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长城故乡
圆镜子/曹会双
血管瘤/于朝兰
窝窝头的故事/董昌吉
汶水汤汤
诗歌十首/苏国英
我用一生的时光赞美家乡/春之木
大漠胡杨/马呈春
沂蒙精神山高水长/郭忠泉
飞鸿舞花/吕春美
由此及彼/吴修庆
古诗雅韵
诗三首/刘文卷
雪(外一首)/赵兴友
蒲公英/赵兴友
七律·大明湖/韩丽华
山居/李海坤
雨霖铃秋荷暮景/吕春美
辞旧迎新(外一首)/*庆山
满庭芳?清明缅怀追忆革命先烈/朱荣梅
思乡/张西忠
箫声悠悠
乡愁/刘恒杰
过年三题/李皓
烟雨杏花/冷梅
又是一个雨雪交加傍晚/魏淑珍
书的诱惑--我与莱芜三味书屋/一叶小舟
雏凤清声
中华有精髓,文化有风采/孟凯歌
人生/朱昶旭
春游/付雅如
繁星满天/吕依依
望月/李禹兮
春天/王明钰
春天是什么/孙弘宇
文艺简讯
“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社区)文化振兴文艺志愿服务“星火传递”主题活动暨“美丽泉城随手拍”活动启动仪式举行
中国文联到莱芜区调研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暨“百姓春晚”活动开展情况
喜报!“百姓春晚”喜获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表彰
垂杨书院莱芜文化创意中心成立
“艺义道莱”诗词楹联创作文艺讲座
圆镜子
曹会双
梅络,一直和小姑一起睡,小姑喜欢她,她更爱黏着小姑。东厢房里窄小,还垛着一大垛地瓜干,一过夏天,还有股烂地瓜干味,梅络很不喜欢,梅络喜欢的是柜子上小姑的那架圆镜子。圆镜子的支架是红的,周边镶的也是红色的,背面是位女电影明星。
每天,小姑会对着圆镜子细心地梳头,先把左边的编成麻花,用皮筋扎好,左瞧瞧右看看,合意了,再把右边的编成麻花,有时分成三股编,有时分成四股编,自从梅络说用四股编的好看时,小姑就常以四股为准,把两个辫子编得密实经看。编好后,小姑还爱拿起圆镜子,再从兜里掏出一个小镜子来,前照照后照照,美得不得了,还哼着“妹妹找哥泪花泪”,梅络就问:“小姑你都美成这样了,还流啥泪呀?”小姑假装生气,说小孩子家知道个啥。
这一天,一家人热热闹闹地为六叔相亲,说是相亲,其实是转亲,是四家转的那中,小姑“转”到了了前庄姓陈的一家。自那后,梅络就很少见到小姑笑了,小姑也极少照圆镜子了,辫子也胡乱地扎着,再不见那四股头发编的麻花辫了。
大冷的天放学回来,一家人都神神秘秘,嘁嘁喳喳地商量着啥。晚上,没见小姑来睡觉,梅络就问母亲,母亲说小姑出工去了。冬天里出工是常事,前年父亲去打水库,整整一个冬天都没回来。小姑出工去了,平时不让动的圆镜子,就成了她梅络一个人的了,她也学着小姑那样编四股的辫子,可总编得丑丑的,还招来同学的嘲笑:“哈哈哈,你别臭美了,你小姑都跟人家跑了。”
腊月二十三,母亲以过小年为由,让梅络在大屋里睡。迷迷糊糊中,梅络听到东厢房里有哭声,还有鞭子声。梅络悄悄下了床,开门,来到东厢房前,从门缝里看见小姑被吊在梁上,秋衣秋裤已经抽烂了,满是血,圆镜子打碎了,女明星的脸扭曲着。爷爷和六叔还在用鞭子抽,爷爷气得直骂:“你改了没有?你改了没有?要不我打死你!”好长时间,小姑嘶哑地说:“爹,我改了,我改了,正月初七我结婚。”
一直病着的梅络,没去吃小姑的喜酒。每到深夜,梦里梦外,她总听到哭声和鞭子声,还有一面圆镜子在乱晃。
血管瘤于朝兰张海去外地参加培训,李梅一个人在家带彤彤。
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看彤彤,一天下来,李梅累得腰酸背疼,恨不得倒头就睡。可就在自己最无助的时候,彤彤开始哭闹,哼哼唧唧,不紧不慢,李梅松下来的弦儿不得不又绷紧。
一般情况下彤彤这种哭法是表明自己饿了。李梅放下手里的活儿,走近客厅瞥一眼彤彤,转身回厨房,往蒸锅里添了水,在碗里打了一个鸡蛋,蒸上,才回来抱起彤彤。
“啊,怎么回事,怎么回事?”李梅突然一声尖叫,把彤彤吓得睁大了眼睛盯着她看,嘴角抿了好几抿,差点哭出来。
“怎么回事?”李梅急得直跺脚。一个小时不见,彤彤居然满脸都是红色的小点点。这些小点点不规则,有圆形的,有长形的,也有半圆形的。李梅搂着彤彤的头贴在眼前,透过稀薄的毛茸茸的*头发看,居然发现彤彤嫩嫩的头皮上也布满了红色小点点。
李梅吓坏了,抱着彤彤火速下楼,打医院挂了专家门诊。
专家穿着白大褂,正襟危坐着,跟对面的一个大夫聊天,看到李梅抱着孩子进来,用眼睛的余光扫了扫彤彤,气定若闲:“怎么了?”
李梅急得要哭,坐下来扒着彤彤的脸和头皮让专家看。
专家伸出手臂,用指尖按着彤彤的头,远远地,跟资深专家鉴定古玩一样,瞥了一眼彤彤的头,胸有成竹地说:“血管瘤,暂时不用管它。”
专家就是专家,瞥一眼就知道是什么病。
可是,李梅第一次听说血管瘤,不知道血管瘤为何物,一大串问题“突突突”冒出来:“大夫,是血管瘤吗?血管瘤是什么病?怎么得的?暂时不用管是什么意思?”
