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治疗食管癌、胃癌等消化道癌症方
李修伍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
抗癌验方虎七散
临床常用虎七散合旋覆代赭汤为基本方,辨证治疗食管癌、胃癌等消化道癌症,每能取得一定疗效。现将具体治疗介绍如下。
抗癌验方虎七散
虎七散由壁虎、三七粉二味配制而成。
取壁虎70条焙干研面,加三七粉50g拌匀,空腹每次服3~4g,日2次,*酒或开水送下。汤剂基本方组成如下。
*参15g.茯苓15g.*芪15g.夏枯草20g.姜竹茹10g.姜半夏12g.旋覆花12g.白花蛇舌草30g.代赭石30g.丹参30g.半边莲30g.蜂房9g.炙甘草6g食管癌应重降逆润燥,可选加公丁香、川贝母、山豆根、石斛、威灵仙、玉竹、太子参、刀豆子等;胃癌注意消食导滞,选加牡蛎、楂曲、谷麦芽、鸡内金、仙鹤草、瓦楞子、青陈皮、神曲、枳壳等;软坚散结可酌加牡蛎、海藻、山慈菇、莪术、三棱、鳖甲、石见穿、徐长卿等;清热解*加蜀羊泉、七叶一枝花、铁树叶等;化瘀止痛加当归、赤芍、延胡索、香附、郁金、丹参等;痰湿者加南星、青礞石、薏苡米、藿香、佩兰、车前子、荷梗等。每日1剂,冷水先泡1小时,水开煎半小时后即可服用。王某.71岁。门诊号78-。年11月初诊。患者初起吞咽困难,胸骨后痛,曾呕血数次,色鲜或紫,量多,1次约50ml,均经止血、输液治疗而缓解。年10月23日胃镜检查示食管下段浸润性癌(约5cm范围),病理(食管活检)具小团瘤细胞,诊断为食管癌。患者拒绝手术,惧于放、化疗而于28日来诊。苔薄润,脉弦滑。辨为气滞血瘀痰凝,结于食管而成噎食。因气火有余,克脾犯肺,血随气升则呕血。治以理气平肝、润肺散结、活血化瘀、和胃降逆为主。虎七粉每次4g,日2次冲服,同时配服汤剂。
*参10g.代赭石30g.夏枯草30g.白花蛇舌草30g.丹参30g.瓦楞子30g.仙鹤草30g.神曲30g.川贝母18g.姜半夏18g.茯苓18g.山慈菇15g.当归15g.牡蛎15g
服药6剂,症状得减,胃纳好转,精神渐佳。3个月后能食软饭,胸骨后疼痛基本消失。又2个月能进干饭,无梗阻感。在上方中加三棱20g、蜀羊泉30g、*芪25g,以加强散结解*之功效。连服7个月后,服药期间有间断。在治疗的3年中先后有2次感冒,均在原方基础上加疏风清热药后得以缓解。目前患者饮食如常人,全身情况良好。治疗3年又7个月,胃镜复査,病灶缩小。
海某.54岁。年11月初诊。患者胃脘隐痛,纳食呆滞,泛清水,大便呈黑色有数年之久。伴下肢乏力,疲倦,迭进附子理中汤、*芪建中汤和西药,均无效。医院胃镜检查,诊断为“胃癌”。只因患者身体虚弱,不宜手术,嘱其调养月余,再作安排。据家属代诉:患者以往有胃溃疡史。来诊时,面色?白,时有呕吐、呻吟,苔白厚,脉细小。近来汤水不进,呃声频频,吐白黏条痰,便坚色黑。此系中气不足,胃失和降。法以降逆和胃,佐以补气、解*、化瘀。忌烟酒辛辣、油煎硬物。虎七粉每次4g,日2次冲服。配服汤药。
*参15g.旋覆花包煎10g.半夏10g.炙甘草10g.代赭石先煎30g.*芪30g.煅瓦楞子30g.丹参30g.焦山楂30g.白花蛇舌草30g.山慈菇30g.姜汁.韭菜汁各一匙。
二诊:服上方12剂后,饮食已进,精神大振而呻吟声已除,面稍红,苔白厚已消退,脉起有力。患者不愿再行手术而要求续服中药。上方去半夏加仙鹤草30g,50剂。后按上方略加减出入服药余剂,虎七粉g左右,去医院第2次行胃镜检查,病灶消失。
