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道血管瘤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你想要的神经系统总结终于来了
TUhjnbcbe - 2021/2/18 20:44:00
白癜风怎么控制 http://pf.39.net/bdfyy/zjdy/191126/7640572.html

1、感觉障碍: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疼痛。

(1)疼痛

局部疼痛:局限于病变部位的疼痛

放射痛:如椎间盘突出,病变在椎间盘,却放射到坐骨神经

扩散性疼痛:从一个神经扩散到另一个神经

(2)感觉过敏

(3)感觉异常

2、感觉系统损害的定位意义

(1)周围神经:损伤后表现为手套和袜子感

(2)脊神经后根:剧然的根性疼痛

注:脊髓前根管运动,后根管感觉(记忆:男人在前面运动,女人在家里睡觉),后根损害就会感觉障碍,表现为剧然的根性疼痛。

(3)脊髓:受损平面以下感觉障碍,伴有肢体瘫痪(运动、感觉全没了)。

(4)脑干:“交叉瘫”:同侧面部,对侧躯体的感觉障碍

(5)内囊:对侧三偏: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深浅感觉都障碍)

(6)皮质:这里讲感觉障碍,就是指中央后回管(管感觉)损害

①如果受到刺激就表现为感觉性癫痫;

②如果受到破坏,就会表现为对侧单个肢体感觉障碍,即单瘫

3、运动系统损害:

(1)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时的瘫痪为中枢性瘫痪;(老子强硬,硬瘫)

(2)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时的瘫痪为周围性瘫痪;(儿子软弱,软瘫)

典型疾病:小儿麻痹症(出现肌肉萎缩,但这是运动障碍,感觉没有障碍)

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的鉴别

体征

中枢性瘫痪(上神经元,老子)

周围性瘫痪(下神经元,儿子)

瘫痪分布

以整个肢体为主(硬瘫)

以几个肌群为主(软瘫)

肌萎缩

明显(小儿麻痹症)

肌张力

增高

减低

腱反射

亢进(老子强硬)

减弱或消失(儿子软弱)

病理反射

有(老子力气大)

无(儿子力气小)

二、运动系统

分为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之间靠脊髓皮质束连接。

周围性瘫痪的典型病:小儿麻痹症。

注意:老子的根据地在中央前回,儿子的根据地在脊髓前角细胞。

与运动有关的都是在前的。

(一)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

1.解剖生理

2.临床表现: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引起的是硬瘫(老子强硬)。特点:病灶对侧瘫痪。患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萎缩和肌束震颤,但长期瘫痪后可见失用性肌萎缩,肌电图正常: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3.定位诊断:注意与感觉障碍相联系。

(1)皮层:病变部位在中央前回。

①皮层受损:对侧单瘫:表现为对侧的一边上肢、下肢或面部瘫痪。②皮层刺激:杰克逊癫痫:刺激性病灶还可以引起对侧躯体相应部位局灶性抽动发作。

(2)内囊:对侧三偏征

(3)脑干:交叉瘫:同侧面部,对侧躯体,还有个Weber综合征: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面神经、舌下神经及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4)脊髓:病变部位在前根。脊髓有两个膨大:颈膨大和腰膨大

①颈膨大以上颈脊髓(是指颈1到颈4的脊髓)损伤:四肢中枢性瘫痪;

②颈膨大(是指颈5到胸1的脊髓)病变:上肢周围性瘫痪、下肢中枢性瘫痪;

③胸段脊髓病变:双下肢中枢性瘫痪

④腰膨大(是指腰1到骶2的脊髓)病变:双下肢周围性瘫痪。

(5)脊髓半切综合征:对侧浅,同侧深,脊髓半侧损害会引起:对侧浅感觉(痛温、粗触觉)和同侧深感觉(位置、运动、震动觉)障碍。

记忆歌诀:

皮层受损是单瘫;

内囊总是三偏见;

脑干受损交叉瘫;

上(肢)软下(肢)硬颈膨大;

颈大以上是硬瘫;

对浅同深脊半切。(同学情深)

(二)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1.临床表现: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引起的是软瘫(儿子)。表现为肌肉的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萎缩早期出现,可见肌束震颤,无病理反射。肌电图明显异常:神经传导速度减低和失神经电位。

