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望诊的概念,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病人的全身和局部及分汾物、排泄物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疾病的一种诊察方法。
2、望诊包括望神、色、形、态四个方面,分总体和分部望诊两部分。
神的不同临床表现及意义。
常色、病色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肢体的形态、头项、五官九窍、皮肤、脉络、各种分泌物、排泄物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舌诊方法,舌的生理、病理改变及意义。
3、望诊的注意事项:要在温暖适宜的环境,间接日光下进行。医生要有细微而敏捷的观察力,按整体到局部顺序望诊。
一、望神
(一)望神的内容:
1、面色、表情变化。
2、意识状态,清楚、意识模糊、谵妄、昏睡、昏迷。
3、形体动作:反应是否灵敏准确,行动是否健稳协调。
4、呼吸状态。
5、眼神。
(二)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得神(有神):
[临床表现]两目精彩,鉴识精明,神清色荣,体态自如,反应灵敏,动作灵活,呼吸平稳,语言清晰,肌肉不削。
[临床意义]表示精气充盛,脏腑未衰,正气未伤,病情轻浅,预后良好。
2、失神(无神):
[临床表现]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动作失灵,呼吸异常,形体瘦削,甚至出现不同的意识障碍,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卒倒目合口开,遗尿等。
轻度失神又称少神,表现精神不振,嗜卧懒言,身疲乏力,动作迟缓。
[临床意义]精神衰竭,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3、假神:
[临床表现]久病重病原已失神,突然转为“有神”,面目光彩,言语清亮不休,精神旺盛,思见亲人,两额泛红如妆,食欲旺盛。
[临床意义]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虚阳浮越,病情危笃。
4、神志异常:
[临床表现]包括烦躁不安,神昏谵语以及癫、狂、痫等不同异常表现。
烦躁:胸中热郁不宁为烦;手足扰动不宁为燥。
癫病:精神痴呆,表情淡漠,抑郁寡言,喃喃自语,哭笑无常。
狂病:狂躁不宁,妄自尊大,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痈病,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一如常人。
[临床意义]神昏谵妄,多为实热内扰心神。
烦躁,可见于邪热客于心肺,或阴虚火旺,内扰心肾。
癫病,因痰气凝结,阻蔽心神所致。
狂病,多由气郁化火,痰火扰心。
痫病,属痰迷心窍,肝风内动。
二、望色
以面部色诊为主
(一)面部与脏腑相关部位
1、《灵抠五色篇》分法:
面部分部名称:
鼻——明堂;眉间——阙;额——庭(颜);颊侧——藩;耳门——蔽。
面部分属脏腑名称:
庭——面首;阙上——咽喉;阙中(印堂)——肺;阙下(下极,山根)——心;下极之下(年寿)——肝:肝部左右——胆;肝下(准头)——脾;方上(脾两旁)——胃;中央(颧下)——大肠;挟大肠——肾;明堂(鼻端)以上——小肠;明堂以下——膀胱子处。
2、《责问刺热篇》分法:左颊——肝;右颊——肺;额——心;颏——肾;鼻一一脾。
(二)面部色诊原理
1、面色是脏腑气血之外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孔)窍。”所以,不仅心之华于面,其他脏腑之精气也通过经脉面上荣于面。
2、五脏应五色:青——肝;赤——心;*——脾;白——肺;黑——肾。
3、色随气华:气属阳,色属阴,气为生机,色为血色才能彰然予皮肤之表,所以,凡五色具有光明润泽,为气至;气不至,不论何色,都为病重。
4、望色可以察神:五色光泽为有神气,神旺色旺,神衰色衰。
(三)望色十法:
十法:浮沉、清浊、微甚、散搏、泽夭。
十法具有辨表里、阴阳、虚实、久近、成败的临床意义。
(四)望色的内容:
1、望色调,即青、赤、*、白、黑五色诊。
2、望光泽,即明亮度变化,如晦暗、润泽等。
(五)色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望五色变化可知邪之所在,察色泽明暗可知脏腑气血盛衰。
1、常色
[临床表现]有神气,即光明润泽,有胃气,即隐约微*,含蓄不露。
病色由于时间、气候、环境及其遗传等因素,又有主色与客色之分。
主色:面色和肤色一生不变。
即隐约微*,含蓄不露.
