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道血管瘤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谷一说第十四章第四节人体各部位C
TUhjnbcbe - 2021/4/18 19:35:00
青少年治疗白癜风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27/5656026.html

我是吸铁石,无论你多强大,只要你离我近,就会被磁化

放射技师考试资料独家整理历年真题、考点分析、名师讲解、影像资讯。

执业技师资格考试在路上,放射技师之路,你我同行。

(全文共计字,预计阅读时间为39分钟)

导语:

(温馨提示:一些体位请不要结合平时工作,请以本考试教材内容为准,切记。)

第十四章第四节人体各部位CT检查技术

一、颅脑

(一)适应证

CT最早用于颅脑检查,对颅脑疾病具有很高诊断价值。适用于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肿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炎症、脑实质变性、脑萎缩、术后和放疗后复查以及先天性颅脑畸形等。

(二)相关准备

1.CT增强患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2.対比剂依据患者情况及说明书应用。

3.受检者应去除佩戴的金属饰物。

4.必要时给予药物镇静。

5.操作者向受检者交代检查须知。

6.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取得患者配合。

7.受检者体位保持不动。

(三)扫描技术

常规扫描有平扫、增强扫描,特殊扫描有CT脑血管造影和脑血流灌注等。扫描方式常规检查一般用非螺旋扫描方式,特殊检查用螺旋扫描。检查体位除横断位外,还可采用冠状位。横断位也称轴位,扫描基线有听眦线、听眉线和听眶线。听眦线是外耳孔与同侧眼外眦的连线,头部CT扫描常以此线作为扫描基线;听眉线是眉上缘的中点与同侧外耳孔的连线,经该线扫描的图像对显示第四脑室和基底节区组织结构较好;听眶线是眶下缘与同侧外耳孔的连线,用此线扫描,断面经过眼窝、中颅凹和后颅凹上部。

1.CT平扫:

(1)横断位扫描:

1)扫描体位,横断位扫描为常规扫描。患者仰卧于扫描床上,头置于头架中,下颌内收,头颅和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线垂直,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特殊病人的扫描体位根据需要作适当调整。

2)扫描基线:听眦线。

3)扫描范围:从听眦线平面连续向上扫描至头顶。

4)扫描参数:层厚5~10mm,扫描范围可在定位像上设定。

5)重建参数:视野25cm,重建间距(增量)5~10mm,根据需要确定重建算法。

(2)冠状位扫描:患者体位有颏顶位和顶颏位。颏顶位是把扫描头架换成冠状位头架,病人仰卧于扫描床上,肩背部垫高,两手置于身体两侧,两膝屈曲,头部下垂,并尽可能后仰,使听眦线与台面趋于平行,正中矢状面与床面中线重合。顶颏位是病人俯卧于扫描床上,两手平放于胸侧,两腿伸直,头置于头架内,下颌尽可能前伸,并紧靠床面,头颅后仰,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线重合。X线与被检部位垂直,扫描范围包全被检部位,层厚与重建间隔,视被检部位情况选择2~5mm。头皮下软组织病变,首选冠状位扫描。病变较小时,可在病变处用胶布固定一小橡皮用于定位,避免遗漏病灶。

2.增强扫描技术

颅脑增强扫描分为平扫后增强扫描和直接增强扫描两种方法。平扫后增强扫描是在平扫基础上加做的增强扫描。直接增强扫描是注入对比剂后的逐层连续扫描。增强后的扫描时间依据病变的性质而定。与血管有关的病变,如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可在注射对比剂50ml时开始扫描;颅内感染、囊肿等,可在注射对比剂60秒后开始扫描;颅内转移瘤、脑膜瘤等,可在注射对比剂6~8分钟后开始扫描。头部增强扫描可用平扫的参数,也可只对病变部位进行薄层扫描。

(四)后处理技术

根据疾病诊断的需要,灵活选用窗宽、窗位。颅脑CT图像常用脑窗摄影。窗宽80~HU,窗位35HU左右。颅底、内听道病变;颅脑外伤;颅骨病变,或颅内病变侵犯颅骨,必须加摄骨窗。骨窗的窗宽0~HU,窗位~HU。耳鸣及疑桥小脑角区病变者,应调节窗口技术,以观察内听道有无扩大,并根据需要对局部进行放大。头皮下软组织病变,用软组织窗摄影:窗宽~HU,窗位35~45HU。

二、鞍区

(一)适应证

1.普通X线检查发现鞍区形态发生改变,需进一步定位和定性诊断者,如鞍区骨质破坏、钙化、蝶鞍扩大等。

2.临床怀疑垂体肿瘤或与垂体内分泌失调有关的疾病,如垂体泌乳素微腺瘤等。

3.垂体瘤术后复查。

4.鞍区其他肿瘤,如颅咽管瘤、脑膜瘤等。

(二)相关准备

1.CT增强患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2.对比剂依据患者情况及说明书应用。

3.受检者应去除佩戴的金属饰物。

4.必要时给予药物镇静。

5.操作者向受检者交代检查须知。

6.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取得患者配合。

7.受检者体位保持不动。

(三)扫描技术

1.横断位扫描:鞍区CT检査一般需作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对比剂60~ml,流速2.5~3ml/s,扫描延迟时间20~25秒。病人体位同颅脑轴位,扫描基线可用听眶线,扫描层厚与重建间距可用3~5mm,扫描范围从听眶线至鞍区上缘。疑颅内肿瘤侵入鞍区时,须加作常规头部扫描。

