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衡道病理文汇,是医院病理科的李采娟老师带来的足底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瘤一例,和小衡一起读读吧。
欢迎各位病理同仁投稿,分享学习、工作所得。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投稿详情。
医院
李采娟主治医师
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瘤(spindlecellhemangioendothelioma,SCHE)由软组织病理学家Weiss和Enzinger[1]于年首次提出。本文报道1例SCHE,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鉴别诊断要点、治疗以及预后,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材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
患者女,30岁,发现左足底肿块2月余入院,近期自觉肿块增大,伴活动时有酸胀不适感;查体示左足底可扪及一4.0×2.0cm肿块,质韧,无明显囊性感,边界清,活动可,局部皮温不高,肤色不红,左足趾屈、背伸活动无受限;左下肢肌力V级,肌张力、皮肤感觉正常;左足背动脉搏动良好,末梢血运良好。X片示:左足底第1趾骨旁软组织肿胀,伴多发高密度影(图A);MRI示左足底第一跖骨周围软组织内见异常信号影,最大径2.3×1.6×1.4cm,内信号不均,最大病灶内见分隔影及钙化信号影,T1呈等高信号、T2及PD呈高信号影,边缘欠光整,为左足底第1跖骨周围软组织内占位,考虑良性病变可能性大(图B、C)。患者既往体健,无家族遗传病史及外伤史。于-03-03在椎管麻醉下行左足底肿块切除术,术中见肿块为两块,分别位于第一跖趾肌腱两侧,大小分别为1.5×1.5×1.5cm,2×2×1.5cm,类椭圆形,包膜完整,与肌组织粘连,未见滋养血管,内容物为砂石状物。
方法
标本用10%的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经巨检和取材后,常规脱水,石蜡包埋,3μm厚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同时连续3μm切片,进行S-P法免疫组化标记,第一抗体为Vim,CD31,CD34,FⅧ,SMA,Ki67,抗体均为即用型。再分别滴加Haopoly-HRP二抗,最后DAB显色。第一抗体和Haopoly-HRP通用二抗试剂盒均购自某家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图A:X光片显示病变位于左足底第1趾骨旁,为软组织肿胀,伴多发高密度影;
图B:MRIT1WI显示左足底第一跖骨周围软组织内见等高信号影,内信号不均,最大病灶内见分隔影及钙化信号影;
图C:示病变在MRIT2WI呈高信号影,边缘欠光整;
结果
大体观察
灰红色结节状肿物2个,其中一个大小2.2×1.7×1.1cm,有部分包膜,已被剖开,切开,实性,棕*,质软;另一个肿物大小:2×1.6×1cm,表面光滑,包膜完整,切开,实性,灰褐,质中,内见多枚静脉石,直径0.1~0.3cm。
光镜观察
肿瘤主要由两种成分组成(图D):
1、海绵状血管区:血管腔大小不一,管壁薄,由内皮细胞衬覆,部分见细长的乳头状突起伸入管腔;肿瘤深部的血管内血栓多见,并见有机化、钙化形成静脉石(图E);
2、梭形细胞实性区:分散于血管之间,梭形细胞大小较一致,无明显异型性,未见核分裂,排列呈束状;其间可见小簇状分布的组织细胞样圆形空泡状细胞,似印戒细胞形成血管腔,间质中见少量红细胞外渗(图F)。
免疫表型
FⅧ(梭形细胞-,内皮细胞+)(图G),CD34(梭形细胞-,内皮细胞+)(图H),CD31(梭形细胞-,内皮细胞+),SMA(梭形细胞-,内皮细胞+)(图I),Ki67(约5%+)。
病理诊断
(左足底)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瘤。
随访
该患者随访至今40个月,无复发转移。
图D:示病变由海绵状血管区和分布于其中的梭形细胞去构成(HE×40);
图E:示静脉石(HE×40);
图F:梭形细胞区域内可见组织细胞样圆形空泡状细胞,核偏位,似「印戒细胞」形成血管腔,间质中见少量红细胞外渗(HE×);
图G:FⅧ血管内皮阳性表达,梭形细胞阴性(S-P法×);
图H:CD34血管内皮阳性表达,梭形细胞阴性(S-P法×);
图I:SMA梭形细胞阴性(S-P法×)
讨论
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瘤(spindlecellhemangioendothelioma,SCHE)是一种少见疾病,软组织病理学家Weiss和Enzinger[1]于年首次报告。认为其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血管肿瘤;年Perkin和Weiss重新对SCHE的生物学行为进行重新评价,认为SCHE是一种良性血管肿瘤性病变,是良性血管瘤,血管畸形或者类似血管疾病的反应过程[2]。其发病可能与多发性骨内软骨瘤(Maffuccr综合征)[1,2,3,4]、血管扩张性肢体肥大征(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1,5]、静脉曲张和先天性淋巴水肿等有关[6]。总之关于SCHE的病变性质还是存在一些分歧,从低度恶性到非肿瘤性病变的血管畸形相关的病变等各种描述都有[6]。对于边界清,体积小,细胞异型不明显的肿块,可视为良性肿瘤[7]。本病例两肿块体积不大,细胞异型性小,细胞增值指数低,随访40个月无复发,可视为这一类型;而对于肿块大,且有浸润性生长,并且术后复发的SCHE应该视为低度恶性潜能的肿瘤,需要密切随访[7]。临床上,SCHE常被误诊为海绵状血管瘤,真皮纤维瘤或卡波西肉瘤等[6]。
