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广州中医药大学林莉雯黎丽花余玲
朗读:郑伟
踏入医学学府的那一刻,我举起右拳,庄严宣誓:“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我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成为名医大家,遣方用药帮患者摆脱病魔。但是,我到肿瘤科当“天使之翼”志愿者的第一天,现实便狠狠地打了我一记耳光。
推开病房门,第一眼就看见一位阿姨蜷缩在病床上。瘦小的她捂着小腹,脸色惨白,眉头紧锁,不停啜泣。她用沙哑、微弱的声音向我求救:“我好痛啊!”刹那间,我的脑海里一片空白。我慌张地回答:“阿姨,我去找医生……找医生给您开镇痛药。”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晚期癌症患者,手足无措,只剩仓皇逃跑。原来,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不管是医生、志愿者,还是患者本人,都明白生命的时钟即将走到尽头却束手无策,甚至无法预知死神在哪一刻降临。这种残酷让人恐惧、绝望、窒息。我想起了特鲁多的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那一刻,这句话变得无比沉重,深深的无力感涌上我的心头。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很难知道那位阿姨的所思所想,更难以体会她的感受。“那么就先学会倾听吧,尝试进入并了解她的世界,再试着将你的理解写下来。”带教老师给我指明了方向。我鼓起勇气,再次走进病房。阿姨的疼痛已经缓解,心情也平复了,她亲切地跟我聊起家常。她问我:“你多大了?”还聊到了她的儿女们。那个下午,在阳光照射不到的角落,暖*的灯光默默陪伴我们聊家长里短、聊走过的地方。回去后,我写下了阿姨的故事。后来,我知道这种理解与情感的传递有个名字,叫做“共情”。好几个月过去了,那张写满苦难的脸,还时常浮现在我眼前。我似乎开始明白,她的痛不仅来自癌症带来的身体上的痛,更来自癌症对心理的毁灭性打击,是尊严的决堤。对很多患者来说,癌症意味着社会价值的丧失:无法正常工作、无法体面外出,甚至吃喝拉撒都不能自理。到了癌症晚期,病痛更是愈演愈烈地折磨着他们。他们渐渐变得沮丧,找不到生命延续的价值。此时,他们的悲伤和苦难需要被倾听、被理解,需要被人温柔而坚定地握住双手,鼓励他们回忆并讲述精彩与辉煌的过往。很幸运,在医路之初,我便有机会成为一名志愿者。在肿瘤科病房里,很多患者不能接受自己的病情,终日以泪洗面、抑制不住地愤怒,但有更多人在努力与癌症握手、跟死亡和解。一次次交谈,成为他们情感的宣泄口。我努力去为他们赋能,帮助他们重建自我价值。一次读书会上,我分享了保罗医生的《当呼吸化作空气》,“我无法前行,我仍将前行”的精神深深鼓舞着我。生死本是自然规律,生有生的欢喜,死也应有死的坦然。或许在死亡面前我们束手无策,但保罗医生的经历告诉我们:心中的理想可以像团火一样温暖整个世界,当生命走向尽头,这团火依然不会熄灭。小说《心术》中的外科医生霍思邈说:“我有两把刀,一把用来拯救生命,一把用来剖析自我的心灵。”而现在的我,面对患者时,学会了聆听他们与癌症殊死搏斗的故事。他们的困惑、挣扎和勇敢,也不断鼓舞着我,重新去认识生命。郑老师的话这篇文稿,是我为卫健委“健康中国”所朗读的作品。通过这篇作品,我赫然感受到了生命之脆弱,以及医者之仁心。一个健康人总是忽略掉的,就是“健康”二字。健康是一个人所拥有的的最大一笔财富,因为人们永远不知道,疾病和明天,哪一个会先到来。为天底下所有深受疾病折磨的人们祈祷,同时也无比感恩守候他们的,医护工作者们。
今晚八点,社群私房课,注意伴读人老师发进社群的链接,不见不散。
也欢迎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