专家有专家的冷静,看也不看李梅,说:“回去观察,医院,没事不用管它。”
“什么情况是有事?医院会怎样?”
“一般不会有事,最不好的情况就是做手术。”
说完,专家把目光收了回去,没了跟李梅继续解释的兴致。
李梅还想问,做手术是怎样的手术,会打麻药吗?时间会很长吗?这么小的孩子承受得起吗?
专家的注意力已经全然不在病人这里了,他在跟另一个大夫聊天,聊得很专业,很投入,李梅需要大声喊叫才有可能把他叫回来。李梅张了张嘴,又张了张嘴,最终还是没说不出口,悻悻地,抱着彤彤从专家门诊走出来。
心如刀割。
好端端的,怎么就得了血管瘤?
可怜的孩子。
李梅给张海打电话,哭了。
张海说:“我马上请假,尽快回家,你先让王峰过来看看。”
王峰是李梅的妹夫,学医出身,在卫计委上班。医院不远。李梅一个电话打过去,王峰第一时间赶过来,妹妹李丽也紧跟着来了。
王峰不相信彤彤患血管瘤,因为他之前没见过彤彤头上有红色点点。他用手指按一下彤彤头皮上的小红点,又换个地方按一按,一脸懵。按理说,如果是血管瘤的话,用手一按就会消失或变淡,彤彤头上的血管瘤不一样,按或不按,它都在那里,一变不变。
王峰愣着,说不出子丑寅卯。李丽急了:“你这学医的是干什么吃的?这点毛病也看不透?”
王峰不正眼看李丽,一个劲地按着彤彤头皮上的红点点端详。端详来端详去,还是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纳闷道:“我实习的时候碰到过这样的病人,症状不一样。”
李梅督促王峰:“你再看看,好好看看。”
王峰抿着嘴唇看看李丽,又看看李梅,愣了半天,终于想起什么似的,伸出舌头,用手指蘸了一点唾液,对着彤彤头皮上的一个小红点,擦了擦,又擦了擦,慢慢地,红点点变淡,变弱,再擦,红点点居然消失了,完全不见了。
王峰松了手,盯着彤彤的头,咧着嘴笑了。
“笑啥,有啥好笑的?!”李丽是个直筒子,看着外甥女生病比姐姐还着急。
王峰不跟李丽一般见识。他再次伸出舌头,用手指蘸了一点唾液,对准彤彤脸颊上的一个红点点,擦了擦,又擦了擦,那个红点点,奇迹般地,也无影无踪了。
“是自己点上去的?”王峰半信半疑地看了一眼李梅。
李梅盯着彤彤,记起自己收拾厨房前,给彤彤玩的是圆珠笔,那圆珠笔是红色笔油。
那些红点点,天啊,果真是彤彤自己点上去的。
几个大人面面相觑,不知道说什么好。
窝窝头的故事
董昌吉
周末,张老汉一家正忙着聚餐,孙女甜心从幼儿园放学回来,进门就喊:
“奶奶我回来了!”
“哦,回来了!”书包往沙发上一扔,就依偎在看电视的爷爷怀里。看了一会儿就嚷着:
“我饿了,饿了!”听到喊声,奶奶麻利地把刚买的还热乎的杂粮小窝窝头端上来,说:
“先吃一个垫垫,等会儿菜做好了再吃点菜。”
“嗯!”甜心脆生生地答应着,拿了一个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真甜,这是什么做的?”
“是地瓜面和玉米面做的。”
“地瓜面是怎么来的呢?”
“是地瓜加工成瓜干再磨成粉做成的。”
甜心又一脸疑惑地问:
“那地瓜又是怎么来的呢?”
爷爷笑着说:“等等,咱们吃完饭,我再慢慢讲给你听。”
“不!不!我就想现在听!”好奇的甜心想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老头子啊!你就讲给她听!”在一旁的奶奶发话了,语气中带着对孙女的娇宠。
“好,好,现在讲,现在就讲。
“地瓜是每年农历的‘惊蛰’前后,社员把藏在窨子里的地瓜种用筐拾上来,在事先垒好的池子里,头朝上,根朝下,斜着挨个排起来,排满池子,铺上一层沙土,用水泼透。然后再搭上架子棚上塑料布,好让地瓜种喝饱水,暖暖和和,快快发芽。大约个数月后,地瓜种上发出的芽苗就能插秧了。插秧时,先在地瓜垄上刨上垵子,浇上水、渗下去、插上秧、扑拉平垵子。芽苗扎下根去就缓过神来,然后就精神抖擞地生长。期间还要滑锄、拨草、翻秧,天旱的时候还需要浇水,“霜降”前后就开始刨地瓜。先割了地瓜秧,再一墩一墩地刨出来。把茇子摘掉,堆得一堆一堆的,按口粮分给社员每个家庭。各家找块地儿搬运到一起,开始切地瓜。有的用切刀子,有的用搓刀子。听到“嚓嚓嚓”的切地瓜声一声高过一声一阵快过一阵。把切好的瓜片,一页一页地摆在地里,像是铺上了块块白色地毯。天气好,三四天瓜片就晒干了。再一页一页地拾起来装到篓子里、麻袋里,手推肩挑搬运到家里。
“瓜干在石碾上碾,再用细箩箩,地瓜面就成了。”
“还挺麻烦的,哎!这不是‘粒粒皆辛苦’吗?爷爷!”