临床特点
SCHE可见于任何年龄组,但主要发生于青年人,男、女各一半。肿物体积一般较小,多数为单发性,少数为多发性,但病灶多分布于同一区域内[6]。肿瘤主要累及真皮和皮下组织。常见于四肢和躯干,也可见于头颈部[6];近些年有文献报道个别病例发生于额骨[7]、胸壁[8]、脾脏[9]、腓肠肌内[10]、阴茎[11]、鼻咽[12]等。经检索文献,仅见一例报道患者全身皮肤弥漫分布多发性结节[5]。
病理学特征
大体上瘤体较小,境界清楚、红色,常伴有出血,有时切开瘤体有珍珠状静脉石出现。本例为30岁女性,发生于左足底部为首发症状,多发性(2枚),切开,棕*、灰褐色,见静脉石,其临床特点及大体表现都很典型。镜下为真皮或皮下结节状病变,由不规则扩张、管壁薄的海绵状血管腔隙和散布于血管腔间的梭形细胞组成。两种成分在不同的不同病例之间比例不等,但梭形细胞成分常占主导地位[11]。细胞增殖低、未见异型性和有丝分裂[11]。梭形细胞大小较一致,排列紊乱或交错成短束状,还可见圆形空泡状组织细胞样内皮细胞及红细胞外渗或含铁血*素沉着。本病的常见特征是血栓形成。本例的病理特征与上述相吻合。
免疫表型
血管内皮细胞及圆形空泡状细胞表达F8RA、UEA、CD31、CD34等内皮性标记物,而梭形细胞除Vimentin阳性外,内皮性标记物均为阴性[13]。其中F8RA表达最可靠,最具特异性,但敏感性较低。许多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对这些标记物均有表达,所以仅根据免疫组化指标并不能确诊该肿瘤[11]。
电镜表现
Fletcher等报道,约5%细胞中可见清晰的Weibel-Palade小体[5]。
鉴别诊断
本病术前诊断困难,本例依根据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明确诊断。其主要应与以下肿瘤相鉴别:
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血管间缺乏梭形细胞成分。
血管内乳头状内皮增生:
又称Masson假脉管肉瘤[14],SCHE中的部分区域可与本病重叠,但本病中也多无明显的实性梭形细胞区域。
血管瘤病:
本病好发于20岁之前的的青少年[15],多同时累及多种组织类型,如皮下,肌肉和骨,也可累及同一种组织如多组肌肉,镜下主要由大小不一、杂乱增生的血管组成,尤其是大静脉,后者的管壁多不规则性变薄,内膜常附有赘生物,管壁及其周围多有成簇的毛细血管。此外,本病中多伴有大量的脂肪组织。以上特点均与SCH有所不同,可资鉴别。
结节性kaposi肉瘤:
SCHE兼有kaposi肉瘤的组织学特点,而且具有薄壁扩张的血管窦和组织细胞样圆形空泡细胞,无细胞异型和病理性核分裂,胞质内空腔具有诊断意义。此外SCHE患者多无HIV感染。kaposi肉瘤通常无海绵状血管腔隙或空泡化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中常见透明小体(hyalineglobules),kaposi肉瘤中梭形细胞CD34均阳性[16,17]。
kaposi血管内皮瘤:
它具有kaposi肉瘤和毛细血管瘤两者的特征[18,19],且具有特征性的肾小球样结构。在此区域中可见红细胞碎片,透明球,含铁血*素颗粒和胞浆内空泡。与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瘤不同,kaposi血管内皮瘤既可发生于浅表,亦可发生于深部软组织。换言之,对于深部病变,我们一般不诊断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瘤。此外,kaposi血管内皮瘤只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20]。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本例的上皮细胞区易见,也有原始血管腔形成,但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不形成海绵状血管及毛细血管瘤样腔隙,梭形细胞也不多见。肿瘤间质粘液样或透明变性,应于转移性腺癌和恶黑鉴别[20]。
治疗
首选瘤体充分切除,但以不破坏局部功能和避免残疾为原则。本病也有自行消退的报道[5]。对无法切除或切除不彻底的可采用局部放疗[21]。放疗可引起肿瘤恶变和转移,故应慎用[22]。近年有文献报道,皮损或动脉内注射重组人白介素(rIL-2)可能是避免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瘤复发的有效方法[23]。有学者[24]提出对手术后复发转移的或无机会手术的患者,可行化疗,但化疗方案尚不统一,化疗药物呈多样性。
预后
预后好的因素包括:单个肿瘤、无复发征象、肿瘤不大、未侵犯周围组织等[7]。多发症状切除不干净时,术后复发率可达58%[2]。故应长期随访。笔者查阅近年文献个例报告10例,随访观察6个月到3年不等,均未见局部和远处转移,预后良好。本例患者经瘤体完整切除,随访40个月无复发转移。
参考文献
[1]WeissSW,EnzingerFM.Spindlecellhemangioendothelioma.ALow-gradeangios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