2.冠状位扫描:可用颅脑颏顶位或顶颏位。先摄取头颅侧位定位像,扫描层面尽可能与鞍背平行或与鞍底垂直,层厚和重建间距视蝶鞍大小选择2~3mm,扫描范围包括整个鞍区。

3.垂体微腺瘤放大动态扫描:能清楚地观察微腺瘤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在增强扫描的早期阶段,在增强的垂体组织内微腺瘤呈局限性低密度影,边界多数清楚;在晚期阶段,微腺瘤可呈等密度或高密度病灶。总之,动态扫描可观察微腺瘤血供的全过程,有利于对微腺瘤的诊断。

(四)后处理技术

根据不同的部位和病变灵活选用窗宽和窗位。若病变和周围组织密度接近时,可适当调窄窗宽;若伪影较多或需观察局部组织的丰富层次,可调低窗位,并适当调宽窗宽。鞍区CT图像常用软组织窗和骨窗,软组织窗宽~HU,窗位35~40HU。

三、眼部

(一)适应证

眼及眼眶CT检查主要用于眼球突出的病因诊断。对诊断球内和眶内肿瘤、炎性假瘤和血管性疾病有特殊价值,对诊断眼外伤、眶内异物及先天性疾病具有较高临床意义。

(二)相关准备

1.CT增强患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2.对比剂依据患者情况及说明书应用。

3.受检者应去除佩戴的金属饰物。

4.必要时给予药物镇静。

5.操作者向受检者交代检查须知。

6.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取得患者配合。

7.受检者体位保持不动。

(三)扫描技术

1.横断位扫描:

(1)扫描体位:患者仰卧,下颌稍上抬,听眶线与床面垂直,两外耳孔与床面等距,正中矢状面与床面中线重合。

(2)扫描基线:听眶线或听眦线。由于听眶线与视神经的走向大体一致,使用该基线扫描,显示视神经和眼外肌较好,故常用听眶线为扫描基线。

(3)扫描范围:一般从眶底至眶顶。病变较大时,可根据需要扩大扫描范围。

(4)扫描参数:层厚用3~5mm。

(5)重建参数:重建间距与层厚相同。

2.冠状位扫描:CT冠状位扫描,可清晰显示病变与眼部各解剖结构的关系。扫描体位可用颏顶位或顶颏位,听眶线与床面平行。扫描范围从眼球前部至海绵窦。层厚与重建间距用3mm。

3.增强扫描:怀疑眶内肿瘤、炎症、血管性病变及眶内肿瘤向眶外侵犯时,需作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可使血管、肌肉和有血供的病变清楚显示,利于对病变的定性。对比剂使用同颅脑增强。延迟扫描时间为50秒。临床怀疑血管性病变者,还可用动静脉双期扫描。对比剂用量60~ml,流速2.5~3ml/s,扫描延迟时间为动脉期20秒,静脉期50秒。扫描参数同平扫。

(四)后处理技术

一般进行放大摄影,但放大的CT图像应包括完整的眼部解剖结构和适当的邻近组织,避免病变定位困难而失去诊断价值。眼眶图像的显示和摄影常用软组织窗,但眼部外伤、钙化或病变侵犯眶壁时,则需增加骨算法重建。

四、耳部

(一)适应证

1.先天性耳道畸形,如先天性外耳道闭锁、内耳道畸形等。

2.肿瘤,如听神经瘤、表皮样瘤等。

3.炎症,如化脓性中耳炎等。

4.外伤,如听小骨骨折、鼓室气房血肿等。

(二)相关准备

1.CT增强患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2.对比剂依据患者情况及说明书应用。

3.受检者应去除佩戴的金属饰物。

4.必要时给予药物镇静。

5.操作者向受检者交代检查须知。

6.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取得患者配合。

7.受检者体位保持不动。

(三)扫描技术

耳部重要结构大都隐藏在颞骨内,其结构细微复杂,在行CT扫描前应详细了解临床资料和检查要求,选择合适的扫描角度、程序和参数。

1.横断位扫描:

(1)扫描体位:病人仰卧于扫描床中间,两外耳孔与床面等距,使患者的体位成标准的头颅前后位。

(2)扫描基线与X线入射角度:由于耳部结构细小且排列复杂,不同的扫描基线显示的颅底及中内耳结构各有差异。因此,扫描角度应根据临床要求选择。颞骨横断位扫描常用0°和30°断面。0°轴位扫描时,头稍仰,使听眶线与床面垂直。扫描基线为听眶线,断面图像对锤骨和砧骨关系、鼓窦入口、舌下神经管、耳蜗、前庭、半规管、咽鼓管、颈动脉管和颈静脉孔等重要结构显示较好;30°轴位扫描时,头稍前曲,使听眉线与床面垂直,扫描基线为听眉线(与听眶线夹角呈30°)。其断面图像对锤砧关节、面神经管水平段和膝部、鼓窦、外半规管、前庭窗、圆窗和前庭导水管等显示较好。