又有主色与客色之分。
窖色。面色和肤色随自然界的时间、环境等相应改变。
[临床意义]常色无论主色、客色都是生理现象。
2、病色
患病期间,除常色之外一切面部色泽变化,均属病色。
[临床表现]病色有善恶和五色之分:
善色:五色光明润泽为善色。
恶色,五色晦暗枯槁为恶色。
五色,即青、赤、*、白、黑。
[临床意义]病色显露既可反映赃腑病变,也可推断病证性质。
善色: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为“气至”之征,
恶色,说明脏腑或有败坏,或胃气已竭,不能荣润,为“气不至”之征,预后多不良。
善恶转化:色由善转恶,是病情加重,色由恶转善,是病有向愈之机。
病色交错:病色交错是以五行生克为理论基础的。若某脏病相应见其脏色,为正病正色,属病色相应,见于疾病的正常发展规律中。若某脏病反见他色,病与色不相应,称病色交锗。根据病色交错的相生、相克变化可判断病之顺逆吉凶。
以肝病为例,说明病色相应,病色交错(相生、相克)规律如下:
病色相应:肝病,见青色,属病之常变。
病色相生:肝病,见黑色,为色生病(水生木);肝病,见赤色,为病生色(木生火)。病色相生,色生病,吉中大顺
为吉、顺征。病生色,吉中小逆。
病色相克:肝病,见*色,为病克色(木克土);肝病,见白色,为色克病(金克木)。病色相克,病克色,凶中顺,为凶、逆征。色克病,凶中逆。
表l病色交错规律
五脏正病正色病色交错
色生病病生色病克色色克病
肝青(木)黑(水)赤(火)*(土)白(金)
心赤(火)青(木)*(土)白(金)黑(水)
脾*(土)赤(火)白(金)黑(水)青(木)
肺白(金)*(土)黑(水)青(木)赤(火)
肾黑(水)白(金)青(木)赤(火)*(土)
五色主病:
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
赤色,主热证、赤甚属实热,微赤属虚热。
*色,主虚证、湿证。
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和瘀血。
三、望形态
(一)望形态的内容
望形体:形体强弱、胖瘦、肢体、体型。
望姿态:观察动静姿态变化。
(二)形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形体
[临床表现]可有强壮、瘦弱、肥胖、鸡胸、龟背、罗圈腿、体型瘦长、矮胖、适中等。
[临床意义]身体强壮:为内脏坚实,气血旺盛,虽病预后良好。
形体衰弱:为气血不足,体弱多病,预后较差。
形体肥胖:胖而能食,为形盛有余;肥而食少,是形盛气虚,多属脾虚有痰,多发中风。形瘦多食,属胃热,食少为中气虚弱,瘦而肉削若骨,此为津液枯涸,脏腑精气衰竭,无神之恶候。瘦人阴虚血少,多劳嗽。
畸形:多属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损,或后天脾胃虚弱。
体型瘦长,阴虚阳盛,属脏阳人;矮胖,阳虚阴盛,属阴脏人;体型适中,气血调匀,属阴阳和平之人。
2、姿态
[临床表现]有动态和静态不同表现,
(1)动态
运动障碍,颤动,抽搐,战栗,手足痿弱,关节活动因难,偏瘫或口眼歪斜。
运动障碍体神志异常:撮空理线或循衣摸床,卒然昏倒,或伴有肢体运动随碍。
特殊姿态,行动前倾,以手护腹;行动弯腰曲背以手护腰;行进间突然以手护心胸不敢行动,蹙额捧头。
(2)静态
坐位:喜伏、喜仰、不得卧、坐而欲起不安、但卧不得坐。
卧位:向外喜仰面伸足,向内喜蜷卧不动。
[临床意义]
(1)动态
运动障碍:
颤动,以头、胎、面、唇、指(趾)、手、足等部位多见,证主外感热病发痉先兆,或内伤气血不足,园津亏损等内风证。
抽搐,多见于因热极、温病热入营血及小儿惊风等肝风内动证。
战栗,见于疟疾或战汗将发。
手足痿弱,属痿证。
关节活动因难,因疼痛而致属痹证。
偏瘫、口服歪斜,属中风证。
运动障碍伴神志异常:
无意识动作,如撮空理线,循衣摸床,病属失神危证。
突然昏倒,如伴肢体运动障碍、面瘫,属中风证,若无上症,可见于阙证,夏季中暑证。
特殊姿态,手扶护部位多见局部不适疼痛症。
(2)静态
坐位:
喜伏而坐,属肺气虚。
坐而喜仰,为气逆肺实证。
坐而不得卧,见于肺胀咳哨、水饮内停胸腹。
坐卧不宁,属烦躁证,水饮内停,腹胀疼痛。
卧位:
喜卧,属气血虚损证。向外不安为阳热证;向内蜷卧不欲转侧,为阴寒证。
四、望头颈五官九窍
(一)望头颈五官九窍的内容
1、望头面颈项与头发:包括形态、色泽等变化。
2、望目:色泽、形态和眼神。
3、望耳:色泽、形态和耳内分泌物。