“对!对!就是你常背诵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现在的生活真是好啊。”
“唉!你看,爷爷个子矮,身体又瘦,病殃殃的,就是年轻时候摊上了三年自然灾害。薅瓜秧、撸树叶、扒榆树皮来艰难维持生活,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饿着肚子参加劳动,营养跟不上,落下了病根呀!人们大多是一副面*肌瘦的面孔。像你这样大小的孩子,几乎全是营养不良,头发枯*,很瘦弱,想吃个窝窝头都没门!过去,雨后在街道上行走往往是迈了前脚再迈后脚,鞋子就粘在泥巴里,只拔出脚丫来,全是泥巴路。住的是土坯草房,还透风漏气。连个收音机、手电筒都没有。晚上街道一片漆黑,室内点一盏‘洋油’灯都舍不得点的太长。现在住的是别墅洋房,旧村改造咱家又分了两套楼房,街道硬化绿化亮化,室内电灯亮堂堂。有汽车、电视机、冰箱,……再看看你,想要啥有啥,想吃啥买啥,啥也有钱买,窝窝头都成点心了。不想出门,想买啥,打个手机或键盘一敲,鼠标一点,就送货上门。这样的生活像是在梦里,还是现在生活好!”
“现在为什么生活好?”甜心稚嫩的脸上充满了好奇。
“是*领导得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生活。”
此时,电视里传来了“幸福的花儿心中开放……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的歌声和“甜心,菜做好了,和你爷爷过来吃饭喽。”奶奶的喊声。满桌的菜肴飘出了浓浓的菜香,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品着菜肴。姑姑说:
“祝甜心学习进步,快乐成长!”
甜心妈妈说:“给爷爷奶奶夹菜。”
甜心一边夹菜一边说:
“祝爷爷奶奶健康长寿。”
爷爷奶奶高兴得眼都眯成了一条缝。这时,在机关工作的爸爸站起来,说:
“来!甜心,我们共同举杯,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祝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是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生活在福窝里。要说现在的生活还不满足、不幸福,那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努力奋斗实现四个现代化啰喂,我们的明天我们的明天比呀比蜜甜。”歌声荡漾,一家人其乐融融,幸福美满。
诗歌十首
苏国英
行走
生活,总在提醒我们
给习惯于复制的日常
增加一些精彩片段
和新鲜词汇
轻盈的脚步,踏入
那一方山水森林
行走的心情
如风一般通畅自由
奇异的石海,排列组合出
惊叹与盛赞。悠扬的歌声
平衡着齐长城的神秘
每一块石头,都在与新旧对话
爱晚亭,诠释诗意的游览
石凳石桌围起一种周全
我们补充能量
也补充竞秀山峦
望海楼,矗立成守望
用想象登攀
视野抬高,俯瞰
一座城的博大或者渺小
循环往复,兜兜转转
当我们走出锦绣画卷
目光,已被最绿的
那片叶子浸染
大山行
巍峨的大山,一座
连着一座。浓得化不开的绿
我们一头扎进去
与无限的风光撞个满怀
天然的画卷铺展成
绵延不绝的锦绣
阳光如此热情,我们
和一花一草,一砂一石
都在放声高歌,开怀大笑
尽情地呼吸,让清新
到极致的氧吧,为肺腑洗尘
摘一些山蚂蚱菜的芽尖尖
与混合着芝麻香的蒜泥
碰撞出最美味的火花
不知名的野花和蝴蝶
为我们指引前行的路
山楂树下的一顿野餐
融入了青草和夏风的味道
悠扬的笛声响起
鸟儿衔着蓝天白云经过
远处传来,山鸡的阵阵欢叫
心中的海
雪,野,湖,圣洁的童话
广袤的山野,荡漾的清波
哪一样都美得入梦
但我,仍愿意唤你作海,因为
你的烟雨迷蒙,你的壮阔浩淼
任岁月增长,你早已奔涌在我的心上
一年四季,变幻多姿是你的永恒
疲惫,烦恼,焦躁,被你悉数收下
轻松,愉悦,逍遥,被你如数奉还
马蹄声声,踏出水中千万个月亮
笛声阵阵,吹落满湖看不够的风光
每一尾鱼的天堂,每一只水鸟的故乡
它们的深情呓语,被风儿的耳朵捕捉
金沙滩上的返璞归真,我们堆起又被
冲刷的城堡,流逝的时光也可以
如此唯美。近了又远了的画舫游船
多少心驰神往,迷失在浪花的深处
蓝天白云锁住了水密码,全方位入画
五月的蔷薇,环湖路上排列组合出
锦绣玲珑的篱笆。洗净的灵*离神仙很近
亲近一座公园
阳光,正在给湿地
公园充电。绿意几近
满格,河岸被葱茏刷屏
鱼儿浮游
碰到了张望的目光
平铺的水草
是它们的第二片天空
优雅的白鹭
不知诗意了哪一片水域
让耳朵出发,聆听
野鸭的阵阵欢鸣
那一片樱花林
落了一地浪漫的粉红
你扬起的花瓣雨
定格了最美的容颜
各种叫不上名字的野草
是长在地上的星星
二月兰和婆婆纳
在手心里闪耀
双脚被牢牢粘附
心儿唱着留恋的歌
既然带不走西海
那就带一棵
娇小可爱的*蔷薇
回家
老宅
老宅,看尽人世风景
总在现实里行走
密林深处,流淌着
一条百味的河流
土腥气,延展开
简朴困顿的生活
阳光,透过木制的窗棂
厚实的茅草,拴住河风
沏一壶绵柔的酽茗
举起杯盏,用沉思轻啜
与一幕幕疼爱重逢
氤氲的茶香,打湿眼眸