(3)扫描范围:从外耳道下缘至岩骨上缘。

(4)扫描方式:螺旋或非螺旋扫描。

(5)扫描参数:中内耳结构的层厚与间距用1~2mm,内听道的层厚与间距用3~5mm。

(6)重建参数:重建间距与层厚相同。

2.冠状位扫描:

(1)扫描体位:视病人具体情况或病情,选用颏顶位或顶颏位。

(2)扫描角度:冠状扫描,常用70°与°断面。70°冠状位扫描,其断面平行于枕骨下坡长轴方向,X线与听眶线夹角呈70°,可较好显示上鼓室、鼓室盖、耳蜗、颈动脉管、颈静脉孔、面神经水平段等结构;°冠状扫描,其断面平行于上颌窦后缘或垂直于蝶骨平板。扫描平面与听眶线夹角呈°,可较好显示面神经鼓室段、垂直段、前庭窗与镫骨的关系、锥隆起、鼓室窦及耳蜗神经等结构。

(3)扫描范围:从下颌髁状突后缘至岩锥后外侧,包括颞颌关节后缘至乙状窦,也可根据病变大小适当调整扫描范围。

(4)扫描参数:层厚1mm,间距1mm。小儿扫描剂量为kV,40~60mAs。

(5)重建参数:重建间距与层厚相同。

3.增强扫描:仅观察中内耳骨性结构,平扫即可。临床疑有听神经瘤或血管病变时,须做增强扫描。

(四)后处理技术

耳部图像需单侧局部放大或重建放大后摄影。外耳道闭锁的放大图像,应包括全耳部皮肤。增强扫描图像用软组织窗摄影;HRCT图像用特殊的窗口技术,窗宽0~0HU,窗位~HU。观察听骨链和内耳情况,使用仿真内镜及3D重建软件,对螺旋扫描图像进行处理。

此处内容,多在主管及以上考试中考到,因此处内容多乱,所以题目看似简单,实则解决起来复杂,不是一下子就可以选出答案的。

如例题:

耳部CT使用听眉线作为基线,对哪个结构显示较好(B)

A、前庭

B、圆窗

C、咽鼓管

D、耳蜗

E、颈静脉孔

五、鼻与鼻窦

(一)适应证

鼻和鼻窦CT检查,适用于鼻窦占位病变、炎症及外伤等。

(二)相关准备

1.CT增强患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2.对比剂依据患者情况及说明书应用。

3.受检者应去除佩戴的金属饰物。

4.必要时给予药物镇静。

5.操作者向受检者交代检查须知。

6.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取得患者配合。

7.受检者体位保持不动。

(三)扫描技术

1.横断位扫描:患者仰卧,先扫头颅侧位定位像,扫描层面与硬腭平行,扫描范围从硬腭至额窦。扫描层厚5mm,重建间距5mm。

2.冠状位扫描:鼻窦冠状位图像,能整体观察鼻腔、鼻窦及其周围的详细结构,对鼻窦病变的上下关系能清晰显示。

(1)扫描体位:头部颏顶位或顶颏位。

(2)扫描棊线:扫描层面平行于上颌窦后缘或与听眦线垂直。

(3)扫描范围:从蝶窦后壁起至额窦前壁止。

(4)扫描参数:层厚5mm,临床怀疑脑脊液鼻漏者,可用层厚1~2mm,以寻找和显示漏口。重建间距与层厚相同。

3.螺旋扫描:鼻与鼻窦CT常规检查,用非螺旋扫描方式即可。但若要使用仿真内镜观察鼻腔及各鼻窦内情况时,必须采用螺旋扫描。病人体位与扫描范围同横断位扫描,单螺旋CT扫描层厚1mm,间距1mm,螺距为1;多层螺旋CT的准直器宽度为0.5~0.75mm,层厚1mm,间距0.7~1mm。

(四)后处理技术

鼻窦图像可放大摄影,窗技术用软组织窗。外伤或肿瘤累及骨组织时,须加摄骨窗像。观察蝶窦、筛板及额窦有无分隔时,图像窗宽~0HU,窗位-~HU。螺旋扫描图像可在图像工作站上利用仿真内镜软件进行处理。

六、口腔颌面部

(一)适应证

1.肿瘤及放疗后复查,如鼻咽癌和腮腺肿瘤等。

2.炎症,如化脓性腮腺炎。

3.外伤,如颌面部骨折。

4.整形,如颜面部的美容整形等。

(二)相关准备

1.CT增强患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2.对比剂依据患者情况及说明书应用。

3.受检者应去除佩戴的金属饰物。

4.必要时给予药物镇静。

5.操作者向受检者交代检查须知。

6.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取得患者配合。

7.受检者体位保持不动。

(三)扫描技术

1.平扫:

(1)扫描体位:患者仰卧,头部正中矢状面与床面中线垂直,下颌稍内收。

(2)走位像:头部侧位定位像。

(3)扫描基线:腮腺,以听眦线为扫描基线;鼻咽部,扫描基线与硬腭平行。

(4)扫描范围:腮腺,从外耳孔扫描至下颌角部;鼻咽部,从蝶鞍床突上扫描至硬腭上缘。

(5)扫描参数:腮腺,扫描层厚2~3mm;鼻咽部,扫描层厚5mm。

(6)重建间隔:与层厚相同。

2.增强扫描:颌面部血管病变、肿瘤,以及了解有无转移时,需作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时,静脉注射对比剂60~ml,流速2.5~3ml/s,扫描延迟时间20~25秒。扫描范围、层厚及重建间隔同颌面部平扫。扫描方式可用连续扫描或螺距为1的螺旋扫描。

(四)后处理技术

面部图像的显示和摄影,常用软组织窗,窗宽~HU,窗位35~40HU。鼻咽部图像的显示和摄影,需加摄骨窗,以观察颅底有无骨质破坏。3D重建在工作站上进行,并旋转3D图像,进行多角度观察,牙齿三维重建,可适当调节阈值,并去除牙齿以外的骨组织。

七、咽喉部

(一)适应证

咽喉部CT检查适用于咽喉部肿瘤、外伤等。

(二)相关准备

1.CT增强患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2.对比剂依据患者情况及说明书应用。

3.受检者应去除佩戴的金属饰物。

4.必要时给予药物镇静。

5.操作者向受检者交代检查须知。

6.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取得患者配合。

7.受检者体位保持不动。

8.检查时嘱咐患者禁止做吞咽动作。

(三)扫描技术

1.平扫:

(1)扫描体位:病人仰卧,身体置于床面中间,头稍后仰,使颈部与床面平行,两外耳孔与床面等距。

(2)定位像:咽喉部侧位定位像。

(3)扫描方式:咽喉部常规检查,一般采用横断位。

(4)扫描参数:层厚用5mm,小病灶可用2~3mm。重建间距与层厚相同。

(5)扫描范围:咽部检查从口咽下1cm向上至颅底。喉部从舌骨平面至环状软骨下缘,若发现肿瘤可扫描至颈根部,以了解淋巴结受累情况。

(6)扫描基线:扫描层面分别与咽部或喉室垂直。平静呼吸下扫描。

2.增强扫描:咽喉部肿瘤或血管性病变需作增强扫描,对比剂用量60~ml,静脉注射的流速2.5~3ml/s,扫描延迟时间20~25秒。

(四)后处理技术

咽喉部图像的显示和摄影一般用软组织窗,外伤病人须加摄骨窗。占位病变应测量其增强前后CT值的变化。

八、颈部

(一)适应证

1.占位性病变,如甲状腺肿瘤及颈部各种肿块等。

2.淋巴结肿大,各种原因引起的淋巴结肿大。

3.血管性病变,如颈总动脉狭窄或扩张、颈动脉体瘤、动脉畸形及大血管栓塞等。

4.外伤,确定颈部外伤后,有无血肿和骨折等。

(二)相关准备

1.CT增强患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2.对比剂依据患者情况及说明书应用。

3.受检者应去除佩戴的金属饰物。

4.必要时给予药物镇静。

5.操作者向受检者交代检查须知。

6.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取得患者配合。

7.受检者体位保持不动。

(三)扫描技术

1.平扫:

(1)扫描体位:患者仰卧,身体置于床面上,头稍后仰,使颈部与床面平行,两外耳孔与床面等距。

(2)扫描范围:摄取颈部侧位定位像,在定位像上选择从胸腔入口至下颌角区域进行扫描;甲状腺扫描范围从第5颈椎下缘至第1胸椎。

(3)扫描参数:颈部扫描层厚5mm;甲状腺的扫描层厚可用5mm,重建间距与层厚相同。

(4)扫描方式:螺旋或非螺旋均可。

2.增强扫描:颈部检查一般需作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可区别颈部淋巴结与丰富的颈部血管,了解病变的侵犯范围,协助对占位性病变的定位和定性。选择层厚3~5mm,重建间距3~5mm的薄层扫描。对比剂用量60~ml,静脉注射的流速2.5~3ml/s,延迟扫描时间20~25秒。

3.颈部血管造影:

(1)扫描体位:患者仰卧,头后仰,使下颌支与扫描床面垂直。

(2)扫描范围:在颈部侧位定位像上,设定从胸腔入口至颅底的扫描区域。

(3)扫描方式:单层或多层螺旋。

(4)扫描参数:单层螺旋的扫描层厚2~3mm,间距1~1.5mm;多层螺旋的扫描层厚0.75~1mm,重建层厚1mm,间距0.7~1mm。

(5)对比剂:静脉注射对比剂60~80ml,流速3ml/s,扫描延迟时间15~18秒。

4.甲状腺CT灌注:

(1)平扫定位:层厚与重建间距为5mm,扫描范围只包括甲状腺,以确定甲状腺有无病变。

(2)灌注扫描:对比剂50ml,流速>6ml/s,扫描层厚5mm,注射对比剂后立即扫描。

(3)常规增强扫描:扫描范围包括全颈部,层厚与重建间距可用5~8mm。

(四)后处理技术

颈部图像,常用软组织窗显示和摄影,若病变侵犯骨组织时,须加摄骨窗像。甲状腺CT灌注图像须用特殊的灌注软件进行处理,方法同头部CT灌注图像的处理。

九、胸部

(一)适应证

1.纵隔肿瘤:能准确地显示病变的性质、大小及范围。可发现有无淋巴结的肿大,显示病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2.肺脏:肺内的良恶性肿瘤、结核、炎症和间质性、弥漫性病变等。对肺门的增大,可以区分是血管性结构还是淋巴结肿大。

3.胸膜和胸壁:能准确定位胸膜腔积液和胸膜增厚的范围与程度,鉴别包裹性气胸与胸膜下肺大泡,了解胸壁疾病的侵犯范围及肋骨和胸膜的关系,了解外伤后有无气胸、胸腔积液及肋骨骨折等情况。

(二)相关准备

1.CT增强患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2.对比剂依据患者情况及说明书应用。

3.受检者应去除佩戴的金属饰物。

4.必要时给予药物镇静。

5.操作者向受检者交代检査须知。

6.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取得患者配合。

7.受检者体位保持不动。

(三)扫描技术

1.平扫:

(1)扫描体位:患者仰卧、头先进,两臂上举抱头,身体置于床面正中,侧面定位线对准人体正中冠状面。有时为了区别少量胸水与胸膜肥厚,可以改为俯卧位,驼背病人或不宜仰卧者也可改为俯卧位。

(2)定位像:常规扫描一个胸部前后正位像,既可作为定位扫描用,又能给诊断提供参考。

(3)扫描基线:扫描基线从肺尖开始。

(4)扫描范围:从肺尖开始,一直扫描到肺底。

(5)扫描参数:常规胸部CT扫描采用螺旋扫描,层厚5~10mm,重建间距5~10mm。

2.增强扫描:当需要对肺门血管与淋巴结相鉴别,或为观察纵隔病变时,可行胸部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时,可静脉团注对比剂60~ml,流速2~2.5ml/s,扫描延迟时间30~35秒。扫描范围和扫描参数同平扫。

3.高分辨率扫描:对于肺的弥漫性、间质性病变,特别是怀疑支气管扩张时可采用高分辨率扫描模式,常规将层厚和间隔均设为2mm,采用高分辨率算法重建。

(四)后处理技术

胸部图像的显示和摄影常规用双窗技术,即肺窗和纵隔窗。纵隔窗:窗宽~HU,窗位30~50HU。肺窗:窗宽~1HU,窗位-~-HU。对于外伤病人,应观察和摄影骨窗。对肺部的片状影,块状影及结节病灶,可由肺窗向纵隔窗慢慢调节,选择最佳的中间窗观察和摄影。

十、冠状动脉CTA

(一)适应证

1.CTA检查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2.根据临床症状,可疑冠状动脉狭窄及血流动力学异常者。

3.可疑冠心病,但运动试验结果不确定者。

4.可疑冠状动脉存在解剖变异者。

5.长期不明原因胸痛,其他检查无异常者,可行主动脉、肺动脉、冠状动脉联合CTA检查。

6.药物治疗后或PCI术前斑块、冠状动脉管径、距离等分析测量,以及冠状动脉搭桥、支架术后再狭窄的评价。

(二)相关准备

1.检查患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2.嘱患者检査前至少禁食4小时,扫描前12小时不饮用含咖啡因类物品,如茶、咖啡等。

3.患者至少提前半小时达到检查室,静坐以稳定心率。

4.检查时患者心率最好降至65次以下,如果患者心率过快可给予β受体阻滞剂,对于心率较低且相对稳定的患者,可在检查前1~2分钟予以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以扩张冠状动脉,达到最好的检查效果。

5.放置心电监护电极前,患者双臂应举至头部两端,将电极放置在清洁、干燥的皮肤处,保证电极与皮肤连接处的导电胶没有失效。

6.导联电极连接后,应对患者进行超过15秒的屏气训练,并在此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率变化。如果患者的心率变化在10秒内超过5次,可予患者2~4L/min纯氧。

(三)扫描技术

1.平扫:

(1)扫描体位:常规为患者仰卧,足先进,两臂上举抱头,身体尽量置于床面正中间,体位舒适。

(2)定位像:为确定扫描基线和扫描范围应摄取正位和侧位定位像。

(3)扫描基线:在定位像上设定,以胸锁关节为扫描基线。

(4)扫描范围:由支气管分叉到心脏膈面。

(5)扫描参数:冠状动脉扫描采用标准或软组织模式,用螺旋扫描,采用0.75mm层厚,0.5mm间距。

2.冠状动脉CTA扫描:冠状动脉CTA扫描通常在平扫后进行,便于发现病变并做出定性诊断。冠状动脉CTA扫描包括前门控(前瞻性)和后门控(回顾性)两种。前瞻性门控扫描技术采用步进-扫描-步进-扫描的step-and-shot模式。高端CT可以在进行前门控采集收缩期进行曝光,在进行前门控扫描的过程中,如果患者意外心律不齐或者期前收缩,可自动打开智能心律不齐补偿系统,机器将会自动跳过这次异常期前收缩,到下次正常心率再进行曝光,但是如果期前收缩过于频繁,采集时间将会延长,对比剂在血管内的浓度将会降低。前瞻性门控螺旋扫描时间较短,它是通过对前三个R-R间期时间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扫描时的R-R间期,在心率较低时,通常在舒张期进行图像采集,预设60%作为起始层面进行扫描,Flash模式要求患者的心律一定要整齐,否则预设的触发时相将会变动导致检查失败。

回顾性门控扫描技术根据心率可选择三种扫描方式:SnapShotSegment(单扇区)、SnapShotSegmentBurst(双扇区)、SnapShotSegmentBurstPlus(四扇区)。回顾性门控扫描技术通过心电图和CT扫描装置联合同步采集技术,获得连续的螺旋扫描数据和心脏运动的同步资料,扫描完成以后根据同步记录的心电图选择心动周期中所需的R-R间期任意时相进行重建,因此当心率过高,心律不齐时可以通过回顾性门控重建更多的信息,它的可重复性大于前瞻性门控扫描。

对比剂注射方法均采用静脉内团注法,对比剂用量60~80ml,流速5.0ml/s。然后以5.0ml/s的速度注入30ml生理盐水。在主动脉根部层面选取感兴趣区,间隔1秒扫描1次,当感兴趣区的CT值大于HU时,延迟5秒后自动开始扫描。选择舒张中期(75%R-R间期时相)的图像用于观察,若该时相图像不佳,则按照10%的间隔重建,再选出能满足诊断要求的最佳时相的图像。

(四)后处理技术

冠状动脉CTA图像的显示,根据疾病诊断的需要,灵活选用窗宽、窗位,观察横断面、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图像。

十一、腹部

(一)适应证

1.肝脏、胆囊:包括肝肿瘤、肝囊肿、肝脓肿、脂肪肝、肝硬化、胆道占位、胆管扩张、胆囊炎和胆结石等。

2.脾脏:CT能确定脾脏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和先天变异等,并能区分肿瘤、炎症及外伤引起的出血等。

3.胰腺:可显示胰腺炎症渗出的范围以及有无假性囊肿形成和并发症,为外科治疗提供依据。对于慢性胰腺炎可显示微小的钙化、结石,为内科保守治疗或手术后作随访观察。能确定有无肿瘤,肿瘤的来源、部位和范围。

4.肾和肾上腺:确定肾脏有无良恶性肿瘤及其大小、范围,有无淋巴结转移等。确定有无肾脏的炎症、脓肿及结石的大小和位置。肾动脉CT血管造影可显示有无血管狭窄及其他肾血管病变。显示外伤后有无肾损伤及出血情况。确定肾上腺有无良、恶性肿瘤的存在。

5.腹部及腹膜后腔:观察有无腹部肿瘤及腹膜后腔的淋巴结转移、炎症和血肿等。

(二)相关准备

1.检查前应尽可能食用少渣饮食,特别不能服用含有金属的药品,或进行消化道钡剂造影等。

2.检查当日空腹。

3.患者应携带其他影像学资料及其他临床相关检查资料。

4.CT增强患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并做好碘过敏试验。

5.将对比剂加入温开水中配制成1%~2%的浓度给患者口服。检查肝脏、胰腺及脾脏时,扫描前15分钟口服该浓度对比剂ml,使胃及十二指肠壶腹部充盈,形成良好对比。临检查前再口服~ml,使胃充盈,使扫描图像能更好地将胃及其他相邻脏器区别开来。若观察肾及肾上腺则要提前20~30分钟口服与上述相似浓度的对比剂。对于腹膜后腔检查则应提前2小时口服1%~2%浓度的对比剂~0ml以便于充盈整个肠道系统。

(三)扫描技术

1.平扫:

(1)扫描体位:常规为患者仰卧,头先进,两臂上举抱头,身体尽量置于床面正中间,侧面定位线对准人体正中冠状面。有时也可根据观察部位的需要采用侧卧位或俯卧位。

(2)定位像:为确定扫描基线和扫描范围应摄取一个正位定位像。

(3)扫描基线:在定位像上设定,肝脏和脾脏以膈顶为扫描基线,胆囊和胰腺以肝门为扫描基线,肾和肾上腺以肾上极为扫描基线,腹膜后腔以肝门为扫描基线。

(4)扫描范围:肝、脾从膈顶扫描至肝右下角;胆囊及胰腺从肝门直至胰腺扫描完整;肾从肾上极扫描到肾下极;肾上腺从起始扫描到肾脏中部;腹膜后腔从肝门扫描到骼前上棘。

(5)扫描参数:腹部扫描采用标准或软组织模式,用螺旋扫描,肝、脾扫描采用5~10mm层厚,5~10mm间距;胆道扫描采用3mm层厚,3mm间距;肾脏扫描采用5mm层厚,5mm间距;肾上腺采用3mm层厚,3mm间距;腹膜后腔扫描采用5~10mm层厚,5~10mm间距。