本组50例中,食管癌32例,胃癌18例,所有病例均单纯应用上法治疗,以在本院治疗日开始,按生存时间计算疗效。50例中生存期超过6年者2例;生存期在3~6年者4例;2~3年者5例;1~2年者25例,共占50%;6~12个月者10例,占20%;6个月以下者4例,占8%。大多数患者服药后症状减轻,食纳转佳。中医治癌,贵乎辨证施治,不可妄用清热解*,破坚攻伐之品,只因癌症求诊于中医者,多属不适宜其他治法,病多至后期。临证所见,可概括为正虚、血瘀、*聚三类,多为正虚邪实之证,要紧紧抓住扶正调理为主、化瘀抗癌为辅的治疗大法。故立旋覆代赭汤进退,组成基本方以扶正祛邪、降逆化痰、化瘀散结解*。因于食管癌者,偏于降逆润燥;因于胃癌者,偏于消食导滞,并可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等,结合临床不同证型,分别选加软坚散结、清热解*、化瘀止痛、化痰除湿之品;同时服用虎七散,功在解*抗癌。02
胰腺囊腺瘤
文/李祥云
姜某,女,24岁,未婚。年9月20日就诊。半年来腹部胀满,食后加重,尤其食油腻物之后更剧。B超检查发现右上腹鸡蛋大肿块,建议手术,患者惧怕,服中药健脾理气、活血化瘀剂,症状虽减,但瘤日益增大。后选择手术,手术中发现瘤体约6×8厘米,在胰腺动脉上并与十二指肠粘连,因无法手术。
脘腹胀满,嗳气吞酸,肠鸣辘辘,有气体走窜感,上腹疼痛可牵引后背。舌黯红有瘀点,苔少而润,脉沉细。治行气开郁,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方药
柴胡15克,清半夏15克,*苓15克,桃仁15克,枳壳15克,香附15克,海藻15克,昆布15克,红花10克,桔梗10克,夏枯草20克,牡蛎35克。
服12剂后,腹胀好转,嗳气吞酸已除,包块依然。
原方去*芩、香附,加鳖甲35克,莪术15克,丹参20克,白芥子7克。服10余剂症状大减,但肿块不小。
改用活血祛瘀,软坚散结之剂,用药为:
*芪50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丹皮15克,桃仁15克,鳖甲30克,红花10克,乌药10克,鸡内金10克,牡蛎40克,海藻20克,昆布20克。
服20余剂,肿块已消一半,按之变软。
遂改丸剂缓治,处方为:
白术50克,枳实50克,煅干漆50克,大*50克,香附50克,穿山甲50克,三棱20克,莪术20克,木香30克,青皮30克,陈皮30克,白芥子30克,干姜30克,鳖甲80克。
共研细末,六曲糊为丸,每次10克,每日3次,约服半年,症状消失,肿块消失。
三年后随访,一切如常,并结婚生一女婴,肿瘤未见复发。
(见《新中医》年第12期)
评析
胰腺囊腺瘤,属少阳经脉所过,先用行气开郁,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小柴胡汤和解开郁,香附,枳壳调畅气机,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海藻、昆布、夏枯草、牡蛎软坚散结。后加用活血祛瘀剂;肿块消半,改用丸剂缓治而愈。
03
后腹腔脂肪肉瘤
文/*宣能
钱某,女,34岁。年6月2日入院。产后四十四天。上腹部疼痛、高热、呕吐,入院后大剂量抗生素治疗,静脉尿路造影及钡剂灌肠诊为后腹腔恶性肿瘤。剖腹探查:有一14×20×10厘米大小肿块,质实偏硬,与脾、胰尾及腹主动脉均有浸润。因切除有困难,活检病理报告:“脂肪肉瘤”。
6月25日转中医治疗:身热已退,药疹遍布全身,瘙痒,精神萎顿,头晕,心悸气短,口渴欲饮,纳差便艰,后腹肿块按之坚实,推之不移。苔少质红绛,脉细弦。
治养阴清营,消坚解*。
方药
大生地12克,北沙参12克,大麦冬9克,丹皮6克,赤芍9克,嫩白薇12克,夏枯草9克,海藻12克,昆布12克,龙葵15克,白英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蛇莓15克。
上方为基础服用至10月,病情大有好转。
B超:肿块7×7×6厘米,阴液渐复,舌质红绛已退,但气血未充,而无华色。
上方去丹皮、赤芍、嫩白薇,加入*参12克,炙*芪12克,熟地12克,制首乌12克,*精30克。以补益气血而养肝肾。
年6月20日B超肿块3×3×1厘米。随访一年十个月,患者无自觉症状,无肿块扪及,已恢复工作。