4、望鼻:色泽、形态。
5、望口唇、齿和齿龈、咽喉:观察这些部位的色泽、形态以及其他异常改变。
(二)头颈五官九窍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头面
[临床表现]头形过大或过小,囱门下陷、高突或迟闭,头摇不能自主,面肿,腮肿,口眼歪斜。
[临床意义]头部大小畸形,见于小儿先天不足或大脑积水症。
囱门变化亦为小儿病证:下陷见于先天不足或后天虚损不足;高突见于实热证;小囱门迟闭见于佝偻病。
头摇不能自主,无论成人或小儿均属风病。
面肿,可见于水肿病,抱头火丹,大头瘟等病。
腮肿,见于痄腮、发颐。
口眼歪斜,属风邪中络成风痰痹阻阳明经脉。
2、颈项
[临床表现]颈前颌下生长瘘瘤,颈侧颌下生长瘰疬,颈项强直或软弱无力,颈动脉动甚。
[临床意义]瘘瘤病,多由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瘰疬病,可由痰核凝结或风火时*致气血壅滞引起。
项强,属邪热上攻实证,颈软属肾气不足。
颈动脉动甚,多见水肿病。
3、头发
[临床表现]发黑浓密润泽,发*稀疏干枯或脱发,发疏易落,小儿发结如穗。
[临床意义]发黑浓密润泽,为肾精气充盛表现。
头发疏落,为精血不足,若大片脱落(斑秃),属血虚受风,青壮年发疏易落多属肾虚或血热证,小儿发结如穗为小儿疳积之征。
4、望目
[临床表现]主要观察眼神、目色和目的形态变化。
目的脏腑相应部位:
内眥、外眥的血络属心,称为“血轮”;黑珠属肝,称为“风轮”,白珠属肺,称为“气轮”,瞳仁属肾称为“水轮”,眼胞属脾,称为“肉轮”(见图3)。
眼神:眼睛有神,黑白睛分明,精彩内含,神光充沛,虽有眵有泪,但视物清晰。
目色:有白睛和全目色诊。白睛有五色青、赤、*、白、黑变化,全目色诊除有赤、*、白等改变外,尚有目睛和眼胞光泽不同表现。
目的形态:目形主要是目窠肿、陷,睛球突出,或生云翳、胬肉,目态主要是眼球动态异常,或瞳仁改变。
[临床意义]望目可诊察相应脏腑病变,所谓“五轮”学说,即内、外眥的血络属心,称“血轮”;黑珠属肝,称为“风轮”;瞳仁属肾称为“水轮”;眼胞属脾,称为“肉轮”。
目光有神,虽病易治。
目光少神、无神,属病重。
白睛色诊意义即五色诊五脏病证。
全目色诊,红赤肿胀甚湿烂,视所病部位诊相应脏腑。光泽变化,清澈属寒,暗浊属热,淡白血虚;鲜明胞肿为痰饮,暗晦属肾虚。
目窠肿,见于水肿病初起,脾虚或脾热,老人肾虚。
目窠内陷,是脏腑精气衰竭,病危之征。
眼球突出,见于肺胀、瘘瘤病。
眼生翳膜,属外障眼病。内障眼仅有视力障碍,外观多为正常,或仅瞳仁变色变形。
服生胬肉,多由心肺风热、脾胃湿热、肾阴不足,心火上攻所致。
眼生针眼、眼丹,由风热相搏或脾胃蕴热上攻于目所致。
目态变化:目视物不正,属肝风,或病危之征;睡中露睛,为脾虚,限脸下垂,属脾肾气虚,开目喜明,为阳证,闭目喜暗,属阴证;目赤流泪,属外感风热。
瞳仁扩大,为病危征兆,瞳仁缩小属肝胆火炽或肝肾劳损、中*等病证。
5、望耳
[临床表现]主要有耳壳色泽、形态及分泌物的变化。
色泽变化:润泽、干枯;色有白、黑、红等。
形态变化:厚大、薄小;耳肿、瘦削,甲错、耳内生出小肉等。
耳道分泌物:耵聍液、脓汁。
[临床意义]耳的病变一般与肝胆肾三脏病理关系密切。
色红润,形厚而大,属肾气充盛。
色瘦薄干枯为肾阴不足。
色白,属寒证;甚者肾气已败。
色黑,主痛、主肾水不足。
色红而肿,少阳相火上攻所致。
耳轮甲错,见于血瘀、肠痈病。
耳内生小肉(耳痔、耳革、耳挺),均因肝、肾、胃火热炽盛,郁结而成。
耳内分泌耵聍,属正常。
耳内流脓,为脓耳(聤耳、缠耳、耳风*、耳疳、震耳),皆由足少阴、手少阳二经风热上壅,肝胆湿热,肾虚相火上攻所致。
6、望鼻
[临床表现]主要观察鼻的色泽、形态变化。
色泽变化:鼻色明润、枯槁,色有五色不同表现。
形态变化:鼻外形可见红肿、生疮,鼻柱溃陷或崩塌,鼻翼扇动。鼻腔内可有瘪肉,窒塞等症。
[临床意义]鼻的望诊多反映肺、碑、胃等脏腑病证。
五色主病,青主腹瘤;*主湿热;白主亡血;赤属脾肺蕴热,黑主水气为病。
鼻色明润,虽病亦轻。其色黑枯,主脾火津涸恶候。鼻孔干燥,主热证。冷滑色黑,主阴*冷极。
鼻红肿、生粉刺,属火热内盛。
鼻溃,多见于梅*。
鼻柱崩塌,主麻风危候。
鼻生瘪肉,多由风湿或肺热所致。
鼻塞,多由阳明热盛或风寒凝滞气道。
7、望口唇
[临床表现]以形、色、润燥变化为主。
唇色:干裂,流脓水,流涎,口开不闭,口禁不开,唇翻,小儿撮口。
[临床意义]脾胃病证可反映于唇。