2.定位诊断:管运动的都是前面的(男人在前面运动)

1.脊髓前角细胞:局限于前角的病变引起的弛缓性瘫痪,而无感觉障碍,瘫痪呈节段性分布。慢性起者因部分损伤的前角细胞受病变刺激出现肉眼可识别的肌束震颤(小儿麻痹)

2.前根:呈节段性分布,不伴感觉障碍。

3.神经丛:引起单肢多数周围神经瘫痪、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4.周围神经:手套和袜子感

(三)锥体外系损害的临床表现(信访办)

主要有两种表现,肌张力的变化和不自主的运动

1.锥体外系统肌张力增强:铅管样强直、齿轮样强直,

2.静止性震颤:铅管样强直、齿轮样强直和震颤就是帕金森病,它的病变部位在黑质(怕黑的女人)

3.舞蹈样动作:它的病变在纹状体(能文能武的女人)

4.肌张力障碍:是由促动肌和拮抗肌不协调收缩造成的不自主运动和异常扭转姿势。

(1)颈部肌张力障碍称为痉挛性斜颈(和落枕差不多);

(2)全身性肌张力障碍称为扭转痉挛。

(四)小脑损害的临床表现:同舟共济+喝醉酒1、Romberg征阳性:同侧躯干共济失调,即平衡障碍,表现为站立不稳,摇晃欲倒,像喝醉酒的人。

2、指鼻试验阳性:

三、感觉系统

1.一般感觉:

①浅感觉:痛觉、温度觉和粗触觉;

②深感觉=本体感觉:来自肌肉、肌腱、骨膜和关节的本体感觉:如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和精细觉;

③复合感觉:如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图形觉和实体觉等。2.特殊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

3.感觉的形成:三元二换一交叉

记忆歌诀:浅感脊髓丘脑束、脊神后角丘脑团、灰质联合交叉前。

深感薄楔内侧系、脊神薄楔丘脑团、内侧丘系为交叉。

浅深感觉传导束比较

浅感觉传导束

深感觉传导束

感觉类型

温度、痛觉、粗触觉

位置、运动、震动、精细觉

传导束

脊髓丘脑束

薄楔束、内侧丘系

I⊙

脊神经节

脊神经节

II⊙

后角细胞

薄楔束核

交叉

灰质前联合交叉

内侧丘系交叉

III⊙

丘脑核团

丘脑核团

(1)躯体皮肤粘膜痛温觉周围感受器→脊神经节假单极神经元(I)→脊神经后根→髓内上升1-2个节段→后角细胞(Ⅱ)→前连合交叉→脊髓丘脑侧束→脑干→丘脑腹后外侧核(Ⅲ)→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上部。(2)深部感受器和精细触觉感受器→脊神经节假单极神经元(I)→脊神经后根→脊髓后索薄束/楔束→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Ⅱ)→丘系交叉形成内侧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Ⅲ)→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上部。

3.感觉障碍的定位

(1)周围神经:手套袜子感

(2)后根:根性疼痛

(3)脊髓:

①脊髓后角:分离性感觉障碍,出现病变侧痛温觉障碍,而触觉和深感觉保存

②脊髓半切综合征:同深对浅

③脊髓横贯性损害:病变平面以下完全没有感觉

注:脊髓前角管运动,后角管感觉,侧角管交感

(4)脑干:交叉瘫:同侧面部、对侧躯体痛温觉减退或缺失

(5)内囊:对侧三偏

(6)皮质

四、脑神经(12对)

1、脑神经按功能不同分为运动性神经(第Ⅲ、Ⅳ、Ⅵ、Ⅺ、Ⅻ对)、感觉性神经(第Ⅰ、Ⅱ、Ⅷ对)和混合性神经(第Ⅴ、Ⅶ、Ⅸ、Ⅹ对)。

歌决: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听八面九舌咽,迷走副神舌下全

2、纹状体由3部分组成:壳核、尾状核以及苍白球;

壳核、尾状核组成核团。

(1)新纹状体:核团(壳核+尾状核);

(2)旧纹状体:苍白球

3、动眼神经副核(又称E-W氏核):它支配瞳孔括约肌,能使瞳孔缩小,属于副交感核团。

4、特殊内脏运动核团包括: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和副神经核

(一)视神经

1、解剖生理

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就会出现在对侧)→视束→外侧膝状体(换神经元)→内囊后肢→形成视辐射→枕叶视中枢皮质。

