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吃饺子的“正确姿势”
饺子,古有牢丸、扁食等名称。最早的考古发现,是春秋中晚期。年山东出土文物中,一件铜薰内摆放了一些食物,呈白色,三角形状,内有屑状馅料。考古学家认为,这些食物,就应该是饺子和馄饨的原始状态。一开始的“饺子”,与汤一起食用,和好兄弟“馄饨”不分你我;或者如今天的“面角”,蒸着吃也可以。魅力无穷的它们,不仅征服了北方小伙伴的胃,就连吃惯了米食的南方人,也早早就学会了包饺子。在三国时期,它就已经摆上了长江三峡地区人们的餐桌。重庆汉墓群出土的陶器庖厨俑,展示了一名古代厨师的日常。其中,厨案的中心位置,摆有捏好的饺子造型的陶器,与当代饺子造型完全相同。这与蜀地在历史上经历的几次“移民”有关。中原人迁徙到了蜀地,同时也带去了中原的饮食习惯和文化。连少数民族朋友都是它的粉丝——位于*的一处唐代墓葬群,其中发掘出土了“风干”千年的饺子,除了硬了点以外,与现在我们碗中的,简直一般无二。宋代的它们,在《东京梦华录》里又有了新名字:水晶角儿和煎角。随着铁锅渐渐在厨房崭露头角,裹着油汁,披着“*金甲”的煎饺子,也就由此诞生啦!随着时间的推移,爱玩的明朝人,又开发出了新的吃法。“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年之吉。”是不是跟大年夜,我们在饺子里藏硬币的行为很相似?享受美味的同时,还能感受“开盲盒”一般的快乐,一举两得。01
不吃饺子,冻掉耳朵?
相信提到冬至,每一个北方小孩,刻在DNA里的一句话,一定是:“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为什么,饺子会关耳朵的事儿啊?一言蔽之,它俩,长得像。饺子与耳朵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发明”它的人——神医张仲景。饺子由来的传说
据说东汉名医张仲景曾发明一种“祛寒娇耳汤”,分舍给耳朵被冻伤的百姓。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熬,等煮好后将其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的“娇耳”下锅。这种“以形补形”的方法,居然真的奏效了,于是每逢冬天,人们都会食用“娇耳”,来避免冻出耳疮。“娇耳”也就慢慢演变成了饺饵,于是便有了现在的饺子。冬至,顾名思义,意味着寒冬将至,真正的低温挑战即将开始;所以选择这一天,一家人坐在一处,吃上一顿热乎乎、香喷喷的饺子,是为了“暖身”做准备,也同时,给大家欢聚一堂,“暖一暖心”,制造了绝妙的机会。虽然很多人对于这种“饺子的起源”嗤之以鼻,目前也没有可考证据;但是一想到能够团团圆圆坐在一起包饺子,“为什么冬至要吃饺子”的具体原因,就已经不再重要了。03
世界人民爱饺子!
SHE歌中所唱的“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实现得并没有“全世界都在吃中国饭”快。作为中国美食的杰出代表,“饺子”成为火遍全球的superstar,也不难理解。
比如“孤独的美食家”——井之头五郎,就大方地承认了对饺子的热爱,甚至直接管自己叫“饺子精”。
不过日韩的饺子,大多数都是当点心吃的。所以,当你看到你的韩国朋友,点了饺子以后又要了一碗米饭,不要吃惊,常规操作。顺便一提,韩国的圆形饺子,里面包的馅料,是泡菜。同理可证印度。什么馅儿的,不用滚滚告诉你了吧。据说“饺”字始初的意义是甜滋滋的“饴”(饴,糖也),从这方面来看,波兰饺子,也算深得精髓(?)
说到吃饺子,怎么能落下战斗民族。饺子在俄语里直译过来就是“耳朵面包”。不过可能在我们看来,樱桃馅和酸奶油馅的俄国饺子,是埋伏在饺子界的水果派叛徒。
这真是:吃了俄罗斯的饺子,忘了莫斯科的嫂子。
好了,关于饺子,我们就说这么多(不能再想了,口水下来了)。艺术不止局限在画布上,也可能出现在餐桌布上。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其实,有时候不应该把它想得太过精英和高大上。很多东西,或许只是肇始于一饭一食的片刻温馨。想象一下,千百年前的一天,某一个人类,出于对食物和温暖最本质的渴望,煮出了历史上的第一锅饺子,与ta最亲近的人儿一起分享。这种原始的感动,一直流传至今。现在,说着“冬至一定要吃饺子”的我们,坐在暖气房里,实际上早已没有了“冻掉耳朵”之虞;但端起碗,举起筷的那一瞬,还是能感受到那个人、那一刻的欣喜与激动。所以,
当一个人对你说“冬至一起吃饺子吧”,
ta或许,是想跟你一起分享,
马上要到来的下一个春天。
-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