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道血管瘤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典型病例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
TUhjnbcbe - 2021/6/15 16:49:00

女,54岁,感上腹部胀,并隐痛半月余,左季肋区扪及包块,无*疸,无发热。B超提示肝左叶占位性病变,AFP(-),既往无肝病史。

影像资料如下:

a.平扫;b.动脉期;c.门脉期;d.实质期;e.延迟7min

平扫示肝脏左叶外侧段可见一巨大类圆形低密度影,大小约11.5cm×8.9cm×8.4cm,边界清楚,内部密度尚均匀,CT值约40HU。注射造影剂后,于动脉期可见该低密度影右侧壁呈不规则结节状强化,并于门脉期不断向病灶中心填充,延时7min后,病变中心大部分被充填呈相对高密度影。肝左叶内侧段于增强期可见高灌注区。

肝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手术证实)。

肝血管瘤发病率较高,据文献称,尸体解剖发现率达4%~7%。发病率性别差异不明显,但女性发病年龄一般较男性为早,可能与性激素差异相关。肝血管瘤主要有两种,一是毛细血管性血管瘤;二是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性血管瘤好发于幼儿,常多发、瘤体小,直径多在2cm以下。海绵状血管瘤常常单发,直径多在3cm以上,甚至可大到占据整个肝叶。两种血管瘤病理组织学上表现相似,都可见到大小不等的血管腔隙,腔内充满新鲜血液。50%~70%的肝血管瘤无明显临床症状,常于查体或其他原因行超声或CT检查意外发现。少部分肝血管瘤可出现症状,主要是发热、腹痛、贫血、触及肝脏包块等,这时往往肿瘤较大,压迫相邻脏器或肝包膜所致。

肝血管瘤的CT表现可多种多样,但较典型的病例于平扫时为界限清楚的低密度影,在增强的早期可见血管瘤边缘结节状增强,随着时间的延长,于门脉期强化影逐渐向肿块中心推移。延迟足够长时间后,肿块可被造影剂完全充盈,并造影剂残留,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形成等密度,甚至相对高密度影。由于无症状的血管瘤临床上不需要进行治疗,因此,与需要治疗的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是很有临床意义的。①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因其为肝动脉供血,典型者于动脉期强化,门脉期消退,延迟无强化,增强曲线呈现“快进快出”,与血管瘤的“慢进慢出”不难鉴别。②肝转移瘤:大多数肝转移瘤为少血供型,增强扫描时低于周围正常肝组织的密度,病灶中心常囊变或坏死呈更低密度,形成所谓“牛眼征”。而血管瘤中心常被充填。③肝脓肿:患者常出现急性感染体征,平扫常于脓肿内出现气体密度影,此为特征性改变,增强后脓肿壁呈典型的环状强化,而脓肿内为液化坏死区,不会强化。

这是一例比较典型的肝血管瘤,大家在分析讨论时意见较为一致,均诊断为肝脏血管瘤,这得益于这个病例CT增强扫描方法得当。从这个病例可以看出肝脏血管瘤的CT检查应该注意几点:①增强不能缺少;②增强扫描最好进行动脉期、门脉期、实质期、延时期(5min以上),如果没有高压注射器用手推的方法,则可捕捉门脉期和实质期,然后延时5~10min扫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典型病例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