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BCTs)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畸形,其发病率为0.4%-0.7%;病灶多数较小,无临床表现,好发于脑桥和基底节区;大型BCTs可能会引起颅内出血和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死亡。因此,对于大型BCTs应给予必要的处理。北京医院神经外科的TaoYu等报告5例BCTs的诊治经验,发表于年11月《JournalofNeurosurgery》在线。
5例病理学诊断为毛细血管扩张症而且有临床症状的大型BCTs患者,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3-35岁,中位数18岁;癫痫发作4例,神经功能缺损反复出现1例。术前患者均行头颅MRI扫描和脑电图监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3±15月。
病例1:男性,8岁,癫痫反复发作3年,口服丙戊酸钠治疗效果不佳,有胃肠道不适的副反应,患儿医从性较差。术前脑电图示左额叶癫痫样棘波。MRI示左额叶锥形病灶,大小为6.5×5cm;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1加权像为高信号,增强后病灶边缘有线条样强化,为充血的引流静脉(图1)。病灶切除后,术中脑皮质脑电图示棘波消失。术后患者智力发育与年龄相符。
图1.A.MRI-T1加权像示左额锥形低信号病灶;B.MRI-T2加权像病灶呈高信号;C.MRI增强后病灶边缘出现线条样强化;D、E.术后MRI扫描,病灶切除;F1.病理学检查在光镜下看到许多扩张的毛细血管;F2.病理学检查发现病灶中伴有海绵状血管瘤。
病例2:女性,3岁,因腹痛、恶心呕吐后出现全身强直性阵挛,发作4次入院,抗癫痫药无法控制。术前MRI扫描示右侧颞枕叶毛刷状血管结构病变(图2),大小8×3cm;病灶中有低信号和高信号混杂结节影,提示有出血。为控制癫痫行病灶完整切除。术后恢复良好,随访1年中无癫痫发作。
图2.A、B.MRI扫描示右侧颞枕叶异样血管结构影和高低信号混杂结节影;C.病理学检查在光镜下可见许多扩张的毛细血管;D、E.术后MRI复查示病灶无残留。
病例3:男性,17岁,右侧局灶性癫痫发作多年,口服丙戊酸钠,拉莫三嗪和卡马西平不能控制发作。术前MRI提示左额叶5×4cm大小的病灶(图3),考虑血管畸形或低级别胶质瘤可能。脑电图示双侧额顶叶癫痫波,以左侧为主。病灶切除后术中脑皮质脑电图未见异常波形。术后2年随访中无癫痫发作。
图3.A、B.MRI扫描示左额顶叶血管样结构影,T1加权呈等信号,T2加权为高信号;C.病理学检查光镜所示符合BCTs;D、E.术后CT提示无出血;F.术中所见的病灶。
病例4:女性,35岁,因一过性视野缺失伴头晕3周入院。眼科检查无异常;MRI示左颞叶内侧1.8×1.3cm大小病灶(图4),T1加权呈低信号,T2加权为等信号,增强后轻度强化,初步诊断为低级别胶质瘤。术中所见:团块灰红色,血供丰富,靠近海马回头端;做全切除。病理学检查提示团状扩张的毛细血管。术后随访5年半,患者视野缺失逐渐改善,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
图4.A、B.MRI-T1和T2加权示左颞叶内侧等信号病灶;C.增强后轻度强化伴有线条样强化影;D、E.术后MRI示病灶完整切除;F.病理学检查光镜下为BCTs的典型表现。
病例5:男性,19岁,劳累后全身性癫痫反复发作,长期口服抗癫痫药效果不佳。术前MRI示右侧颞叶4×3cm大小的血管样结构病灶(图5);DSA无异常;术前脑电图为癫痫样棘波;术中病灶肉眼全切除。病理学检查提示,毛细血管扩张症伴静脉畸形。术后患者恢复佳,随访1年半无癫痫发作。
图5.A.MRI-T1加权示右侧颞叶内侧等信号的边界不规则病灶;B.MRI-T2加权示右侧颞叶内侧信号不等的病灶,伴有低信号环带,提示合并海绵状血管瘤;C.病理学检查光镜下诊断为BCTs;D、E.术后CT扫描未见出血。
该5例大型脑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以癫痫反复发作,药物难以控制为多见。手术可能是此类型BCTs治疗的合理选择,特别是依据影像学提示病灶位于手术可及部位,全切除BCTs可以获得症状有效缓解,同时不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损。
(浙江大医院沈醉编译,德国科隆大学医学院郑锋博士审校,《神外资讯》主编、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相关回顾
专家共识
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治疗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
《神外资讯》,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希望转载,请联系“神外助手”。请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