犬吠鸡鸣,摇响
梧桐树上的紫色风铃
熟悉亲切的乡音,扯来
抚摸村庄的第一缕薄雾
胡同里的柴山草垛
隐藏了欢乐寻觅的童年
描绘出,袅袅升起的炊烟
喂养身心和记忆
踏遍千山万水后
归来。风雨飘摇中的
屹立不倒,在灵*里
扎根,缠绕梦境
为一朵花写诗
我们共沐晨光
也凝眸暮色
我们分享客厅
也分享日记
季节的风
从你的花间吹拂
于我的指尖环绕
把我们的心情串联
你的初绽,是残冬里的火焰
让冷暗和恐慌无处躲藏
我在你上千朵的花开里
取暖,等待春天
鸟鸣,柳芽,迎春花
陆续点亮蔚蓝
我的视线跳跃
脚步踏出了春光满园
浩瀚花海,慢慢退去
一片片绿岛浮现
新夏的书页上
每一篇都是日新月异
我忽略了你
再次注视
你却依然坚持着绚丽
独处
我的花草
早早地邀来灿暖的阳光
然后,把盎然生机
塞满我的目光
我开始在房间内外
制造快乐
红的,绿的,长的,方的
被紧密有序地排列
阳光静坐的地方
像一块巨大的磁铁
茶香和被安抚的思绪
喜欢主动地靠近
窗子上,那奔驰的车辆
在树林里若隐若现
竟然跟刚刚翻开的
一页书上的情节
不谋而合
思念
那一片花海
如期绽放
映红你的窗
却听不见你的笑声
在芬芳的秋千上来回荡漾
你把日月星辰
搬到了另一个地方
再见你时
你又在花海前
扎起长长的秀发
美好的样子
打开了旧时光
每到春暖花开
我们都曾一起
用镜头采集
最美的春天和模样
今年花又开
你是否记起从前的景象
你又和谁同行
采撷了心上春光
与雨水有关
雨水,在现实
和虚拟中穿行
记忆,流淌成一条
欢快的河
意料之中的雨水
制造了一场不期而遇
美丽的伞花下
绽放着过目不忘的笑容
滴答,滴答
是你让雨声化作时光的乐音
又是你,让万千的雨丝
摇曳着温柔和诗意
原来,河岸上草木的生机
以及第一朵桃花的粉嫩甜蜜
与你,与雨水,都有关系
春分是一本诗集
春分是一本
再精美不过的诗集
内容丰富,格调清新,意境
宏阔。有金子般的纸页
勤奋好学的春雨
是第一批读者
一句句深情的吟诵
让梦乡,被甜美围裹
晨曦刚刚签到
喜鹊、燕子、流莺
就开始为隽永的诗文
谱上动听的曲子
再用天生惊艳的喉咙高歌
赴一场期待已久的邀约
从诗集、画卷中穿过
山川,河流,田野
披上繁花碧草制成的
盛装迎接,气氛热烈
去采摘,诗集里早有的记载
做出一碗上好的春汤
轻啜细品间
春天已是无可比拟的营养
我用一生的时光赞美家乡(组诗)
春之木
在山中
秋天的山长出翅膀,树叶纷纷
变换着色彩,开始一树一树的离别
在山中
静止的事物只有我
溪水带着上一刻落下的叶子,经过这一刻
今年的落叶覆盖着去年的落叶
我停留片刻,离开此时的静止
万物皆会消逝
万物皆在轮回
山村的清晨
你先于我醒来
山河水欢腾,家鹅悠闲地迈着方步
野草在生长,在河边亭亭玉立
门前的小狗目光和善
仿佛我是离家多年又返回的邻居
我的亲人升起炊烟,开始一天的人间烟火
我清洗残留的梦境,吐出一生的浊气
像新生的婴儿
在山村的清晨贪婪地呼吸
饮食露水,亲近草木
生长出清澈的模样
山村的夜晚
在沉睡的山村,允许我做一会儿自己
洗净铅华,褪去束缚
打捞出沉静的灵*
天空升起漫天的星辰
鸟儿睡去,夜虫在低语
它们不知道一个归来的人心怀感恩
在倾听它们的重奏
三弦,四弦……
小提琴悠扬,大提琴沉稳
偶有小号清丽地响起
这像思念,一下子击中心脏
我欣慰于微微的疼痛
重新透明而纯粹
河水不停地流啊——
多像时光
而这一刻,我立于苍穹之下
无限地热爱着一切
包括消逝
赶山
一定要放下杂念
要虔诚,无私,敬畏山灵
拜谢自然的馈赠
遇到她要喊出她的小名
“小花——”
最好是风华正茂,六品叶之上的年纪
再用红线紧紧系住她的腰身
除去四周的杂草
小心翼翼地不伤害她的一根头发
把等了多年的小花姑娘带回家
松花石
现在要说到我自己
同是泰山山脉养育而成,有多少时刻
像松花石一样守住初心
面对滚滚红尘
依然从容沉静,呈现高贵的品质
成为砚台,为你研磨水墨
成为镇尺,为你压住浮躁
成为景石,为你守护风水
如果你与我长久对视,打开亿万年的暗语
经历千万刀的雕琢
成为栩栩如生的生灵,或者
恬然生长的植物,我都愿意
感恩这盛大的遇见,从此与世相随
月亮
它直接敲开我,但它并未说话
只给我一弯清弦便隐入夜色
我习惯它的沉默,每晚打开一点
再打开一点
直到哗啦一下打开自己
它说出了很久就想说出的圆满
那么圆,那么满
不留一丝余地,把所有黑暗挤在外面
在黑暗里照亮黑暗
那么孤独
我用一生的时光赞美家乡
山间的花期已过
柳树的叶子已奔赴故土,枝条干干净净的
呈现强韧和执着
我承认自己过于心急
想把所有的词语掏出来
人到中年,总想拥抱更多的热爱
离土地那么近
注定无法做一个空灵的人
我用一生的时光赞美家乡
故乡的一切:山坡,土丘,河流,森林
林木芩寂,空山清远
一场大雪足够用尽体内的白
不是寒冷的地方,感受不到它的美
一场雪落尽了,还有一场大雪在赶来
“天空蓝得像跟谁有仇似的”
我说出这句话,正好看到一棵棵树木
在风中硬朗的样子
一场大雪足够用尽体内的白
但树木从来不曾说出口
它守住沉默,这最后的形态
大漠胡杨(外二首)
马呈春
金秋风来,
着一身凡花。
落日抚却,
胜万千红霞。
几度春去,
傲大漠狂沙。
夜深孤寂,
立戈壁月下。
千年回想,
逐梦中牵挂。
万里丝路,
历尽了繁华。
遥望星空,
枝头观天涯。
青丝白发,
根深育新桦。
守护着辽阔的边疆,
热爱美丽家乡。
绽放魅力,
无限的荣光。