2.増强扫描:腹部脏器的CT检查,一般均应做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通常在平扫后进行,便于发现病变并做出定性诊断。腹部增强扫描的对比剂注射方法均采用静脉内团注法,对比剂用量60~ml,流速2~3ml/s。肝脏、脾脏增强通常采用三期扫描,动脉期扫描延迟时间25~30秒,门脉期扫描延迟时间60~70秒,实质期扫描延迟时间85~90秒。若怀疑肝血管瘤,则实质期的扫描延迟时间为3~5分钟或更长,直至病灶内对比剂充满为止;胰腺增强扫描通常采用“双期”,动脉期扫描延迟时间35~40秒,静脉期扫描延迟时间65~70秒;肾脏增强扫描通常应扫描皮质期、髓质期和分泌期,皮质期扫描延迟时间25~30秒,髓质期扫描延迟时间60~70秒,分泌期扫描延迟时间2~3分钟。

3.腹部血管造影:腹部CT血管造影通常用于腹主动脉及其大分支的血管成像,可用于诊断腹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肝血管异常及肾动脉狭窄等。检查前不宜口服对比剂,以免干扰血管的显影。对比剂总量80~ml,流速3~4ml/s,扫描延迟时间通常为15~20秒,层厚1~2mm,间距1~2mm。

(四)后处理技术

腹部CT图像的显示和摄影,一般用腹窗和软组织窗,同时根据观察脏器和病变情况,适当调节窗宽和窗位,以便更好显示图像。肝胆、胰、脾、肾及腹膜后腔的扫描图像,一般用腹窗:窗宽~HU,窗位30~50HU;肾上腺一般用软组织窗:窗宽~HU,窗位30~50HU。

十二、脊柱

(一)适应证

1.各种原因引起的椎管狭窄及椎管内占位性病变。

2.椎间盘变性或病变。

3.椎骨外伤,如骨折、脱位等,特别是观察碎骨片的情况和金属异物的位置以及脊髓的损伤情况。

4.椎骨骨病,如结核、良恶性肿瘤以及椎旁肿瘤对椎骨的侵犯情况。

5.椎骨及脊髓的先天性变异。

(二)相关准备

1.CT增强患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2.对比剂依据患者情况及说明书应用。

3.受检者应去除佩戴的金属饰物。

4.必要时给予药物镇静。

5.操作者向受检者交代检查须知。

6.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取得患者配合。

7.受检者体位保持不动。

(三)扫描技术

1.平扫:

(1)扫描体位: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身体置于检查床中间。颈椎扫描:患者头部略垫高,使椎体尽可能与床面平行,双臂置于身体两侧,并尽量往下沉肩;胸椎扫描:患者双手抱头;腰椎扫描:最好用一专用的腿垫,把患者的双腿抬高,这样可以使腰椎的生理弧度尽可能与床面平行。

(2)定位像:颈椎和腰椎常规扫描侧位定位像,便于设计扫描角度,胸椎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扫描正位或侧位定位像。

(3)扫描基线:若是以观察椎体和椎旁组织为主,则扫描基线应平行于椎体;若是以观察椎间盘为主,则扫描基线应平行相应的椎间盘。

(4)扫描范围:颈椎椎体扫描应扫描全部颈椎,颈椎椎间盘扫描则把所有椎间盘扫描完;胸椎扫描应扫描全部椎体及椎间盘;腰椎和骶尾椎扫描应扫描所包含的椎体;腰椎间盘扫描常规扫描L2~3、L3~4、L4~5、L5~S1四个椎间盘。

(5)扫描参数:层厚和重建间距以扫描椎体的大小而定。颈椎椎体扫描采用5mm层厚,5mm重建间距;颈椎椎间盘扫描采用2mm层厚,2mm重建间距;胸椎扫描采用5~10mm层厚,5~10mm重建间距;腰椎椎间盘扫描采用3mm层厚,3mm重建间距;腰椎及骶尾椎椎体扫描采用5mm层厚,5mm重建间距。以上扫描均采用非螺旋扫描,标准扫描模式。

2.増强扫描:脊柱常规不作增强扫描,若平扫发现占位性病变,可行增强扫描以确定病变性质、范围、大小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和血供情况。对比剂用量60~ml,流速2~2.5ml/s,扫描延迟时间25~30秒。