五色主病:唇色淡白,主血虚;淡红,主虚寒;深红,主实热证,色如樱桃红是煤气中*;青黑,主寒极、血瘀、内热,重症属肾绝危候。
唇裂,主津亏;糜烂流脓水,可见于心脾郁热,内热熏蒸,虚火内生或胃热上熏等原因;口角流涎,脾湿或胃热,多见于小儿;口开不合主脾,肺气绝;口禁不开,主风证和噤口痢;唇翻为脾绝;小儿撮口主脐风病。
8、望齿、龈
[临床表现]主要有润枯、色泽、形态变化。
齿:其色可有洁白润泽、*而干燥、光燥如石、燥如枯骨。齿形态改变,可见有咬牙、啮齿、松动稀疏、腐洞。
龈:其色淡白、齿际有蓝迹、出血、生长胬肉、腐烂。
[临床意义]望齿对肾、胃、大肠有一定诊断意义,特别是对温病更有重要意义。
牙齿洁白润泽,表示肾气充足,津液末伤;*而干燥是温病极期热盛津亏征象;光燥如石,主阳明热盛;齿如枯骨主肾阴枯涸。
咬牙主胃热、痉病;牙关不开见于风痰阻闭或热极动风、睡中齘齿,多属食积内热。
牙齿松动,多属肾阴不足。牙床糜烂为牙疳病。牙齿腐洞,为龋齿病。
9、望咽喉
[临床表现]红肿、溃烂是其临床常见症状。
[临床意义]对肺、胃、肾诊断意义较大。
红肿疼痛,甚则溃烂脓点,属乳蛾病。
嫩红微肿,属肾阴虚之征。
生长伪膜,拭去不复生者,为胃热;剥离出血者,见于白喉。
溃烂成脓,多属实证。
10、望下窍
[临床表现]下窍指前、后二阴部位。
前阴:一般多见肿胀痒痛,阴缩、阴挺及疮疡等症。
后阴:痔漏、脱肛等为多见。
[临床意义]前阴症多属肝、胆、肾、膀胱及少阳、阳明、三阴经病。后阴症一般属肺、脾胃病。此外任、督二脉病证与二阴均有关。
阴肿:多因水湿肿胀所致,一般肿而不痛,痛者因血分劳伤。阴囊肿大,属疝病,多因肝郁、寒、湿、热邪下侵,或气虚所致。
阴缩:见于寒凝,热盛伤津证。
阴挺:属脾虚气陷证。
前阴生疮:见于梅*或房事不洁引起。
后朗肛裂、痔疮:多由大肠热结,或湿热风燥发病。
脱肛:一般见于小儿、老人,多由中气不足、久泄久痢病证引起。
五、望皮肤
(一)望皮肤内容
主要观察皮肤色泽和形态改变
(二)皮肤临床表现及意义
1、色泽
[临床表现]以赤、*、黑之色为多见,其色明润或晦暗。
[临床意义]皮肤色赤如涂丹,属“丹*”病。
皮色发*:是*疸病。其色鲜明如橘者,为阳*证;其色晦暗如烟熏者,属阴*证;其色*较黑,为*疸病中“黑疸”病。
2、润枯
[临床表现]皮肤润泽,枯槁甚毛脱,肌肤甲错,或状如蛇皮。
[临床意义]皮肤润泽,为太阴气盛;枯槁属太阴气衰,肺绝则毛折脱落;皮肤甲错、内有干血,或内痈证;蛇皮或溃烂,属疠风皮病。
3、肿胀
[临床表现]头面、胸腹、腰背、四肢浮肿者曰肿;仅腹部膨胀鼓起者曰胀(鼓胀)。
[临床意义]肿或因气滞(气肿),或由水溃(水肿);胀因复杂,气、血、痰、食、虫皆可引起。
4、痘疮
[临床表现]有天花、水痘两种。
[临床意义]天花早已绝迹。水痘为外感时邪,脾肺二经发病,多见于儿童。
5、斑疹
[临床表现]斑色红,点大成片,平摊皮肤之下,摸不棘手;疹形如粟,色红高突皮肤,摸之碍手,有麻疹、风疹、隐疹等不同表现。
[临床意义]斑为温病邪入营、血,热郁肺胃所致。
麻疹,是外感温热疹*的一种传染病;风疹由感受风热时邪引起;隐疹由营血不足复感风邪中络。
斑、疹临床需辩顺与逆以区别病证之善恶。
6、白与水疱
[临床表现]白,表现高出皮肤的细小丘泡疹;水疱则泛指大小不一的一类疱疹。临床常见白、痱子、热气疮、缠腰火丹、湿疹等。
[临床意义]白,多由湿郁,汗出不彻所致。须辩“晶”和“枯”,以定证之顺逆。
痱子:见于肥胖小儿,夏季湿热郁蒸所致。
热气疮:多由风热*邪阻于肺、胃二经,湿热交蒸皮肤而发。
缠腰火丹:肝火旺动,湿热熏蒸而发。
湿疹:因风、湿、热久留皮肤,或久病血虚生风化操,皮肤失养所致。
7、痈、疽、疔、疖
[临床表现]均员外科疮疡病证。
痈:具有红、肿、热、痛四个特点。
疽:漫肿无头,皮色不变,不热少痛。
疔:初起如粟,根脚坚硬而深,麻木发痒,顶白而痛。
疖:疖起浅表,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易化脓而愈。
[临床意义]痈证多由湿热火*内蕴所致;疽证,多由气血不足,寒痰凝滞,或五脏风*炽热引起;疔,因火热*邪流窜经脉发病;疖,多由暑湿阻遏肌肤,或湿热蕴积脏腑,气血壅滞肌肤而发。
六、望络脉
(一)望络脉内容
望小儿食指络脉,鱼际络脉和指甲形色改变。
(二)脉脉临床表现及意义
1、小儿食指络脉
小儿指纹部位系指食指内例脉络分风、气、命三关。
风关,食指第一节;气关,食指第二节;命关,食指第三节。
[临床表现]主要观察指纹形态(包括动态)和色泽改变。
正常指纹,浅红,红*相兼,隐显于风关之内,斜形、单枝、粗细适中。随气候、年龄而变化。
