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万年前丁氏花的琥珀
百余年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深入人心,但花朵的演化史却是植物学家的难解之题,花朵演化之谜甚至被《科学》杂志列为个世界级科学难题之一。植物学界猜测认为,花是一个纵向压缩的枝。这得到很多植物学家的认可,也得到现代植物学研究的支持,相关化石证据却一直缺席。10月10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王鑫研究员领导的国际团队合作完成的论文《中新世琥珀里的独特化石为花朵演化提供新的启示》于近日发表在《古昆虫学》上。他们在一块万年前的多美尼加琥珀中发现了一种奇特的花朵化石——五数丁氏花。化石清晰地呈现出该花是一个纵向压缩的枝,为花朵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科技日报》2“以虫治虫”南农大培育出后代不育的稻飞虱种群10月14日从南京农业大学了解到,该校洪晓月教授团队培育出稳定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褐飞虱新种群。沃尔巴克氏体是一种细菌,可导致褐飞虱后代不育,从而实现防治水稻虫害的目的。据洪晓月介绍,褐飞虱是稻飞虱的常见种群,它既能直接刺吸植株,导致水稻倒伏,也能传播水稻病*,严重危害作物生产。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褐飞虱虫害发生较为频繁。——新华网3基因编辑实现矮败小麦育性完全恢复据中国农科院最新消息,该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作科所)作物转基因技术与基因编辑创新团队,利用CRISPR技术编辑小麦Ms2基因,彻底改变了矮败小麦杂交后代中一半可育、一半不育的特性,实现矮败小麦育性完全恢复。这就为从优良矮败小麦群体和太谷核不育小麦群体中培育小麦新品种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新近在线发表于《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BiotechnologyJournal)。团队骨干、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叶兴国介绍,不育系是选育小麦新品种和利用小麦杂种优势的重要材料。太谷核不育小麦和矮败小麦是我国特有的种质资源,利用其进行轮回选择育种,已经培育了多个优良小麦品种。但是,因其不育性由位于小麦4DS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Ms2控制,杂交后代中分离出50%可育株和50%不育株,小麦新品种只能从50%的可育材料中选择。——《科技日报》4鳞片上有感觉器官食肉恐龙或用尾巴来钓鱼▲德国侏罗纪时期小型食肉恐龙重建图。箭头所指的是位于尾巴下部鳞片上的感觉器官。图片来源: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
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古科学研究中心的菲尔·贝尔博士10月7日在《当代生物学》发表论文称,他们通过研究来自德国的侏罗纪时期一只年幼恐龙化石,发现这只约1.55亿年前的食肉恐龙的皮肤拥有感觉器官。这只恐龙化石从鼻子到尾巴都保存完好,包括鳞状皮肤和其他软组织的残骸。由于人们认为恐龙是大而有鳞的爬行动物,很少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