伫立览大地的苍茫,
日月朝暮情长。
大漠希望,
万古的胡杨。
金色的胡杨
茫茫的戈壁
金色的胡杨
荒凉的大漠
雄鹰在翱翔
守卫着边疆
千年的荣光
遥望着星空
追逐着梦想
金色的胡杨
千年的荣光
世世代代守卫着边疆
皑皑的白雪
金色的胡杨
巍峨的昆仑
冰河在流淌
传承着希望
心怀着向往
滋养着大地
坚定了信仰
金色的胡杨
心怀着向往
生生不息传承着希望
蓝蓝的天空
金色的胡杨
碧绿的牧场
奔跑的牛羊
幸福的家乡
倾情的歌唱
绵延的天山
无穷的力量
金色的胡杨
倾情的歌唱
*牵梦绕幸福的家乡
胡杨礼赞
胡杨啊胡杨,
大漠的荣光。
一千年潜滋暗长,
两千年枯枝无恙,
三千年不朽不亡。
春来枝叶绿意流淌,
夏日绽放烈日骄阳,
秋风零落醉美金*,
冬雪巍然伫立守望。
胡杨啊胡杨,
沙漠的希望。
一千年扎根深藏,
两千年不倒苍茫,
三千年仰望星光。
东月凝视你的模样,
南日照耀你的辉煌,
西沙漫天予你刚强,
北风呼啸予你悲怆。
胡杨啊胡杨,
戈壁的柔肠。
一千年寻觅探访,
两千年悠然彷徨,
三千年浩瀚跌宕。
天空绚烂花絮飞扬,
地阔绵延枝繁叶旺,
人迹罕至三五成行,
和风细雨守护家乡。
胡杨啊胡杨,
我心之向往。
沿袭你步履铿锵,
传承你火热情长,
续写你英雄榜样。
经年累月日久弥香,
史册镌刻千年回荡,
子孙世代大漠两旁,
集柳聚杨沙漠荣光。
沂蒙精神山高水长
郭忠泉
蒙山高,沂水长,
红色的热土心向往!
心向往,沂蒙精神放光芒,
红日出东方!
蒙山高,沂水长,
华夏儿女求解放!
求解放,孟良崮上硝烟壮,
热血洒疆场!
南瓜饭,小米汤
最后的粮食做*粮!
红嫂就是咱亲娘,
鱼水恩情永难忘,
人民心向共产*!
新时代,要发扬
沂蒙精神不能忘!
不能忘,振奋精神要自强,
初心不改,职责担当!
民族复兴大道向朝阳!
飞鸿舞花
吕春美
一袭金衣为秋添裳
伊人情思潺潺
顺着秋水流淌
问长空借来一抹残阳
染红细书的铭心过往
问大河要来一怀澎湃
激起放歌的倾世痴狂
落红深处
掬起满手芳香
怎能忘
岁月成就的繁华一场
如惊鸿一瞥
来不及细思量
却已成章
漫天飞花
诉不尽悲欢眷恋
离歌再起
水琴随唱
欲舞化鸿
引风飞扬
这个季节的存在
美丽了凄凉
几多梦里缠绕
几多醒来彷徨
都编织成舞
那是千姿神韵
那是欲诉还休的铿锵
倩影绰绰
隐去孤寞
隐去悲伤
今秋含韵如是
切思切盼切望
一任在年华里徜徉
所以起舞
所以飞花跌宕
聚散平生
为你独舞的段落
枫染霜江
双眸盈动
流转万水千山
流转云烟苍狼
一舞此刻
一舞天荒
由此及彼
吴修庆
牧马
凌晨三点最适合天马
因为天下已空
寄存灵*的身体打好了桩
白天让物料集合
准备了千*万马的粮草
谁的预约更多谁就
去的更远,分身术有趣
为所欲为的强盗
他们的轻功了得
日常的信息不对称和孤岛
都自动破壁
现代时就不必麻烦别人
自己编织一个网络
脚不离地,触角接通任何领域
圆被证明更利于行
马没有规则的来来去去
仿佛和现实有一个点重合
是的,单一的身体长在地上
原点无论如何无法破
滚石
每天我们都饮尘土
这是自古以来的习俗
我们在乡村出世
祖先站在山上滚落石头
地上砸出一个个深痕
肋骨延续
不同的山一起完成
经纬线的幅度
也许意识不到泼墨
手里意气风发
精气神贯通
磨砺给出更精妙的注
落雨
有谁的琴能够更加精妙
我们还只能撷取片段
就如一棵小树
怎能与森林相比
雨的弦多于世上琴的总和
高明的演奏家寥寥无几
雨却能变幻无穷
在每一个时刻每一个地点
都有所不同
我们站在雨中,或前后
因为无心顾及亦或
不聪
错失了天籁之声
雨总是会来
我们也就不去珍惜
雨以及雨的感情
遗产
一些古老还在,恰好
幸运的星星挂在天穹
不要让河流干涸
要给他们准备点什么
我们的背与世界不脱节
耳朵、眼睛与嘴同踪
财富积累装上大船
船工的号子隐去背影
好多鱼儿沉睡在石头当中
不再被水上的动静唤醒
(作者简介:吴修庆,济南市莱芜区商务发展中心。)
诗三首
刘文卷
晚秋
不过风雨不知寒,露凉透枝桂香绵。
叶落留*秋将去,醉剩一孤菊花闲。
无题
红装满树不是花,亦苦亦甘似年华。
清月无言云不顾,秋虫满院自喧哗。
秋色
弯黍田边草萋萋,青山接碧白云积。
一叶飞来秋潮起,两习风过落雨急。
刘文卷,莱芜区办公室副主任、区档案局局长。
雪(外一首)
赵兴友
本是天空灰布巾,化成亿万蝴蝶身。
统一世界不着力,只用洁白与素心。
蒲公英
赵兴友
如伞绒毛白雪身,清风一喊出家门。
不辞辛苦奔天涯,为有后来追梦人。
赵兴友,济南市莱芜区人,莱芜区作协会员。
七律·大明湖
韩丽华
清风拂面荡轻舟,灼灼红荷耀眼眸。
垂柳绕堤飞白鹭,环廊通径汇波楼。
惊奇湖畔蛙不语,回望祠中笛送幽。
亭下云名真学士,宗师一代冠千秋。
注:大明湖上有李清照、辛弃疾纪念馆等。
韩丽华,济南莱芜区人,大学文化,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协理事。
山居
李海坤
倚松人不老,枕石水长流。
日落山居处,红霞染晚秋。
李海坤,济南市莱芜区人。中国楹联学会、莱芜区作家协会等。
雨霖铃秋荷暮景
吕春美
清风凉岸。雨微池上,跳石零乱。天青坐思无绪,秋光浸醉,长亭渐晚。夺目残荷轻舞,叶倾生机断。更挺立、香谢人间,便为同怀不遮伞。
风华绝代终萧倦。意难平、一任烟波散。高芳媚傲孤世,承众赏、语星桥伴。短短流年,情盛欣欣,怎自嗟叹?到末了,芦苇同枯,水又将谁辩?