色泽改变有淡、红、紫、青、黑等。
形态有浮、沉、长、短及粗细走行多种变化。
[临床意义]小儿指纹对三周岁以内小儿临床诊断意义较大,可代替成人诊寸口脉。
长短辨轻重:指纹长短与病情重轻成相应关系。由风关直达指端叫“透关射甲”,主病危。
浮沉分表里:指纹浮现,主病在表;深陷主里证。
色泽深浅定虚实:色深多实,色浅多虚。紫红主内热;鲜红属外感;色青主风、主痛;紫黑为邪气闭阻危候。
形态辨虚实寒热:增粗多属实热,变细为虚寒;单枝、斜形,病证较轻,弯曲、环形、多枝主病重、实证。
2、鱼际络脉
[临床表现]主要观察其色变化。可见有赤、青、黑三色表现。
[临床意义]与诊寸口脉意义相同,主要用以候胃气。
赤色主热;青色主痛,主寒,主气虚;色黑为久痹。
3、指甲
[临床表现]正常指甲红润含蓄,坚韧光泽而呈弧形,血运顺畅。其病变可表现为五色异常和形态改变。
[临床意义]色深红,热在气分;色*为*疽病;淡白主血虚、气虚;苍白主虚寒;紫黑是血瘀;色青属寒证。
按压指甲,血行缓慢者,为血瘀气滞,或血虚不足;指甲反凹不平(反甲),主肝血不足;爪甲干枯,为痹病骨痛;色苍而枯,是肝热。
七、望排泄物与分泌物
(一)望排泄物与分泌物内容
1、排泄物:系指人体排出体外的代谢废物。
2、分泌物,系指官窍分泌的液体。
以上统称排出物,包括呕吐物、痰、涎、涕、唾、二便、经带、泪、汗、脓液答。
望排出物,以观察形、色、质、量为主。
(二)排泄物与分泌物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痰涕
[临床表现]痰涎色有*、白之分;质有粘稠、稀薄不同;量多、量少,或带鲜血。
涕主要以*、清(白)和质稠、薄区分。
[临床意义]色*,质稠者属热证;色清白、质稀者属寒证。量少,难咯,属燥痰,量多,易咯,属湿痰;痰中多泡沫,属风痰;痰中带鲜血,属热伤肺络;咳吐涎沫,为肺痿证。
2、涎唾
[临床表现]涎、唾主要视其量之多少,质之厚薄及分泌情况。
[临床意义]涎的分泌主要反映脾胃病证,唾主要反映肾的病证。
涎多、清稀,属虚寒;涎粘稠,属湿热。
涎不能控制,为脾失统摄、或小儿胃热虫积。
多唾,可见于胃寒、肾寒或肾气不足、湿热、宿食等病证。
3、呕吐物
[临床表现]以形、色、质、量为主要表现,同时参照气味变化。
质地可有清稀(多无臭)、秽浊(多酸臭)或夹杂不消化食物。
色或清或呈*绿,若吐血则色鲜红或紫暗有块。
[临床意义]呕吐物可反映胃气降浊异常。
质地清稀,属寒呕、或中焦停饮证;秽浊者,属热证;呕吐物中杂不化食物,若味酸腐,属食积;无味,为气滞、肝冒不和证。
呕吐血液,色鲜红者属热证;色紫暗有块,为瘀血;脓血物,属胃痛。
呕吐色*绿,味苦者为肝胆有湿热郁蒸。
八、望舌
(一)舌的生理
1、舌质:舌的肌肉组织,为舌质,由血液充养。
2、舌苔:舌表面的白色半透明粘膜,为舌苔,由胃气上熏生成。
(二)舌与脏腑的关系
1、生理的联系:舌与五脏六腑均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特别是与心、脾、胃关系尤为密切。
2、舌面的脏腑部位划分有两种方法:
(1)以胃经划分法,舌尖属上脘,舌中属中脘,舌根属下脘。
(2)以五脏划分法: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舌中属脾胃,舌左边属肝,右边属胆,舌根属肾。
(三)舌诊原理
1、舌可以反映心的功能:心主血,舌质受血润养;舌调节语声,而心主神志,“言为心声”。
2、舌可以反映脏腑气血变化:除脏腑直接或间接与舌均有联系之外,心又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全身脏腑气血功能。
3、舌味觉影响脾胃功能: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肾经脉系于舌,五脏六腑之精又都藏于肾,故全身之精气通过脾胃与肾与舌均产生密切关系,因此,望舌可观察五脏六腑病变。
(四)望舌方法及注意事项
1、光线:充足柔和的自然光线。
2、姿势:患者正坐位,张口自然将舌伸出口外。
3、顺序:先察舌苔,后看舌质,以舌尖向舌根依次观察。
4、其他:饮食、季节、时间、年龄、体质及刮舌、揩舌的影响。
(五)舌诊的临床意义
1、判断正气盛衰:验舌可察知日气存亡。
2、分辨病位深浅:薄苔,主表,病邪轻浅,初病;厚苔,主里,病邪深重;舌质绛,为热入营血,病位深在,属病危重。
3、区别病邪性质:*苔主热,白滑苔主寒,腐腻苔为食积痰浊,*厚腻苔主湿热。舌偏歪斜为风邪,舌有瘀斑瘀点属瘀血。
