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有年轻化的趋势,香港临床肿瘤科专科医生李宇聪指出,大肠癌与大多数癌症不同,一般由息肉基因突变而成,只要在病变前切除,即有效预防大肠癌,降低患病风险。
肥胖增加患肠癌风险
大肠癌一般可分为结肠癌和直肠癌两类,根据香港中文大学一项由年至年大肠癌发病趋势分析,香港55岁以下结肠癌新症平均每年增加1.7%;直肠癌患者更平均每年上升3.5%,揭示出现年轻化情况。李医生解释,大肠癌年轻化除了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例如经常进食高脂肪、高胆固醇、加工食品,近年亦有研究指出,肥胖是大肠癌的主要成因之一,原因是肥胖会减少肠道微生物群种类,较易引起肠道发炎,而脂肪亦影响细胞生长,增加患癌的风险。
肠镜检查降低肠癌风险
由于早期肠癌没有明显正常,超过五成个案发病时已属第3及4期,即使治疗晚期大肠癌的成效持续提升,但预防胜于治疗,市民亦应该提高防护意识,尤其是警觉性相对低的年轻市民,切勿低估风险。年龄超过50岁人士应定期接受大肠内窥镜检查,若直系家属曾患大肠癌,建议于40岁前进行。另外,如发现排便习惯无故改变或出现不规则情况,例如便秘、腹泻,大便有黏液或颜色加深,应立即求诊。约95%的肠癌源于大肠息肉基因突变引起,然而一般息肉转化成肠癌时间可长达5-10年,所以只要把握*金机会将息肉杜绝,便能有效预防大肠癌发病风险。
混合标靶治疗,提高晚期肠癌存活率
大肠癌接近1/4的首次确诊者更属晚期,情况不容忽视。近年大肠癌治疗精益求精,转移性晚期大肠癌患者做RAS基因测试后才决定用药,可令标靶治疗方案更适切、精准。
李宇聪医生指出,患者本身对肠道的症状未加留意,是延医的主因之一。大肠癌常见病症,包括:突然会腹泻或便秘,或两者交替出现;另会有大便带血或黏液,或呈幼条状,以及腹绞痛、肚胀。患者如误解症状只是肠胃不适而置之不理,容易演化致腹部呈肿块及锁骨上淋巴腺肿大,后期更会有贫血、体重无故下降及持续疲倦等情况。
验肿瘤基因助精准用药
李医生表示,患者一旦确诊为转移性晚期大肠癌而需标靶治疗时,会先做RAS基因测试,以决定选用哪一类标靶药。大肠癌的标靶药物分为抗表皮生长因子及抗血管生长两大类,如验出是RAS基因变异(RASwildtype)的患者,则可选用两种其中之一。临床上,大部分转移性晚期大肠癌的患者,均属没有RAS基因变异(RASwildtype)的类型,现时会选用抗表皮生长因子(anti-EGFR)标靶药合并双化疗药的治疗方案,作为一线治疗。此外,这类标靶药也获批单独使用于第三线治疗。
标靶药合并化疗,肿瘤向左更见效果
根据国际研究数据,没有出现RAS基因变异(RASwildtype)的转移性晚期大肠癌患者,采用抗表皮生长因子标靶药合并化疗药后,相比只单一用化疗药,整体存活率中位数可增长大约1至4个月;而显示病情受控的无恶化存活期中位数也延长1个多月。
李医生指,临床上本地近六成大肠癌患者,肿瘤会长在降结肠或乙状结肠的左边位置。有研究数据显示,抗表皮生长因子标靶药合并化疗的治疗方案,对肿瘤在左边的转移性晚期大肠癌更见成效,跟右边肿瘤相比,无恶化存活期中位数可延长多7个月,整体存活率中位数更增多8成。
致癌物少接触肠壁,有助预防肠癌
预防大肠癌,除了做大肠镜检查,日常少吃加工肉类和红肉,少喝酒和戒烟之外,李医生表示多喝水、多进食水溶性纤维,以及恒常运动,可改善大肠蠕动,从而降低因致癌物质接触肠内壁细胞,诱发基因突变而导致肠癌的风险。
香港临床肿瘤科-李宇聪医生
专业资格:
香港大学内外全科医学士
英国皇家放射科学医学院院士
香港放射科医学院院士
香港医学专科学院院士(放射科)
职衔:香港联合肿瘤中心顾问及临床肿瘤科医生
香港肿瘤学研究学会创会人及会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