吕春美,字怀玉,中国诗歌研究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等。
辞旧迎新(外一首)
*庆山
鼠符撕下福更新,牛气开头竞扫尘。
爆竹曾经鸣旧事,烟花已是去年春。
雪牍情
*庆山
致密天罗碎屑筛,琼花穿越落瑶台。
鹅毛信件空无字,玉洁冰心片片猜。
*庆山,医院,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莱芜市诗词学会会员。
满庭芳?清明缅怀追忆革命先烈
朱荣梅
又到清明,又逢细雨,昨儿乍暖还晴。梨花如雪,芳草正青青。今夜春寒料峭,丝丝雨、恰若心情。冷风里,门前插柳,默默慰英灵。
叹英雄血泪,换人间好,华夏安宁。只遗憾,团圆好梦难成。远处*莺未唤,心中已、澎湃声声。眸含泪,听听故事,独坐到天明。
朱荣梅,汶源学校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诗词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协主席团委员、莱芜区作协副主席等。
思乡
张西忠
纷飞夜雪舞痴狂,垂泪红烛起念伤。
待到花开杨柳绿,春风送我好还乡。
张西忠,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莱芜区作家协会会员。
乡愁
刘恒杰
第一次知道“乡愁”这个词时,我还不知道什么是乡愁。
离开家乡去泰山脚下读书那年,开学后不久,我们就学到了一篇题为《海燕》的文章。《海燕》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的一篇文章。那个时候,迫于国内*治形势,郑振铎远赴欧洲。有一天,他乘坐轮船在大海上行驶,当他看到在空中飞来飞去的海燕时,心里异常激动——他想起了家乡的小燕子:“如今,离家是几千里!离国是几千里!托身于浮宅之上,奔驰于万顷海涛之间,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这小燕子,便是我们故乡的那一对,两对么?便是我们今春在故乡所见的那一对,两对么?”作者知道这海燕不是故乡的小燕子,但在文章中还是一再地问自己:“它们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吗?”浪迹天涯的游子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倾注在了眼前的海燕身上。文章最后作者动情地写道:“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
在郑振铎的笔下,乡愁是一只异国他乡的海燕。
那年是我第一次远离家乡。泰山离我的家乡不到一百里路,虽然不是很远,但对才十几岁的我来说,也算是很遥远的了。那时我也想家,有时也会偷偷流泪,但是,我心里充满了对新群体新环境的向往,根本体会不到那种“轻烟似的乡愁”。
第一次知道什么是乡愁,是在刚参加工作的那一年。那年的中秋节是周一,同事都是当地人,下班后就回家了,离家九十多里地的我不能回家,偌大的校园里只剩下我一个人。我坐在门前的柳树下,看到天渐渐暗下来了,看见圆圆的月亮爬上东岗了。我想象着父母兄弟姐妹一家人一起吃月饼的情景,开始想家了。
月亮越升越高,校园里澄澈如水,轻轻摇曳的柳条就像水里的青草。月移西天,我回到办公室,随手拿过一本刚买来不久的诗集。诗集的第一首诗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生于南京的余光中,解放前夕随父母去了台湾,那年,已经二十多年没有回过大陆故乡的他,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里写下了这首诗。
我突然想给家乡的父母写一封信。可我不知道写什么,只是看着窗外那一轮圆圆的月亮。
在余光中的笔下,乡愁是一枚寄往故乡的小小的邮票。
父母去世以后,我便很少回到故乡去,但是,我的思乡之情却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浓,那思乡之情便凝成了一篇篇文字。几年前,一位朋友劝我把这些文字结集出版。那年初冬的一天,当我把那些文字整理完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三点多了。我毫无睡意,便轻轻打开门走下楼来。
西天上挂着一弯月亮。我想去小区北边不远的小公园去走走。去小公园要经过一片城中村民房。当我走进那片民房间的一条小路上时,突然听见一阵笛声传来。我不禁停下来。笛声是从路边一座低矮的平房里传出来的,吹奏者也许怕惊扰了别人的睡眠,笛声很小。尽管笛声很小,在这万籁俱寂的深夜里,还是显得非常清晰。笛子吹奏出的是《弯弯的月亮》:“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笛声悠扬,如泣如诉。我知道,这片待拆的低矮破旧的民房,大都被外地来打工的人租住着。我刚搬到这里不久,曾经在附近的理发店里见到过一个也是来理发的中年男人。男人是福建莆田人,在一家装修公司上班,他说已经五年不回老家了。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那个莆田人在吹奏。那一刻,我蓦地想到了台湾诗人席慕容的一首题为《乡愁》的诗:“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席慕蓉很小就离开了她的故乡,重庆城郊那个叫做金刚坡的地方。那首诗写于年,三十多年来,她无时不在思念故乡。