(见《上海中医药杂志》年第9期)
评析
中医“癥瘕”。按张洁古所云:“治积者,当先养正积自除”采用标本同治,消补兼施,在用药上力求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取得满意疗效。
04
外阴癌
文/*宣能
马某,女,45岁,年5月初诊。诉一年前发现右侧大阴唇一疣状硬结,溃破。医院检查诊断:“外阴癌晚期”,放疗,溃疡收敛至2×1厘米。年2月溃疡又扩展,疼痛加剧,转中医治疗。
外阴右侧10×12厘米硬性肿块如石,中央有一溃疡3×2×0.5厘米,边缘突起,质硬,凹陷,底平,疼痛难忍。舌淡,无苔、皱裂,脉虚大浮数。
治祛湿解*,活血和营,扶正祛邪。
方药
白花蛇舌草克,生苡仁30克,僵蚕30克,生牡蛎30克,重楼15克,当归15克,*芪15克,白术15克,没药9克,乳香3克,蜈蚣10条,香附12克。
每日1剂。服药五个月后,大便失禁,肛门流脓血,原有癌肿已部分变软和消退。但已浸润扩展至肛周,距肛门3厘米之右侧发生第二处溃疡,约为4×3×2厘米,距肛门5厘米处之左侧发生第三处溃疡,约2×2×1厘米。面色枯黯,不能起床,纳食不进,脉虚浮,舌淡无苔,且有皱裂。
治以大补气血,解*消瘀之剂:
*芪克,当归30克,白术30克,生山药30克,生地30克,重楼30克,乳香9克,投药9克,香附12克,僵蚕15克,蜈蚣3条。
每日1剂。服药后溃疡逐渐收敛乃至愈合,纳食渐增,面色红润,闭经两年有余,今已复潮。检查疮口愈合平整,阳性体征完全消失。年随访,病愈四年无复发,己于年5月恢复工作。
(见《上海中医药杂志》年第8期)
评析
本案证属邪盛正衰,气血亏虚,肝脾两伤,痰湿内蕴,*邪炽盛。用扶正解*,中药治疗六个多月。服药期间未用任何西药及其他疗法。白花蛇舌草、*芪用量在克,一为清热解*,一为益气扶正,和营活血化瘀,蜈蚣走窜破瘀,解*散结,每剂最大用量达10条,未发生不良反应。
05
巨肢症(静脉性血管瘤)
文/*宣能
王某,女,19岁。年5月12日就诊。出生后即发现左手背有一粒芝麻样大小的黑痣,至满月后手背逐渐肿胀,并蔓延至手指、前臂,日益增大。近年来肿胀迅速,疼痛。院外会诊认为已无法保留,拟予截肢。
左上肢血管瘤,左前臂周径39厘米,左手背周径为23厘米,青筋暴露,手指肥大一倍。伴头昏乏力,自汗,舌红,苔薄净,脉细弦。
治清热化瘀,软坚消瘤。
方药
紫丹参12克,生牡蛎30克,地龙9克,丹皮9克,赤芍12克,红花6克,泽兰12克,王不留行12克,炮山甲4.5克,丝瓜络6克,川芎6克,地鳖虫4.5克,威灵仙12克。
1剂药煎3次,头2煎内服,第3煎外熏。
服药后患肢有轻松感,局部肿胀好转,脉舌同前。
持续前方加桃仁12克,水蛭粉1.5克(分吞)。续服42剂,患肢疼痛大减,活动亦较灵活,能稍做家务。舌红、苔薄净,脉小弦。坚守前方治疗。至年1月份起加用*药子,2月份起水蛭粉用量加3克(分吞),生牡蛎加至60克。此后症状继续好转,肿瘤渐消,活动尚可。
年1月份复查,左前臂周径缩小至26厘米,左手背周径缩小至24厘米。先后服药余剂,水蛭粉总量达2斤多,未发现任何副作用。患者避免了截肢,且恢复了劳动力,疗效满意,发文时仍在随访。
(见《上海中医药杂志》年第2期)
评析
静脉性血管瘤以清热、软坚、化瘀而获效。水蛭功能破血逐瘀、散瘀破结,具有抗凝血作用,最好研粉口服,效果较煎药更好。
06
湿疹样乳头癌(派杰氏病)
文/马荫笃
冯某,女,30岁。年7月26日初诊。一年前发现右乳头部位瘙痒,灼痛,有紫黑色血性分泌物溢出。半年后,乳房变形,有肿块渐增大。某医院镜检血性分泌物,诊断为“湿疹样乳头癌(派杰氏病)”。患者畏惧手术,要求中医治疗。
精神萎靡,消瘦,身困乏力,饮食二便尚调,舌质淡白无苔,脉细弱无力。右乳肿块约21×6×5.5厘米,乳房肤色颇似橘皮,乳头内陷萎缩,有裂隙。
治益气活血,开郁软坚。
方药
生*芪30克,金银花30克,全当归30克,全瓜蒌50克,柴胡20克,炮山甲9克,青皮9克,陈皮9克,粉甘草9克。