4、推断病情进退:舌苔由白转*,进而变灰黑,为病邪由表入里,病情由轻转重,邪气由寒化热;苔由润转燥,为热渐盛而津渐亏;苔由燥转润,主邪退,津复之佳兆。
(六)望舌的主要内容
1、舌质:神、色、形、态。
2、舌苔:苔质、苔色。
(七)正常舌象
淡红舌,薄白苔。
(八)病理舌象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舌质
[临床表现]有舌神、
(1)舌神:分有神、无神二种。确定神之有无主要根据色、光泽和舌动态三点。
有神舌质其色红,光泽荣润,动态富有生气(即灵活柔软)。
无神舌质其色晦滞,干枯少津,无生气(即舌体僵板不灵活)。
(2)舌色:主病舌色分五种,即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和青舌。
(3)舌形:包括胖瘦、老嫩、胀瘪及一些特殊病态形状。
老嫩,以舌质的质地变化为准。老是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苍老;嫩是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肿娇嫩。
胖大:舌体明显大于正常舌,伸舌满口。
胀肿,舌体肿大,盈口满嘴,甚者不能闭口,不能缩回。
瘦薄:较正常舌体明显瘦小而薄。
点刺:点是指鼓起于舌面的红、白或黑色星点(红星舌);刺是指舌面上的软刺及颗粒,不仅增大,并逐渐形成尖峰,高起如刺,摸之刺手(芒刺舌);瘀斑形虽似点,但不高出舌面,且色呈青紫或紫黑色。
裂纹:舌面上有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各种形态的明显裂沟,称裂纹舌。
光滑:舌面无苔,其光洁如镜,称光滑舌,也叫“镜面舌”、“光莹舌”。
齿痕:舌体边缘见牙齿痕迹,称齿痕舌,也叫“齿印舌”,常与胖大舌同见。
重舌:舌下血络肿起,好似又生一层小舌,故称重舌。若多处连贯肿起,又称“莲花舌”。
舌衄:舌上出血,为舌衄。
舌痈:舌上生痈,红肿硬痛,常波及下颏。
舌疔,舌上生出豆粒大的紫色血疱,根脚坚硬,伴有剧痛,称舌疔。
舌疮:舌生疮疡,如粟米大,散在舌四周上下,疼痛,称舌疮。
舌菌:舌生恶肉,初起如豆大,渐头大蒂小,形似“泛莲”、“莱花”或“鸡冠”,表皮红烂,流涎极臭,剧痛不能进食。
舌下络脉:正常舌下络脉隐约可见,在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病理舌下络脉,体粗胀,或有分枝,有青紫或紫黑色瘀点小疱。
(4)舌态:舌态是指舌质的动态,包括软、硬、颤、纵;歪、缩、吐弄等。
强硬:舌体板硬强直,运动不灵,以致语言審涩,称为“舌强”。
痿软:舌体软弱,无力屈伸,痿废不灵,称为“痿软舌”。
颤动: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主,称为“颤动舌”,亦称“颤抖”或“舌战”。
歪斜:舌体偏于一例,称“歪斜舌”。
吐弄:舌伸出口外者,为“吐舌”;舌微露出口,立即收回,或舔口唇上下左右,
调动不停,叫做“弄舌”。
短缩:舌体紧缩不能伸长,称为“短缩舌”。
舌纵:舌伸长于口外,内收因难,或不能收缩者,称为“舌纵”。
舌麻痹:舌有麻木感而运动不灵,为“舌麻痹”。
[临床意义]望舌质对诊断脏腑精气盛衰存亡,判断疾病预后转归都具有重要意义。
(1)舌神:有神者;虽病亦属善候;无神主病恶。
(2)舌色:舌色的临床意义要密切结合光泽来判断。
淡白舌:主虚证、寒证、气血两舌证,淡白而质嫩湿润,临床以阳虚为多见,若舌体瘦油、色淡白光莹,多用气血两亏证。
红舌:主热证。有虚、实之分。若红而生芒刺,或兼*厚苔,多属实热证;苔红而少苔,或布裂纹或光红无苔,则属虚热证。
绛舌:主病有外感与内伤之分。外感病舌绛,为温病热入营血证,多舌生红点、芒刺;内伤病舌色绎红,主阴虚火旺,必少苔而干;若绰红而润,属血瘀证。
紫舌:主病有寒热之分。热证,紫而绛,干枯少津;寒证,紫色浅淡或青紫,湿润。
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证。全舌青属寒中肝肾,阳郁寒凝;舌边青为内有瘀血。
(3)舌形,舌形主病比较复杂,须视具体情况而定。
老嫩:老主实证,嫩主虚证。
胖大:总因水湿痰饮阻滞所致,但有邪实、正虚之不同。邪实者,病在脾胃湿热痰浊相搏,舌红而胖大;正虚,病在脾肾阳虚,舌淡白胖大。
肿胀:其色鲜红者,主心脾郁热;其色紫者,主邪热夹酒*上壅,或先天舌血管瘤。