(四)后处理技术

脊柱的显示和摄影需同时采用软组织窗和骨窗。软组织窗:窗宽~HU,窗位35~45HU;骨窗:窗宽~1HU,窗位~HU。

十三、盆腔

(一)适应证

1.在男性可观察有无膀胱、前列腺和睾丸的良、恶性肿瘤以及前列腺增生等。在女性可观察有无膀胱、子宫和卵巢的良、恶性病变及其他病变。

2.在外伤情况下,可观察有无骨折,泌尿生殖器官的损伤和出血等。

(二)相关准备

1.CT增强患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2.对比剂依据患者情况及说明书应用。

3.受检者应去除佩戴的金属饰物。

4.必要时给予药物镇静。

5.操作者向受检者交代检查须知。

6.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取得患者配合。

7.受检者体位保持不动。

(三)扫描技术

1.平扫:

(1)扫描体位:患者仰卧,头先进,两臂上举抱头,身体置于床面正中间,侧面定位线平人体正中冠状面。

(2)定位像:盆腔正位定位像。

(3)扫描范围:从髂前上棘扫描至耻骨联合下缘。

(4)扫描参数:采用标准或软组织模式,用螺旋扫描。主要扫描膀胱和前列腺时采用5mm层厚,5mm间距。若为扫描整个盆腔观察肿块大小时可采用5~10mm层厚,5~10mm间距。

2.增强扫描:对盆腔占位病变进行定性,并确定其部位、大小和范围,以及是否引起盆腔淋巴结转移等,必须作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常规用静脉内团注法,对比剂总量60~ml,流速2~2.5ml/s,扫描延迟时间30~35秒。

(四)后处理技术

盆腔图像的显示和摄影,一般用软组织窗,窗宽~HU,窗位30~50HU。若脏器或病变密度相对较低时,可适当调低窗位显示。

十四、四肢骨关节及软组织

(一)适应证

1.骨折CT扫描对骨折可以显示碎片及移位情况,同时还能显示出血、血肿、异物以及相邻器官的有关情况。

2.骨肿瘤CT平扫及增强可观察和显示肿瘤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范围及血供等情况,有助于对肿瘤进行定性诊断。

3.其他骨病如骨髓炎、骨结核、骨缺血性坏死等。

4.半月板的损伤如膝关节的CT扫描可显示半月板的形态、密度等,有助于对半月板损伤的诊断。

(二)相关准备

1.CT增强患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2.对比剂依据患者情况及说明书应用。

3.受检者应去除佩戴的金属饰物。

4.必要时给予药物镇静。

5.操作者向受检者交代检查须知。

6.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取得患者配合。

7.受检者体位保持不动。

(三)扫描技术

1.扫描体位:

(1)双手及腕关节的扫描采用俯卧位,头先进,双臂上举平伸,双手间隔5cm,手指并拢,手心向下,两中指末端连线与检查床中轴线垂直。

(2)双肩关节、胸锁关节及锁骨、肘关节及上肢长骨的扫描采用仰卧位,头先进,双上臂自然平伸置于身体两侧,双手手心向上,身体置于床面正中。

(3)双髋关节及股骨上段的扫描采用仰卧位,头先进,双足跟略分开而足尖向内侧旋转并拢。双上臂抱头,身体躺平。

(4)双膝关节、踝关节和下肢长骨的扫描采用仰卧位,足先进,双下肢伸直并拢,足尖向上,双足跟连线与检査床中轴线垂直,双上臂抱头。

(5)双足扫描时应仰卧,足先进,双下肢弯曲,双足平踏于检查床面,双足纵轴相互平行且均平行于检查床纵轴,双足间隔约5cm,双足跟连线垂直于检查床中轴线。

2.定位像:四肢关节的扫描均需扫描定位像,定位像应包含关节及相邻长骨。

3.扫描范围:在定位像上设定扫描范围。各关节的扫描不仅要将关节扫描完,而且还应包含相邻长骨的一部位;各长骨的扫描也应包含相邻的关节。

4.扫描参数:双手及腕关节的扫描常规采用2~3mm层厚,2~3mm间距;肘关节扫描采用2~3mm层厚,2~3mm间距;肩关节及髋关节采用5mm层厚及间距;膝关节常规为5mm层厚及间距;观察半月板则应采用1mm层厚,1mm间距;踝关节及双足为2mm层厚及间距。以上关节常规为螺旋扫描方式,标准算法。若为观察骨骼的详细结构,可采用高分辨率算法。如需做三维重建,则可用1~2mm层厚及间距。

5.增强扫描:骨关节及软组织的增强扫描,主要是为了了解肿瘤病变的血供情况以及周围血管动脉瘤的位置和形态。此外,还可以显示骨骼、肌肉内肿块与邻近动静脉血管的关系。增强扫描常规用静脉内团注法,对比剂总量60~ml,流速2~2.5ml/s,扫描延迟时间25~30秒。

(四)后处理技术

四肢骨关节的显示和摄影须同时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根据扫描的部位不同和病变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窗宽、窗位。软组织窗:窗宽~HU,窗位40-50HU;骨窗:窗宽0~1HU,窗位~HU。图像摄影时应双侧同时摄影,以便对比。

初审

蓝小明

终审

刘谷一一

为您提供第一手的考试教材,第一手的考试资讯,第一手的考试真题,

1
查看完整版本: 谷一说第十四章第四节人体各部位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