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他态度不好,好像不是很耐烦。”第一次从华西看完门诊回来,我妈气鼓鼓地嘟囔。
我安抚了她几句,内心是很不信的。
我妈,是在遍地以华西为就医最高信仰的四川人中,对华西抱有严重敌视滤镜的少数分子之一——主要是嫌医生对病人不够温柔耐心。
“人家这么忙,每天接待无数的病人,不想回答你们那些毫无价值的问题也很正常嘛。你应该庆幸,医生懒得跟你废话,说明你这就是个小问题,他们觉得太普通了。”我安慰她。
我总觉得,见过华西盛况的人,应该完全能理解医生们那种分秒必争的紧张感,理解他们一个多余的字都不想浪费。
因为无论你在哪一天踏入华西的本部,这里都拥挤得像是双十一淘宝卖场的线下实景投影。从全国蜂拥而来的“消费者”围得水泄不通,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一种迫在眉睫的焦虑,仿佛生怕自己心爱的商品下一秒就要下架。
当然,个中心境是远不如购物时愉悦的。
号源短缺,住院困难,还有无处不在的焦灼逼人的气氛。来这里的人,从来不是奔着什么贴心温暖的呵护来的。
华西像四川人遭遇健康困境时的最后一道防火墙,每当遇到比较危急或者重大的疾病,人们总是会问:“去华西看过了吗?”“要不再去华西挂个专家号”。听起来是不是和“去庙里拜过了吗?”“再去庙里拜拜”这些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来这里的人,和求神拜佛的人们一样,都希望得到拯救。
只不过和虚无缥缈的天上诸神相比,这位更像真正会回应的神明。尽管等待“华西之神”的回应,往往也需要排个长队。
总之,对于我妈这样的华西anti粉而言,选择踏入华西,说明人生必然到了不得不慎重作决定的时刻。
前段时间,医生在她的头部发现了一个动脉血管瘤。
这病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捏过塑料泡泡吗?血管瘤就像柔软的血管壁上凸起的一个塑料泡泡。它和肿瘤没什么关系,只是血管上长期被血液冲刷出的一个小包,不痛不痒。只要这个小包不破,或者大到压迫神经,它就能一直岁月静好地蹲在那里,陪你走向人生终点。
但因为位置特殊,这样的血管瘤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没有人知道它会不会继续变大,也没有人知道它会不会突然破裂,引发脑出血。
幸运的是,我妈的炸弹在爆炸之前,就被意外地发现了。
不过她脑子里的这个包(此句请勿外传),还是已经到了需要做手术的大小。
在听说要做手术的那一刻,我妈立刻与过往华西冰释前嫌,和我达成一致,决定还是去华西手术。
态度差不差的,当然没有命重要。
两周以后,我们拿着更详细的检查报告去听医生的判决。
进门的时候,被我妈称“不耐烦”的这位主治医生还在耐心地叮嘱前一位病人老爷爷。我在旁边观察了一会儿,分明很和蔼可亲啊!
送走老爷爷,医生看了我妈一眼,笑眯眯道:“来了哇?”
语气熟稔轻松,仿佛下一秒两人就要坐下来搓个麻将。
我妈大概被这种奇怪的氛围感震慑住了,略带拘谨地坐下来,把片子和报告递给医生。
医生扫了一眼X光片,不等我妈开口,斩钉截铁地进行了一轮自问自答:“做手术哇?做手术哈!”
我妈犹豫:“那医生……这个手术……必须要做吗?”
医生抬起头,忽然伸出手,笑着拍了拍我妈的头:“哎呀乖乖,手术肯定要做的撒!”
我妈:“……………………”
旁观的我:“!!!!!”
这位朋友你好大的狗……不是,好勇敢!如果伸手的是我,此刻定然已成为我妈铁蹄之下的亡*了!
我为他捏了一把冷汗,提心吊胆地瞄我妈,不想我妈不仅没有发怒,反而露出一种不知所措甚至带点害羞的笑容。
我:“………………”
我悟了。
妈,这哪里是态度不好,这态度明明好得像一出狗血剧。
医生再一次出奇招震住我妈之后,神情自若地收回手,唰唰开了一张单子:“做介入,先给你开个住院3天,预交16万。”
我妈我:“多少???16万???”
那医生头也不抬:“你就不要管钱的事哈,安心去把手术做了。”
我妈我:“…………”
要不是场景不对,我几乎要被这句话感动得热泪盈眶。听起来感觉下一秒医生就会掏出一张黑卡拍在桌上,说“费用我给你们包了”。
我和我妈在震撼中面面相觑了三十秒,她终于完整问出今天的第二个问题:“那我什么时候能住院手术?”
医生叹了口气,摇头道:“嚯哟,这个等得久了哦。先排队,起码要一个半月。”
虽然我俩对入住华西的难度早有预估,但此时直面现实,还是难免倒吸一口凉气。我妈当即唉声叹气:“还要等这么久啊……”
“这样吧,我打个电话帮你催一下,”医生开口道。
说完他把那张诊断单拍照发了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