瘦薄:主气血两虚,其色必淡白;主阴虚火旺,其色必红绛而干。
点刺:红点、黑点、白点均主血分热*炽盛。但红点多见于热*、湿热蕴积血分,或热*攻心。白点多由中气不足而热*攻冲。黑点多为血热搏结,气血壅滞所致。
瘀斑,在外感热病中,为热入营血,欲将发斑。在内伤中,主瘀血证。
芒刺,主邪热亢盛。若兼焦*苔,热在气分;无苔色绛,热入营血。舌尖生芒刺,主心火亢盛;舌中生芒刺,为胃肠热极。
裂纹:主病有三,一是热盛伤阴(其色红绛),二是血虚失其濡养(其色淡白):三是脾虚湿浸(其色淡白,质胖嫩,有齿痕)。
光滑,主胃气将绝危候。若淡白光莹,为气血亏极,脾胃大伤;若红绛光莹,是火盛水涸,胃肾阴液枯竭。
齿痕:主脾虚湿盛。若淡白湿润,为寒湿内盛,色淡红者,主脾虚、气虚。
重舌:主心火证,多见于小儿。
舌衄,主心火、胃热、肝火、脾虚。
舌痈:主心火、脾肾积热。
舌疔:主心脾火*。
舌疮,主心经热*或阴虚火旺证。
舌菌:主心脾郁热,气结火炎证。
舌下络脉青紫曲张:主气滞血瘀说。
(4)舌态,即舌体动态,包括软、硬、颧、纵、歪、溃、吐弄等。
强硬:又称“舌强”。主病是热入心包、高热津伤、痰浊内阻、中风及中风先兆。
痿软,又称“痿软舌”。主病是久病气血双虚,或阴亏已极、新病热盛伤津。
颤动:颤动舌又称“颤抖”、“舌战”。主病有三,一是主虚证,可见于气、血、津亏和阳虚;二是主热极生风;三是主酒*病证。
歪斜:主中风、中风先兆。久病多为中风偏枯,新病多为肝风发痉。
吐弄,舌伸出外者为“吐舌”;舌微露出口,立即收回,或频繁舔口唇上下左右,叫做“弄舌”。两者主病均属心、脾部热。吐舌多见疫*攻心、正气将绝;弄舌多见于动风先兆、小儿先天智能低下。
短缩,短缩舌主危候。可见于寒凝筋脉、痰浊内阻、热极生风、气血虚极证。
舌纵:伸舌不缩,舌干枯无苔者,属危候。若伸而能缩,舌体津润者,病属尚轻。可见于痰火扰心和久病气虚证。
舌麻痹:主病风气挟痰痹阻血络、血虚风动营血不荣证。
2、舌苔
[临床表现]主要观察苔色和苔质变化。
(1)苔色,主病苔色有白、*、灰、黑四种。此外,还要辨色质的润燥及各色之间的转化关系。
(2)苔质,苔质即舌苔的形、质变化。分厚薄、偏全、剥落、消长形态变化及润
燥、腐腻、真假的表现。
[临床意义]以苔色、苔质分述如下:
(1)苔色,
白苔:一般主表证、寒证。但特殊情况也主热证,见于瘟疫或内痈的“积粉苔”或称“粉白苔”,亦能见于温病化热迅速、误服温补药的“糙、裂苔”。
*苔,一般主里证、热证。但要注意苔色浅淡变化、*白苔的转化情况以及苔质润燥等因素。
*苔深浅变化与热邪轻浅一般为平行发展关系,即苔*由浅转深,为邪热由轻加重,苔*逐渐变淡,主热邪由重转轻。
*白苔转化关系:白苔逐渐转*,主表证入里化热。风热表证始病亦可为薄*苔。
*苔润燥主病:苔*且烘,主热盛伤津,苔*津润,主阳虚水湿不化证。
灰苔:主里证,但有寒、热之分:里热证苔灰而干,见于外感热病,或内伤阴虚火旺证,里寒证苔灰而润,见于痰钦内停,或寒湿内阻证。
黑苔:多见于疫病极期,主里证,有寒、热之分:苔黑而燥,甚生芒刺,主热极;苔黑而润,主寒极证。
其次还有绿苔、霉酱苔。
绿苔,由白苔转化而成,主病同灰黑苔,但不主寒证,见于瘟疫、湿温病。
锈酱苔:主湿热久部、内热久郁证,见于夹湿中暑、夹湿伤寒的太阳病。
(2)苔质,
厚薄:主病邪深浅。薄苔主表证、内伤属邪轻。厚苔主里证邪盛,多由痰饮、湿、食积引起。
厚薄苔转化的动态意义:苔由薄转厚,主表证入里,邪气由轻加重,为病进;苔由厚渐薄,为邪气转轻,里证出表,主病退。
偏全:可察病位。全舌苔,主邪气散漫,见于痰湿中阻证。局部舌苔分内、外、中及两侧几种情况:
偏外苔(舌尖部):邪气入里未深,而胃气已伤;偏内苔(舌根部),主胃滞于里,表证已减;中部舌苔,有苔主痰饮、胃肠积滞;少苔主胃阳、肾阴不足,阴精气血俱伤。两侧舌苔,苔见于舌或左或右,主半表半里证、肝胆湿热病。
剥落:依苔剥落不同形态,分别有“光剥舌”(镜面舌)、“花剥舌”、“地图舌”、“类剥舌”等不同名称。临床意义主要在判断胃气、胃阴存亡和疾病预后。
光剥舌,主胃气阴大伤;花剥舌,主痰浊未化,正气已伤,其苔质必腻,类剥苔,主久病气血已伤;厚苔间有剥苔底燥;中竭液脱之征。
消长,主要观察邪正相争,判断预后变化。临床除视察消长转化之外,尤其注意转化的时机。
苔转化时机,以逐渐变化和骤变为要点:
逐渐变化,为顺证,善;骤变,为逆证,恶,突然增厚,主正气暴衰,邪气急剧入里,突然消退,主胃气暴绝。
消退苔复生变化:不再复生,即成“镜面舌”,主胃气阴衰竭恶候,多处剥落,逐成花苔,亦属逆证;苔虽骤退,但舌面仍留污质腻湿,或见朱砂点、发纹等,一二日又续生厚苔,主湿浊邪盛,正邪相持。
