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28岁,右侧眼球突出原因待查。
图1
图1A~C分别为横断面CT骨窗、冠状位CT骨窗及软组织窗,显示右侧筛窦可见形状欠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影(长箭),内有片状高密度影,局部筛房间隔破坏,向外侵及眶内(b),眶内壁骨质缺如,内直肌(短箭)受压变形移位,眼球向外下方移位,病变向下侵及中鼻道(a),与中鼻甲分界欠清;向外下方延伸至右侧窦口鼻道复合体(d);向上阻塞右侧额筛隐窝,额窦内可见密度增高影(c);向内侧压迫鼻中隔。
图1D、E分别为横断面T1WI和T2WI,显示病变长箭)呈混杂等T1长T2信号,病变中心可见多发点状、线状血管流空信号(短箭),还可见小片状略短T1略长T2信号影。
图1F横断面增强后T1WI显示病变(箭)明显不均匀强化,血管流空信号(箭头)无强化。
右侧筛窦毛细血管瘤。
1.鼻腔及鼻窦血管瘤(hemangioma)从幼年至老年均可发病;毛细血管瘤多发生于幼年;海绵状血管瘤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骨内血管瘤多发生于0岁左右;女性多见;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外伤或怀孕有关。
2.大体病理呈分叶状的红黑色-紫色、息肉样光滑的肿块,镜下表现为病变内可见丛状或小叶状的毛细血管,周围有肉芽组织及慢性炎性细胞围绕。
.临床表现为单侧鼻腔阻塞,鼻出血,鼻内镜检查可见暗红色或褐色的肿块。
4.幼年病变可于5~7岁退变,而“怀孕期肿瘤”在产后可退化。
1.CT骨窗及软组织窗有助于显示病变骨质改变和病变内高密度影;
2.MRI显示病变内容物、范围及其与周围结构之间的关系较好。
1.病变分为2型毛细血管瘤最常见(65%),病变较小,多起源于鼻中隔前部;海绵状血管瘤常为多发型,多起源于鼻腔外侧壁和下鼻甲。
2.CT表现软组织肿块呈等密度,内可有片状高密度影;邻近骨质受压变形、吸收或破坏。
.MR表现呈等T1长T2信号,信号不均匀,内可见点、条状血管流空信号,还可见小片状短T1短T2信号影(可能是出血灶)。
4.增强后明显强化,强化不均匀。
由于鼻腔病变容易进行组织活检并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影像学主要是显示病变部位、范围及其与周围结构之间的关系。
1.鼻腔息肉①周围无进行性的骨质破坏;②增强后病变边缘强化,中央部分无强化。
2.鼻腔和鼻窦上皮性恶性肿瘤①为溶骨性骨质破坏;②生长速度较快。
.黑色素瘤①病变多发生于中年患者;②病变呈短T1短T2信号。
影像学表现为软组织肿块、骨质呈膨胀性改变而非溶骨性破坏、T2WI呈高信号、不均匀强化,需行组织活检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
美编:影像三人行 欢迎转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像三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