2.临床表现请结合上面的图看

① 视神经:患眼全盲(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

② 视交叉:两眼颞侧偏盲(考点:记住奥特曼)

③ 视束:双眼对侧同向偏盲

④ 视辐射:下部受损,双眼对侧同向上1/4象限盲,如颞叶病变;

上部受损,双眼对侧同向下1/4象限盲,

(二)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

1、动眼神经:分布于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

记忆歌诀:上提下斜无外直

(1)动眼神经支配瞳孔括约肌,使瞳孔缩小,受副交感神经支配;

(2)动眼神经麻痹: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消失,眼球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运动。

2、滑车神经:分布于上斜肌,使眼球向外下运动

记忆歌诀:小偷推滑车

滑车神经麻痹:眼球向外下方运动受限。

3、外展神经:分布于外直肌

记忆歌诀:外展外直肌

外展神经麻痹:内斜视,眼球不能向外转动。

(三)三叉神经

1.解剖生理三个分支:眼支、上颌支、下颌支。

2.临床表现

三叉神经损害:同侧面部感觉障碍和角膜反射消失,咀嚼肌瘫痪,张口时下颌向病侧偏斜。

(四)面神经

1.解剖生理

(1)运动:支配面上部肌肉的神经元接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控制,支配面下部肌肉的神经元仅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控制。(仅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控制的神经元只有舌下神经核和面神经核下部)记住两个下就是面神经控制

(2)感觉:舌前2/3味觉

2.临床表现:没有表情。

(五)舌咽神经、迷走神经

1.解剖生理

(1)舌咽神经:舌后1/3味觉

记忆歌诀:舌前面,舌后咽,三叉神经管一般

(2)迷走神经

2.临床表现:舌咽、迷走神经损伤表现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反呛、咽反射消失。

一侧损害不出现球麻痹症状,双侧皮质脑干束损伤才出现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而咽反射存在,称假性球麻痹。

3.各脑神经核脑内分布位置(考点)

中脑:III、IV(动眼、滑车)

桥脑:V、VI、VII、VIII(展神经核、面神经核、三叉神经核、上泌涎核、三叉神经感觉主核、耳蜗神经核、前庭神经核)

延脑:IX、X、XII(三叉神经脊束核、孤束核、下泌涎核、疑核、迷走神经背核、副神经核、舌下神经核)

记忆歌诀:34中、58桥、+2变延髓

(六)神经系统的检查

1.反射

(1)浅反射包括:①角膜反射;②咽反射;③软腭反射;④上、中、下腹壁反射(胸7~8、9~10、11~12);⑤提睾反射(腰1~2)

记忆歌诀:上中下,七八、九十、十一十二

(2)深反射包括:①肱二头肌反射(颈5~6);②桡骨膜反射(颈5~6);③肱三头肌反射(颈6~7);④膝反射(腰2~4);

记忆歌诀:肱二桡骨颈五六,肱三六七腰二四

临床意义:

深反射减弱或消失是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一个重要体征;

深反射增强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重要体征。

(3)病理反射:①巴彬斯基(Babinski)征;②Chaddock征,③0ppenheim征,④Gordon征

(4)脑膜刺激征:①屈颈试验;②克密格征;③布鲁津斯基征。

2.腰椎穿刺术:

(1)腰椎穿刺的常规部位首选第3~4腰椎间隙

(2)禁忌证:包括颅内压增高和明显视盘水肿、怀疑后颅窝肿瘤、穿刺部位化脓性感染或脊椎结核、脊髓压迫症,休克状态。

记住:有颅内压增高形成脑疝危险的时候禁用。

3.脑脊液常规检查

糖CSF糖含量受血糖水平影响。正常值2.5~4.4mmol/L

氯化物正常值~mmol/L

第2节:周围神经疾病(软瘫)

一、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其实就是面神经炎,又称贝尔(Bell)麻痹

一、病因
  

脑脊液(血)漏颅内积气

颅神经损伤脑血管损伤

脑损伤
  

前颅底骨折

眼眶部“熊猫眼征”

