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出品
医影新开学习栏目。本栏目将精选一批典型且有价值的影像学病例,不仅仅用最精简的文字分析及总结,还增加手把手读片环节,用有箭头标注的相关影像图片及符合诊断的要点进行讲解,希望能够对此类疾病加深印象,甚至达到过目不忘;再次能够正确诊断。首期病例全部来源台湾放射住院医师晋升读片库。
概述:
Castleman病(Castlemandisease,CD)是一种少见、原因不明的淋巴结增生性疾病,最早由Castleman等在年首先报道并命名。以往的命名较多,包括巨淋巴结增生症、血管淋巴滤泡增生症、血管瘤样淋巴结增生症和淋巴样错构瘤等。近年来命名渐趋统一,以CD或血管淋巴滤泡增生症命名较多。
病因及发病机制:
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炎症和病*感染有关,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缺陷有关。国外学者发现,人疱疹病*8(HHV-8)感染及体内白介素-6(IL-6)的过度产生与本病有关,并且应用单克隆IL-6抗体治疗取得很好的疗效。Guihot等报道了HIV感染后纵隔的多中心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因此,进一步证实CD的发生与病*感染、免疫缺陷及IL-6密切相关。
病理特征:
CD的主要病理改变是淋巴组织和血管肿瘤样增生,特点是增生的小血管透明变性的生发中心,类似胸腺的Hassall小体。根据病理表现将其分3型:
(1)透明血管型(HV)。最多见,男女之比约1:4,病变以局限型多见;病理上表现为滤泡内和滤泡间淋巴组织增生,滤泡中心含多量透明变性的毛细血管、淋巴细胞内含噬酸性白细胞和免疫母细胞。
(2)浆细胞型(PC)。较透明血管型少见,约占3%~10%,50岁左右多见,男女之比约1:2;病变范围以弥漫型多见,多伴有浅表淋巴结肿大、贫血、消瘦、肝脾肿大以及腹痛、腹泻等,一般预后较差。
(3)中间型。为兼有2种类型的混合体。
影像特点:
CD的CT影像学表现归纳如下:
①平扫病灶轮廓清晰,边缘可有分叶,密度均匀,可伴有斑点状分支状钙化;
②增强扫描病灶均匀或不均匀明显强化,强化方式呈快进慢出表现,在动脉期强化程度可与邻近动脉相近,门脉期和平衡期增强值回落,但仍较周围软组织密度高;
③病灶一般无坏死、囊变及出血表现,增强扫描强化的病灶内可见点状、条状低密度影。
④、本病沿全身淋巴链分布,所以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的淋巴结,但好发于颈胸部,腹腔相对少见多沿腹膜后或腹腔肠系膜根部的淋巴链分布。
(很多学者认为肿块平扫时密度均匀,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是CD较为特征性的表现,因为该征象与淋巴滤泡组织本身不易坏死,且血供丰富、侧支循环良好的特性有关)。
典型病例
典型的CD影像学表现:
图3A~D:门静脉、下腔静脉间隙CD的HV型。
A、平扫显示肿块密度均匀,未见钙化或坏死(白箭);
B、动脉期显示肿块显著性均匀强化(黑箭);
C、门静脉期显示肿块持续性均匀强化(黑箭)。
典型的CD影像学表现:
图4A~D胰腺后CD的HV型。
A、平扫显示肿块密度均匀(白箭);
B、动脉期显示肿块明显强化,肿块内见小灶状低度强化区(白箭);
C、门静脉期显示肿块呈渐进性强化(白箭)。
手把手读片环节:以下影像图像符合本病特点:
1、临床病史:女性,28Y发现明显的腹部肿块2个月。
2、CT表现:
上图CT三期增强示:
①左上腹肾(黑色箭)前上方类圆形实性肿块(蓝色箭);
②平扫病灶轮廓清晰,密度均匀,周围脂肪间隙少许炎症改变(*色箭);
③增强扫描肿块均匀明显且持续性强化(蓝色箭),强化程度可与邻近动脉相近;
④肠系膜根部多发大小不等肿大淋巴结(红色圈),强化方式与肿块相仿,按腹腔肠系膜根部的淋巴链分布。
引文:《临床放射学杂志》年第31卷第9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年第27卷第6期。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