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身上的胎记,有一种很美的说辞,胎记是天使留下的吻。然而有些胎记却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美好,还要及时的去医治,因为它是血管瘤。有些新生婴儿的脸上、身上可以看到红色的“胎记”,就像宝宝屁股上的淤青一样,很多爸爸妈妈都不会在意。孰不知,这些红色的“胎记”很可能就是宝宝血管瘤!
肉眼辨别血管瘤和胎记
区别血管瘤和胎记的一个重要方式是:血管瘤通常都呈鲜红色或暗红色斑片,边缘不规则,一压就会褪色;而胎记受压时不会褪色。
燕燕的宝宝马上一周岁了,给儿子起名建国,妈妈燕燕的初衷是希望他有所建树,一生吃穿不愁。医院,自出生起燕燕的儿子已经历过三次全麻微创手术,第一次手术后昏睡了整整三天。令人痛心的是,手术对宝宝膝盖上鹅蛋大小的肿块并未有效果,这颗触目惊心的“炸弹”时时刻刻威胁着宝宝花蕊般娇嫩的生命。之前在宝宝满月体检的时候医生就提到宝宝的红胎记看着不怎么正常,最好能做个全面的检查,当时燕燕并没有当回事儿,因为她小时候的玩伴也有红色胎记。燕燕一直以宝宝的红胎记为荣,觉得这是宝宝专有的记号,以后就算丢了都能找到。
可是随着时间一日日的过去,宝宝的胎记慢慢的变深,呈现出可怕的深紫色,把小家伙娇嫩的皮肤撑得老高,好像碰一下肿块就会胀破。没过多久,宝宝就发起了高烧还一直咳嗽,这次燕燕没有任何迟疑,抱医院,但是检查之后医生却说已经太迟了,即便是治疗,也很难能够救回来。在那儿住了12天院,因为孩子血小板降得太快,随时可能发生危险,医院都不肯留他们了,燕燕只好转院。
最终,医院,宝宝被确诊KMS综合征。这种病临床特征是孩子巨大血管瘤伴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减少,疯长的肿块无情地吞噬血小板,孩子主要死亡原因是出血,死亡率高达30%至50%。这种病临床较为少见,病因目前还不清楚,也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案。
“北京的专家说,宝宝太小了,手术做不了。我们身上的钱都花光了,在北京,10块钱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了,我们只能回来了。”燕燕数度落泪,泣不成声。
因为才1岁,孩子胳膊上的血管根本找不到,每天打针只能从头上找细细的血管。护士来打针总是无处下手,只能心疼地说:“宝宝头上连一块好地儿都没有了。”虽然每天打针吃药,孩子身上的瘤体依然疯长。
在一个月后的一天早上,孩子经抢救无效后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在这里提醒各位妈妈,在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妈妈一定要多留个心眼,炎热的天气,蚊虫渐多,若宝宝身上有了可疑的红点,爸爸妈妈则要多注意观察,红点长时间不消则就有可能是血管瘤,医院检查一下,以免延误治疗。
血管瘤是由扩张、增生的血管组织构成的一类良性肿瘤。血管瘤在宝宝中的发病率约为3%-8%。大部分血管瘤是先天性发育不正常,属于错构瘤性质,具有畸形和肿瘤的双重特性。有的研究表明它与雌二醇增高有很大的关系,造成血管瘤发生与环境污染、蔬菜、水果、肉类内所含有的生长素、催化剂、添加剂等化学物质有很大关联。虽然血管瘤是良性的,但它会破坏周围组织,尤其是颜面部的血管瘤呈浸润性生长,影响美观。在某些时候下,血管瘤可导致诸多的并发症,如溃烂、出血、感染等。因血管瘤延误治疗而导致比较严重后果的并不少见:
1.血管瘤在面部大面积的扩大,导致毁容。
2.引起肢体功能障碍,一部分孩子的血管瘤长在关节处,不及时治疗,血管瘤就会越长面积越大、越长越厚,限制关节活动。孩子的父母尤其要注意。
血管瘤3种常见类型
青少年及成人血管瘤都是发生在新生儿时期未能及时发现或婴幼儿时未能及时治疗而缓慢增大、增厚,颜色由鲜红而逐渐变紫。目前新生儿身上常见的血管瘤可归类毛细婴儿血管瘤、海绵状婴儿血管瘤和蔓状婴儿血管瘤三种。
第1种:毛细婴儿血管瘤
这是最常见的血管瘤,它有多种表现――
1.橙色大部分为斑块,且大小不一,也不高出皮肤表面,为橙色或淡红色。
2.鲜红斑痣是指淡红色到暗红色的斑块,柔软、分叶状肿瘤,按压不褪色,不高出皮肤表面,好发于头颈部,数月内瘤体迅速增大,可扩大到数厘米大小面积。
3.草莓状血管瘤突出皮肤表面,随孩子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增厚,容易破裂造成出血不止等事件发生。
第2种:海绵状婴儿血管瘤
表现为皮肤下面隆起的肿块,表现圆或不规则形状,可高出皮肤表面。摸上去质软而有弹性似海绵,挤压后会缩小,表面皮肤正常或与肿瘤粘连而萎缩。
这种血管瘤在刚出生时不是很明显,不过可在数月内迅速增大,对孩子的危害较大,自行发生,在原有的毛细婴儿血管瘤患处发生或位于皮下,好发于头皮和面部,可累及口腔或咽部黏膜。
第3种:蔓状婴儿血管瘤
宝宝身上也会出现蔓状婴儿血管瘤,不过临床病例较少,这多是由于扩大的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互相沟通而形成的血管瘤,皮肤为暗红色或蓝紫色,有时还可以摸到搏动的动脉,蔓状宝宝血管瘤不会自然消退,需要及时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