鼻漏 

Ⅰ,Ⅱ

额底

中颅底骨折 

颞部,耳后

鼻漏,耳漏

Ⅶ,Ⅷ,Ⅲ,Ⅳ,Ⅴ,Ⅵ海绵窦,颈内动脉

颞底,垂体 

后颅底骨折 

“Battle征”枕下部,咽后壁

枕颈部脑脊液积液

Ⅸ,Ⅹ,Ⅺ,Ⅻ
  

脑干
  

(五)颅底骨折的处理原则

颅底骨折合并脑脊液漏属于开放性损伤,开放性颅脑骨折最重要的处理原则就是止血清创。

(1)头高位卧床休息

(2)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及便秘

(3)预防感染

(4)不能阻塞及冲洗耳道、鼻腔

(5)脑脊液漏停止前不作腰穿

(6)治了一个月,脑脊液还有漏需要手术

(7)合并视神经损伤,应争取在12小时内行视神经探查减压术。

三、脑损伤

一、闭合性颅脑损伤

是开放性还是闭合性就看有没有脑脊液漏

造成脑损伤有两种力:

1.接触力:(属于加速力性损伤,冲击点伤),物体与头部直接碰撞,导致损害部位的损伤

2.惯性力:(属于减速性损伤,又称对冲伤),头部在运动中,脑组织大块移位与颅骨或硬脑膜褶皱碰撞造成的损伤,对冲伤常见部位是额颞叶(枕部着力)。

二、脑震荡

1.伤后短暂意识障碍,持续时间不超过30分钟(发作时间短)。

2.有逆行性遗忘。

3.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4.三无: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脑脊液无红细胞、CT检查无异常。

5.留诊24小时,防止恶化。

三、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特点

1.受伤后立即昏迷,昏迷时间较长(超过30分钟);2.CT检查脑内多个点状或小片状出血。

四、脑挫裂伤

1.意识障碍:受伤当时出现,超过半个小时。

2.局灶症状与体征

3.可以引起颅内压增高与脑疝

4.头痛与恶心呕吐:对颅内压增高的病人不能行腰穿放液,易引发脑疝,皮下血肿在急性期也不能穿刺放液,易导致出血。

五、脑干损伤

1.意识障碍:立即昏迷,程度深时间长;

2.瞳孔改变:瞳孔不等、大小多变或双侧极度缩小或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3.眼球位置不正或同向凝视

4.去大脑强直

5.生命体征紊乱

6.椎体束损害:病理征阳性

六、开放性颅脑损伤(考点)

1、重型颅脑损伤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脑疝;

2、重型颅脑损伤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部感染;

3、重型颅脑损伤最常见的致命性并发症是消化道出血(库欣溃疡)。

四、颅内血肿(必考)

1、按时间分为:

(1)急性血肿:3天内出现症状;

(2)亚急性血肿:3天~3周出现症状;

(3)慢性血肿:3周以上才出现症状;

2、按血肿部位分为:

(1)硬膜外血肿

(2)硬膜下血肿

(3)脑内血肿

(4)脑室内血肿

(5)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

一、硬膜外血肿

1、颅内出血:小脑幕上20ml,小脑幕下10ml,可以引起脑疝

2、最常见的出血来源是脑膜中动脉

3、典型临床表现:中间清醒期、只要有中间清醒期就是硬脑膜外血肿(考点)

注:两次昏迷的原因不一样:第一次是脑震荡引起,第二次是颅内血肿压迫造成(小脑幕切迹疝)

4、瞳孔改变:先缩小后散大

5、首选CT:发现颅骨内析与脑表面之间有梭形、弓形、双凸镜形高密度影

记忆:雷锋被木桩砸到颞部,硬膜外血肿致死。二、硬膜下血肿1.急性硬膜下血肿(1)出血来源:皮层动脉或静脉破裂(2)临床特点:持续昏迷,没有中间清醒期 

(3)CT检查: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影

2.慢性硬膜下血肿

(1)伤后3周以上出现症状的硬膜下血肿(出血不严重)

(2)出血来源:脑表面小静脉(桥静脉)

(3)CT检查:低密度新月形、半月形影

三、颅内血肿的手术指征

(1)进行性颅内压增高;

(2)出现脑疝者;

(3)颅内压mmH2O;