在席慕容的笔下,在那位异乡打工者的记忆里,乡愁是一支短短的竹笛。
去年秋天,我陪北京来的一位朋友去我们这里的北部山区。那位朋友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也是一位旅行家。那天下午,我开车在山间行驶,当驶过一座小石桥时,朋友让我停下来。下了车,朋友便回身向那座小石桥上走去。他在小石桥上站了一会儿,就走下小石桥走到了小河边。那小石桥看上去虽算不上古老,但青石板的桥面已被磨光了。小河里的水不大,斗折蛇行,看得见水底那细密洁白的沙子。朋友蹲在河边掬起一捧水来,喝了,又掬起一捧喝了。我茫然地看着他。待他喝完了,便站起来对我说:“什么是乡愁?这就是乡愁!我的家乡也曾有这样一座小石桥,也有这样一条清粼粼的小河,可是,那小石桥早已不见了,那小河水也干涸了。”
那位朋友的老家是安徽的一个农村,大学毕业后便旅居北京。他走了以后,我一直在思考他的话。我想,朋友家乡的那条小河,小河上的那座小石桥,一定给他留下了深深的记忆:他和小伙伴们曾在小河边嬉戏在河水里扑腾;他的母亲曾用小河水做饭,曾在小河里洗衣;他上学放学会从小石桥上走过。那小石桥啊,走过了他的童年,走过了他的少年。
那位朋友的乡愁,是一座窄窄的小石桥,是一条清粼粼的小河。
我老家故宅后面也有一条小河,小河上面也曾有一座窄窄的小石桥。小石桥在我去泰安读书的第二年夏天就坍塌了,又过了几年,那清澈的小河水也不见了。再后来,我家大门前的那口祖祖辈辈吃水的老井也干涸了,逐渐被枯枝败叶填满,胡同口那盘石碾的碾砣和碾盘,也被滚在了小河边。也许家乡人还念着这盘石碾的好,没有把它们打成料石砌进墙基或铺在路面。
是啊,我的乡愁呢?是一盘转走了我童年时光的石碾?是一口映照出我少年脸庞的老井……
过年三题
李皓
(一)
“年”是什么?人到中年,站在岁月的田间瞻前顾后,咀嚼着那些雨水雪花般逝去的日子,欣赏着辛丑之牛那款款而来的脚步,我在想,人这一生,过年的时间究竟有多长?
童年时,年,是穿在身上的新衣服,是吃在口中喷喷香的肉饺子,是炸响在耳畔的脆鞭炮,是长辈递到自己手里的压岁钱……可惜,这树浸透温馨和幸福香味的腊梅花,虽然春燕剪雨时节就开始拱芽,却一直要等到寒冬飞雪时才能开放,而且花期只有那么短短的几天:腊月二十三日含苞,除夕盛开,初三之后就开始落瓣,到正月十五时,你吃到嘴里和吸进肺里的就只有她的余香。
少年时,年,是我求学路上的驿站,是我休养身心的免费旅馆。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从县城到省城,无论我迈的脚步有多大,无论我走出的路途有多远,也无论我行囊里装满的是喜悦还是沮丧,年,总是和父母、亲人一起,在生我养我的故乡慈祥地等着我,让我一投进她的怀抱,就感到温暖,就不由自主地放松。那时候,寒假有多长,我过年的时间就有多长。
青年时,年,是单位发给我的福利,是领导赏给我的红包,是我与妻子团聚的*金周,也是岁月老人切给我独自享用的一块不大不小的时间。想起就起,想睡就睡;想吃就吃,想喝就喝。春节晚会伴着饭菜香,家长里短掺进透心甜。这时的年,在我的感觉中,说长也长,说短也短。
人到中年了,年,在我的意识里,已变得不再单纯:她是我捧给父母的孝顺,是我送给亲朋好友的问候与祝福,是我记在心里写在纸上的对儿子的期盼……更是我盘点人生旅程的算盘珠,对镜而视,眼看着时间开始在额头上织网,我已不敢像童年、少年、青年时那样,三下五除二、六去四进一地快拨一场……如今,过年的滋味我已不敢轻言,过年的时间,我已不敢用心尺丈量。
年,是一枚人人都垂涎的果实,她挂在岁月的枝头,愈来愈丰硕,愈来愈鲜艳;然她又像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大棚蔬菜,虽外表越来越好看,但滋味却越来越清淡。
但不管怎么说,人们还是盼年,还是喜欢过年,因为它既是一种传统,又蕴涵着诸多情感!
(二)
年,在故乡等我
在农历的岁月中,腊月是个排行最小却又最被人们看重的“俏丫头”。一旦这个喜欢围白围巾的“俏丫头”换上彤红彤红的“红棉袄”,我们就知道,那个叫“年”的节日就为期不远了。
一提起过年,我的心里就会涌动起一种情愫,仿佛一瞬间便触摸到了故乡的体温,触摸到了父亲母亲心里头深藏的那丝牵挂,触摸到了回家的路。
少小离家,寄居他乡,虽说岁岁过年,但骨子里总认为,异乡城里的年,无论如何都比不了故乡的年。
故乡的年是传统和正宗的。贴红对联、挂红灯笼、点红蜡烛、放红鞭炮……列祖列宗“端坐”正堂,在孝子贤孙齐刷刷叩首祭拜的氛围中,“笑看”晚辈们的日子红红火火。
故乡的年是丰盛和吉祥的。碗里有肉、桌上有鸡(吉)、锅里有鱼(余)、老人们手里有红包、除夕夜的饺子里还包有“金币”,开头甜(红糖水)、年年高(糕)、勤(芹)来财(菜)……每一样吃食都有说道,每一种说道里都蕴涵着吉祥。
故乡的年是热络和坦诚的。大年新正,串亲访友,走在街上,婶子大娘、叔叔伯伯,无论遇到谁,热络的过年话都会撞你个满怀。笑脸相迎,热情的老叔冷不丁还会拽住你:“老侄子,好久不见了,家来咱爷儿俩喝两盅!”