5剂,每日1剂,煎3次,空腹服下。
局部治疗:
大蟾蜍1只,捣泥敷贴患处,用纱布包扎1天,因易变臭,应注意及时更换,隔1~2天,继用此法外敷。
服10剂药后精神佳,面色红润,脉缓而有力,舌质淡红无苔,食量大增,乳晕部病灶消失,刺痒,灼痛消失,乳头血性分泌物不再溢出,肿块变软,未见明显缩小。
处方:
生*芪60克,全当归30克,金银花30克,全瓜蒌50克,生牡蛎45克,甲珠15克,青皮12克,粉甘草9克。
5剂,隔日1剂,并用药同前。
10天后复查,乳内肿块消去大半,乳头裂隙愈合,脉、舌无异常。
上方去全瓜蒌,再服5剂,外用药同前。
乳腺肿块消失,乳房基本复原,未见新生病灶,挤压乳头部不见紫黑色血性分泌物溢出。以后服五味异功散3剂,以善其后。
追踪观察至年,未见复发。
(见《中医杂志》年第4期)
评析
乳癌多系气血郁结而成,故应益气活血,开郁软坚。外用蟾蜍清热解*,消炎软坚。内外合医,收效满意。
截根穴经外奇穴,又名截癌穴。
位于足内侧,舟骨结节(舟骨粗隆)下方凹陷直下0.5寸处。
有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有跗内侧动、静脉和足底内侧动、静脉;布有隐神经的分支和足底内侧神经。
喉癌、鼻咽癌、食道癌、胃癌、乳癌、子宫癌、肝癌、直肠癌、肺癌。
针向足跖部横刺3—4寸(头颈部肿瘤向前刺,下部肿瘤向后刺),针感足趾胀、麻。
该穴位于肾经“然谷”穴下方0.5寸。《常见肿瘤的防治》载“截根”穴,从然谷下五分处进针,向脚心横刺3—4寸;头颈部肿瘤向前斜刺,下部肿瘤向后斜刺。
附:然谷,荥穴
〖取穴方法〗然谷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凹陷中,赤白肉际。当公孙后1寸。《灵枢本输》:“然骨之下者也”;《针灸甲乙经》:“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千金要方》:“在内踝前直下一寸”;《循经考穴编》:“去照海一寸,赤白肉际,与外侧京骨相对”;《针灸集成》:“在公孙后一寸。
〖主治〗1月经不调,带下,阴挺;2遗精,阳痿,小便不利;3咯血,咽喉肿痛;4消渴;5小儿脐风,口噤不开;6下肢痿痹,足跗痛。
〖解剖〗有拇指外展肌,有跖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末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操作〗直刺0.5-1寸。
〖解剖〗在拇展肌处;有趾内侧动,静脉分布;布有跗内侧神经和足底内侧神经。
〖备注〗配肾俞,太溪,关元,三阴交治月经不调;配肾俞,志室,气海治遗精;配中极,血海,三阴交治阴痒。
治法选摘:
一、穴位:①主穴:截根,胃俞。②配穴:内关,中脘,足三里,脾俞。方法:取毫针于针刺得气后提插捻转,中等强度,留针15~45分钟,隔日针刺1次(每周3次)。其中截根穴针刺法:向脚心横刺约3~4寸。适应证:胃癌疼痛者。
二、针灸治癌实用新针灸法:
病名主穴配穴
截根穴、通气穴曲池、合谷、大椎、天突、少商、足三里
截根穴、二~三颈椎曲池、合谷、大椎、足三里、印堂
截根穴、膻中内关、中脘、足三里、脾俞、天突
截根穴、胃俞内关、中脘、足三里、脾俞
截根穴、膻中、乳根曲池、合谷、大椎、足三里
截根穴、下脘、天枢、石门关元、中极、足三里
截根穴太冲、涌泉、足三里、肝俞、胆俞
截根穴、长强三阴交、大肠俞、天枢、足三里
截根穴曲池、合谷、肺俞、鱼际、膻中
截根穴:从然谷穴下五分处进针,向脚心横刺约3~4寸。
通气穴:在扁桃体穴下前约3分处。
操作方法:用28~32号、1.5~2寸毫针,针刺「得气」后提插捻转,中等强度,留针15~45分钟。隔日一次(每周3次)或每日1次、5天后休2日,四星期为一个疗程。
▼更多精彩推荐,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