(4)小脑幕上血肿40ml,小脑幕下血肿10ml,或中线结构移位10mm。

第5节:脑血管疾病

1、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病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其次是高血压伴动脉病变。

2、分急性和慢性两种:

(1)急性最多见: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要么堵了要么漏);

(2)慢性脑血管病发病隐袭、逐渐进展,如血管性痴呆。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一、概念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短暂的脑组织缺血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可以反复发作(特征性表现)二、临床表现:大脑供血靠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

1.颈内动脉系统TIA:运动瘫(运动性失语)和感觉瘫(一过性黑矇)2.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眩晕、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共济失调。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

1.局限性癫痫:脑电图有异常;

2.Meniere病:发作性的眩晕伴听力障碍。四、治疗:TIA提示要发生脑梗,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发展为永久性脑缺血。

①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首选阿斯匹林50mg/d。

②抗凝药物:肝素、华法林。

脑血栓和脑栓塞共同构成脑梗死:

二、脑血栓形成

一、常见病因

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且常伴有高血压(导致血管狭窄闭塞)。

最危险因素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二、临床表现

2.大脑中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的血液供应内囊

(1)主干闭塞:对侧三偏,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

(2)深穿支闭塞:对侧偏瘫,无感觉障碍、无偏盲,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

3.大脑后动脉闭塞:

丘脑综合征: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偏身麻木)

4.椎基底动脉闭塞:

(1)基底动脉或双侧椎动脉闭塞:眩晕、呕吐、四肢瘫、共济失调,昏迷和高热等;

(2)小脑后下或双侧椎动脉闭塞:也称延髓背外侧(Wallenberg歪了脖)综合征,是脑干梗死最常见的类型。

临床表现:前庭共济交火球

前庭:眩晕、呕吐;

共济:同侧共济失调;

交:交叉性感觉障碍

火:霍纳综合征:孔小球陷同垂无汗(压迫颈交感神经)

球:球麻痹:吞咽困难、声音嘶哑;

(3)脑桥基底部梗死:闭锁综合征:只能眼动其它部位都不能动

三、诊断CT检查:梗死区低密度灶

四、急性期治疗方法

1.超早期溶栓治疗:目的是溶解血栓、恢复血流灌注。

(1)静脉溶栓治疗:

(2)动脉溶栓疗法:尿激酶或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3个小时内治疗最好

2.早期溶栓治疗:在起病6小时间内进行溶栓。

3.血液稀释法:分水岭梗死者首选本法。

三、脑栓塞

一、病因

1、栓子来源:主要来自左心房、左心耳

2、最常见病因:心房颤动

二、临床表现1、起病急,无前驱症状,说堵就堵;

2、意识清楚或短暂意识障碍(脑出血有意识障碍)

3、有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1)颈动脉系统:大脑中动脉最常见,出现运动性失语和一过性黑朦;

(2)椎基底动脉系统:眩晕

4、无脑膜刺激征;

5、脑脊液里没有红细胞

三、治疗原则

1、改善脑循环,减轻脑水肿、减少梗死范围。

2、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溶栓:心源性脑栓塞3小时内首选的药物治疗是尿激酶

脑血栓和脑栓塞的区别:

脑血栓

脑栓塞

栓子来源

脑内形成(本地人)

左心房、左心耳(外地人)

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

心瓣膜疾病,特别是房颤

起病

发病缓慢

发病急,说堵就堵

发病年龄

老年人,60岁以上

中壮年

四、脑出血

一、常见病因

最常见病因: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

二、病理

1、最常见的部位:基底节的壳核及内囊区

2、最主要受累的血管:大脑中动脉的豆纹动脉

三、临床表现

1、基底节区出血:是脑血出最常见的类型,其中最常见部位壳核,其次是丘脑。可以出现“三偏征”(典型表现)。

2、脑桥出血:交叉瘫+针尖样瞳孔=脑桥出血

3、小脑出血:共济失调

4、脑室出血:由脑室内脉络从支脉或室管膜下动脉破裂出血,流入脑室所致。

去大脑强直发作+针尖样瞳孔+脑膜刺激征=脑室出血

四、辅助检查

CT:急性期可见高密度血肿(脑血栓和栓塞是低密度)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加上CT显示高密度影,那就可以确诊。

六、急性期治疗方法

1、对症治疗:

(1)尽可能就近治疗,不宜长途搬运

(2)保持呼吸道通畅

(3)高血压处理:不能使用强力降压药(利血平),防止脑缺血,可以使用速尿和硫酸镁(4)降颅压治疗:甘露醇

2、高血压颅内血肿手术适应证:

(1)小脑出血血肿>10ml、直径>3cm;

(2)壳核出血血肿>50ml,颅内压增高可能形成脑疝者;

(3)丘脑出血血肿>10ml,病情继续恶化者;

(4)外侧型及小脑型出血血肿,病情加重。

总结:

短暂性脑缺血:安静起病,症状在30分钟内缓解,不超过24小时

脑血栓:安静起病,症状进展相对缓慢,CT低密度影

脑栓塞:活动起病,症状急,无意识障碍,CT低密度影

脑出血:活动起病,症状急,有意识障碍,CT高密度影

五、蛛网膜下腔出血(脖子硬)

一、病因

1、最常见的病因:颅内动脉瘤和脑(脊髓)血管畸形

2、动脉瘤好发部位:脑底Willis动脉环

二、临床表现:“脖子硬”+玻璃体膜下片块状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3.出血症状:

(1)发病前有诱因,如: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咳嗽等。

(2)发病突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

(3)脑膜刺激征(特异性表现):颈部抵抗、克氏征、布氏征、拉赛格征都阳性。

2.脑神经损害:一侧动眼神经麻痹

3.偏瘫

4.眼底检查:玻璃体膜下片块状出血(特异性表现)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1)头部CT:显示脑沟、脑池密度增高。

只要CT显示什么沟、什么池=蛛网膜下腔出血

(2)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金标准”四、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急性期绝对卧床,可用止血剂,止痛剂及脱水剂

2.病因治疗:开颅动脉瘤夹闭

第6节:颅内感染

单纯疱疹病*性脑炎:

1、首发症状是癫痫,病情发展快,容易发生脑水肿。

2、辅助检查:

(1)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轻度增高。白细胞增多(50~)×/L,其中以淋巴细胞为主。

(2)脑脊液中单纯疱疹病*IgM抗体每2周以上测定一次,2次以上其抗体滴度增高4倍以上者有诊断意义。

3、治疗:首选阿昔洛韦

第7节:颅内肿瘤

一、颅内肿瘤的分类

最常见的颅内肿瘤是神经上皮性肿瘤,其中神经胶质细胞瘤最常见,占所有颅内肿瘤的40%--50%

(一)一般表现

1.颅内压增高症状:颅内肿瘤都会出现

2.定位症状

(1)额叶肿瘤:人格改变、记忆力减退

(2)颞叶肿瘤:精神运动性癫痫发作

(3)枕叶肿瘤:视野改变

三、诊断:首选CT

四、治疗:手术切掉

第8节:颅内压增高症

一、病因

1、颅内压正常值:

成人:70~mmH2O(4.5~15mmHg);

儿童:50~mmH2O

2、颅内压增高3大原因:

(1)颅内正常的内容物增加:如脑体积增加、脑脊液增加、脑血容量增加

(2)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脑内肿瘤

(3)颅内容积减少:狭颅症、颅底凹陷。

二、临床表现:

1、颅内压增高三大临床表现: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2、颅内压增高还可出现库欣三联征(“两高一慢”):血压高、脉压增大、呼吸深慢。三、诊断和一般处理

1、诊断:

(1)首选CT

(2)X线片可以看到骨缝分离

(3)腰穿(LP)

禁忌症:(考点)

1.穿刺部位感染;

2.出血性疾病;

3.颅内肿瘤,尤其是后颅窝肿瘤;

4.可导致脑疝者;

5.休克;

6.视盘水肿。

除了以上禁忌症,其它的都可以腰穿

2、处理:

(1)降低颅内压:首选20%甘露醇,一般持续7-10天(不能长时间用,容易导致肾衰)

(2)速尿

(3)肾上腺皮质激素

(4)降温治疗:复温时应先逐步撤除冰袋,待体温恢复1-2天后再停降温药(注意,不能马上停药)

(6)脑脊液分流术:脑室外引流、脑室-腹腔分流目前最为常用。引流瓶的高度应该在穿刺部位以上15cm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你想要的神经系统总结终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