润燥,依津液润泽情况,分“滑苔”、“燥苦”、“粉苔”、“燥裂苔”几种情况。临床意义在于了解津液存亡。
苔润,主津液未伤;滑苔,主阳虚痰饮水湿内停;燥苔,主热盛津亏、阴液亏耗、阳虚气不化津、燥邪伤肺,以热盛津伤者居多。
润燥苔特殊主病:润苔主热证,见于热邪入血分,阳邪蒸腾阴气,燥苔主湿,见于湿邪入气分,气不化津。
腐赋:临床又分“腐苔”、“浮垢苔”、“脓腐苔”、“霉腐苔”、“腻苔”、“粘腻苔”及“垢苔(浊苔)”多种。主病阳气与湿浊消长情况。
腐苔主阳热有余,腻苔为阳气被迫。兹分述如下:
腐苔:阳热有余,蒸腾浊阴上升而成,见于食积痰浊、内痈、湿热口糜等病证。
苔由板滞而化腐,腐而渐退,渐生浅浮薄苔,为正能胜邪,主病退。
脓腐苔,在肺痈、胃痈、肝痈、下疳结*等病中,主邪盛病重。
霉苔,主胃阴津化腐之征。
腻苔,主配邪蕴结,阳气被遏证。见于湿浊;痰饮、食积、湿热、顽痰等证。
腻苔又当注意*、白色的变化*腻主热(痰热、湿热、暑热、湿温)、食积、湿痰中阻,腑气不通;白腻苔又以润燥而分:滑润者主寒湿;如积粉,主时邪挟湿;不燥,主脾虚湿盛;粘腻,为脾胃湿热之征。
真假,真苔又称“有根苔”,假苔又称“无根苔”,临床意义在于判断疾病轻重及预后。
真苔,见于疾病初、中期,主邪深病重,后期为顺;厚苔覆盖新苔,主病向愈之征。
假苔,依假苔生长状态及苔色分证,假苔但非无根,属正常,见于晨起有苔,饮食后苔退如常人,若退苔少或无苔,主里虚。厚苔无根,新苔不生,主胃气虚损,见于过服寒凉之品伤阳,或湿热阳药伤阴。苔色易退(以刮、揩视之),主病邪轻浅。
(九)舌质与舌苔合参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临床表现]舌质与舌苔变化一般是一致的,但也常有不一致的,甚至完全相反的表现。
[临床意义]舌质与舌苔临床表现无论一致还是矛盾,均不存在假象,因此主病一般都是二者的综合结果。
淡白苔兼各色舌苔:主病以淡白舌的阳气虚少为基本病理变化,兼苔色*、白、灰、黑及润燥的各自主病,综合一起,便是淡白舌兼各色舌苔的主病。
淡白舌透明台:主脾胃虚寒。
淡白舌白干苔:主脾胃阳虚,热结律亏。
淡白舌*裂苔:主气虚津少挟湿。
淡白舌黑燥苔,主阳虚寒盛。
淡红舌兼各色舌苔:主病以淡红舌的阴血本足为基本病理变化,兼苔色白、*、灰、黑及润燥的各自主病,综合一起,便是淡红舌兼各色舌苔的主病。
淡红光莹舌:主胃肾阴虚、气血两亏证。
淡红舌偏白滑苔:主半表半里证,肝胆湿热伤阴、阴虚胃停宿垢。
淡红红点舌白腻干苔:主风寒外束,热药营血、热盛伤津,湿滞脾胃证。
淡红舌根白尖*苔:主热证,或为热在上焦,或风热表证,或风寒入里化热。
淡红舌*黑苔:主痰湿郁热,化燥伤阴、脾胃湿热蕴结。
红绛舌兼备色舌苔:主病以红绛舌的热入营血或阴虚火旺为基本病理变化,兼苔色的白、*、灰、黑及质地的润燥腐腻等主病,综合一起,即是红绛舌兼各色舌苔的主病。
红舌浮垢苔:主正虚,湿热未尽。
红舌白滑苔:若质地苍老,主里热挟湿;若质地娇嫩,主阳虚湿盛。
红舌黑(灰)滑苔:主虚寒证。
边红中黑润苔:主寒热错杂证,可见于里寒外热、外感暑热、生冷内停、肝胆热胃肠寒。
舌根红尖黑苔:主心热内炽。
红瘦舌黑苔:主津枯血燥。
绛舌薄白苔:主素体阴虑,复感风寒之邪,其绛舌必出现在表证之前;或主表邪未解,深入营血(舌渐成绛色)。
绛粘腻苔,主热邪入营阴,津亏不足,兼杂湿痰秽浊之气。
绛舌*白苔,主气营两燔。
绛舌*润苔:主热邪挟湿证,可见于素体阴虚,胃肠湿热,酒湿化热,蕴于血分;营热湿重,热邪由气分初入营分。
绛舌*粘腻苔,主阴虚营热兼痰饮证。
红绛舌*瓣苔:主胃肠热结入营。
红绛舌类干苔,舌绛苔厚腻,主湿热伤津,舌淡红苔薄,主气虚挟湿。
青紫舌兼各色舌苔:主病以青紫舌的或寒或热为其基本病理变化,兼苔色的*、灰、黑及润泽情况的不同主病,综合一起,即是青紫舌兼各色舌苔的主病。
紫舌白腻苔:主酒*内炽,风寒入里,又主湿热内盛证。
青紫舌*滑苔,主寒凝血脉,食滞胃脘证。
淡紫舌灰苔:主正虚,湿热入血分证。
青舌*苔:主寒湿内盛证。
葡萄疫舌:舌质青紫间杂,苔色*黑相间,舌上起疱,形如葡萄,疱内含水,或蓝或紫故名。见于瘟疫病(葡萄瘟疫)。
(十)危重舌象临床表现及意义
舌光亮无苔,猪肾样:胃气阴将绝。
舌干枯燥裂生刺,沙鱼皮祥样:主津枯液竭。
舌头敛缩干燥,如荔枝干肉:热极津枯。
舌如猪肝色、柿色:主气血败坏。
舌短囊缩:肝气将绝。
舌色赭黑:肾阴将绝。
舌色自如雪花:脾阳将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