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一
患者女,63岁。于5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下肢无力,无下肢麻木感,疼痛时跛行,三月前出现双上肢麻木无力,双手尺侧三指麻,精细动作欠准确。
T1WIT2WI
STIR
病例二
患者男,56岁。进行性双下肢无力、麻木,腰背部轻度叩击痛,双侧Babinski征阳性。
影像及病理诊断
病例一
1、MR表现:
平C5-6水平椎管内硬膜外可见长约1.0cm左右,梭形长T1长T2信号影,局部脊髓受压,推向右前方;C5椎体形态正常,其内可见短T1、长T2信号影;对应棘突亦可见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可见上述各病灶均明显强化。
2、病理诊断:海绵状血管瘤
病例二
1、MR表现:
平T10-12水平椎管内硬膜外可见梭形肿块影,约6.5cm*1.0cm,呈长T1、长T2信号,病灶向椎间孔延伸,脊髓受压、向右前推移。增强扫描可见病灶明显强化。
2、病理诊断:海绵状血管瘤
脊柱血管瘤分型
组织学分型:脊柱血管瘤属血管性畸形,根据其组织学表现分为三型即毛细血管型、海绵状和静脉型血管瘤。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其由成熟的薄壁血管组成,含有较大的衬有内皮的血管间隙。
根据部位分型:可分为椎体血管瘤、硬膜外血管瘤和硬膜内血管瘤。
椎体海绵状血管瘤
椎体海绵状血管瘤较为常见,其中10%~15%可累及椎弓根,同时并有椎外的血管瘤极为罕见,仅占全部椎体血管瘤的1%~2%。
病例一即属此型。椎体血管瘤病例中胸椎多见,占60%。随着年龄增长,偶发病例多见,大部分病例无症状,仅有少部分病例当其椎体病变向硬膜外进展时,可出现临床症状。
椎体海绵状血管瘤影像表现
典型表现者X线及CT不难诊断,MRI检查有明显优势。MR可表现短T1长T2,或长T1长T2信号。有文献报告肿瘤的活动性与脂肪组织的含量呈反比关系。即无症状性血管瘤内的脂肪组织T1W呈高信号,有症状的血管瘤T1W多呈低信号。
本例除C5椎体海绵状血管瘤外,还同时伴有椎管内硬膜外及附件血管瘤。
椎体血管瘤的鉴别诊断
脂肪瘤或脂肪浸润:可通过脂肪抑制技术增强扫描鉴别。
转移瘤:发病年龄较大,临床症状明显,可出现剧烈疼痛。主要表现溶骨性骨质破坏,无栅栏状及网眼状表现,椎体皮质常受侵犯;病灶多发;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呈不均匀中等度强化。
结核:常有肺结核病史,临床症状常有腰背部活动障碍及保护性强迫体位。椎间隙变窄或消失及椎旁脓肿是鉴别关键。
硬膜外血管瘤
硬膜外血管瘤病灶往往较为孤立,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病例二即属此型。也有静脉性血管瘤或混合性血管瘤。硬膜外血管瘤非常少见。本病30-60岁多见,临床表现为慢性进行性脊髓压迫症状,若病灶内突发出血,可表现为急性发病。硬膜外血管瘤反复出血也较常见,反复出血后,形成含铁血*素沉积。椎管内原发性硬膜外血管瘤影像学检查均未见椎体受侵袭征象。
硬膜外血管瘤影像诊断
X线及CT诊断价值不高,MRI可以多参数,多方位扫描,且硬膜外血管瘤具有沿着椎管上下径,呈长梭形生长的特点,所以MRI矢状位检查对发现本病具有优势。
MR表现为:
T1WI与脊髓等或略低信号,少数为T1WI高信号。
T2WI均为高信号。
增强扫描病灶均匀强化,且多为显著强化。
鉴别诊断
脊膜瘤:多为宽基底,但不如硬膜外血管瘤那样广泛,梭形表现亦不如硬膜外血管瘤典型。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等或略高信号。
脂肪瘤:若硬膜外血管瘤合并出血时与之鉴别,脂肪瘤在T1WI呈均匀显著高信号,T2WI呈中等信号,增强及脂肪抑制技术可鉴别。
淋巴瘤:T1W及T2W一般多呈等低信号,增强扫描强化较明显。
转移瘤:多发,多伴有邻近椎骨破坏,椎弓根常累及,结合原发肿瘤史不难诊断。
神经源性肿瘤:肿块通过椎间孔向外延伸而呈哑铃状表现,且信号及增强表现类似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因此易发生误诊。但病灶多位于硬膜下。
推荐阅读——
常见骨软骨发育异常X线表现
盘状半月板MRI诊断
磁共振的临床应用——脊柱篇
来源:影像PPT
更多精彩内容
请长按下方图片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