在重医附二院耳鼻咽喉科,刘永谹一干就是30年,直到年退休后,仍然坚持上门诊、义诊,发挥着余热。刘永谹坦言:“这期间,我也想过回到上海,也有过几次这样的机会。但领导的挽留,以及对重庆、对重医附二院的感情最终让我留了下来。”直到现在,刘永谹与老伴儿还住在重医的集资房里安度晚年,女儿也在重庆成家立业。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回首过往,刘永谹眼神里充满了笃定,“重庆是我的‘第二故乡’,在这里为重医、重医附二院奉献一生,有幸参与和见证其发展与成长,如今它们的成就足以告慰自己,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上医人”西迁,扎根重庆枝繁叶茂,刘永谹只是这棵“西迁大树”上的一片常青叶,却为重医附二院耳鼻喉科的发展带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谦逊严谨的品格以及艰苦奋斗、终生奉献的精神,激励着新一代的医生们勇敢开启医学的殿堂之门,也指引着重医附二院耳鼻咽喉科走得更高更远。

科室链接》》》》

重医附二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重庆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院五官科)建于上世纪40年代初期,由全国著名耳鼻咽喉科专家、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吕钟灵教授担任首届科主任,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耳鼻咽喉专科之一。经70余年艰苦奋斗与深厚积淀,培养诸多医德高尚、医技精湛的名医,现由全国著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专家、留美博士、博士后骆文龙教授(主任医师,硕士导师及博士导师)主持全科工作。秉承“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注重医德医风建设,科室人才济济,名医荟萃,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

该科对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多项技术为全国、地区先进,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三磷酸胞苷治疗突聋、喉癌的综合治疗、耳蜗植入治疗耳聋等多种新技术。学术队伍优良,人员构成合理,高级职称约占70%,博士、硕士学位人员近80%,出国留学多人,约占30%。

现为:全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委员单位、全国耳鼻咽喉科眩晕疾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全国艺术医学协会嗓音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泛亚洲太平洋地区头颈部整形外科中国区副主席单位、全国卫生传承耳鼻咽喉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全国中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单位、重庆市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委员单位、国家级嗓音言语医学专家单位、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单位、重庆市重点学科等。

1
查看完整版本: 聚焦百年宽仁第4期医心所向素履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