故乡的年坦坦荡荡,不像城里的年那样,总爱戴着厚厚的面具;故乡的年真真切切,不像城里的年那样,总爱点缀些纸醉金迷的矫情……
年,在故乡等我。我是她翘首以待的孩子啊!
归心似箭,收拾行囊。我知道,时日不久,我很快便会扑进她的怀中!
(三)
街头看年
过年的日子是随心所欲的日子,也是一年中最不经济的日子。除夕连着初一,初二接着初三……不知无觉间,仿佛只是听了几阵鞭炮响,只是吃了几顿丰盛饭,年就三级跳般地舞着她的俏身子,从我们面前一闪而过了。
欲伸手拽住她,可我不能够。望着她那渐行渐远的身影和她回眸抛给我的媚笑,我想,我得设法留一些她的体香。于是,正月初五上午,将浑身年味留在家里,我一身轻松地走上莱城街头,搜寻年的影子。
真是不看不知道,不找可惜了。原来,在家里陪亲友吃喝了数日之后,年也和人一样不甘寂寞,悄悄地溜出来,在街头扎堆凑热闹呢!
红石公园里的年,是从家境阔绰富得流油的“大商家”家里跑出来的。她们幻化成一个个底气十足的红灯笼,一身红装饰以金*的流苏,或群像或个体,无论站着、坐着,还是在空中蹁蹁“走钢丝”,都掩饰不住自己的丰腴身段,她们无拘无束地在春天的风里招摇着,以红红火火的大富大贵之相引得人们争相与其合影留念。商家们知道,这些由他们支配的“年妹子”,在红火了人们眼球的之后会给他们的名声和事业带来滚滚红利。
府前广场上的年,是勤俭持家勤劳致富的小商小贩们凑起来的。爆米花的馨香,糖葫芦的甘甜,小面人的可爱,宝宝猪的滑稽,还有砰砰响的玩具枪,蹦蹦跳的“小马驹”……这一切的一切,大多都是冲着来这里玩年的孩子们摆的。不用像平时那样大呼小叫地招徕顾客,只要有孩子围上来,保准你只顾数票子,这时的家长最大方了,他们决不会因为物价高低而扫了孩子们高高兴兴过年的兴致。小商小贩们也懂得,一年有了个好开头,就不愁今后没有富日子。
马路边上散发着书香味的年,是那些热衷于播洒知识甘霖的爱书人摆出来的。各种内容的,各种开本的,各种装帧设计的,他们整齐划一地或站着或躺着,任你浏览,任你选购。爱好文学的,可以从这里买到中外名著;喜欢养花种草的,也能寻到一本本厚厚的“说明书”。只要你喜欢,攥书在手,用不着更多地讨价还价,只要多少有些利钱,人家肯定让你带走,因为卖书人知道,大过年的,谁也不缺那三角两角的钱,买书看总比买吃的消费层次高。
街头上的年是立体的。她在天上飘着,是孩子们手中放飞的风筝;她在空中挂着,是耀眼的大红灯笼;她在小商小贩们的嘴里吆喝着,是人们日渐富庶的日子。
街头上的年是丰盛的。她在孩子们的肩上扛着,是长长的甘蔗;她在孩子们的手里攥着,是诱人的大红气球;她在大人们的嘴里谈论着,是日渐红火的生活。
私家车跑在路上,慢悠悠的;人走在路上,喜滋滋的。
年,正在街头上逗留。让我们拽住她的衣角,悄悄地告诉她:不要急,慢慢走!
(作者简介:李皓,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副会长。)
烟雨杏花
冷梅
初春的风还有点料峭,突然有一天,园子里的两棵杏花就开了,当它把明艳艳的一树花突然绽放了时,仿佛整个世界都明艳了起来,它点亮了人们的眸子,点亮了蓝天,点亮了白云,看着花团锦簇的杏花儿,仿佛看到了一个春潮涌动的春天扑面而来,那些花儿,次第开放,那些童谣也伴着柳哨,响彻在草色葱笼的田间地头,陌上柳堤:三月里,杏花开杏花开,杏花败了桃花开;柳叶绿,桃花红,过了寒食是清明。煮鸡蛋,卷单饼,荡完秋千放风筝。郊外春光美如画,全家老少去踏青。初春的时节,最是乍暖还寒,杏花开得时节,最容易下雨了,烟雨杏花,这说来就来的春雨,给初开。难得的,花开的晚上,小雨就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我突然一惊,那些初开的杏花可还好?还好还好,君不见古人早就有“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那雨细如丝,如雾,在雨中的杏花,岂不是如美人出浴一般呢?这样想来,就释然了。起一大早,先来公园里看看每天晨跑经过的那几棵杏花吧。还好还好,这几棵因为在外面,开得稍慢了些,枝上只放两三朵花,其它的全是打着朵的红红的蓓蕾,那些没有开放的蓓蕾上,沾着细细密密的小小的雨珠儿,那些密密的雨珠儿,错落在上面,就像给杏花薄施了一层胭脂,把本来就像红玛瑙的红骨朵,衬得分外妖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记得那一年的西塘之游,一下车,就是一场春雨,一河春水,来来往往的游船,在岸边,盛开了一树杏花,多少年了,西塘的风景都已淡忘了,但那树明艳的杏花,一直开在脑海里,鲜活如初,回来后,我写的关于这枝杏花的小说《那枚浅玉镯》,写了一个杏花女的爱情故事,还写了散文《烟雨西塘》。好姐妹说喜欢杏花的淡雅,为了看杏花,我们着实疯跑了几回,去笔架山看杏花,去泰安张夏看杏花,去香山马厂看杏花。看花归来衣含香,是整个人都清爽了些,似乎沾了杏花的一缕花香,一些明艳,一些精神,虽然它不像梅花那样凌寒而开,在北方,它也是开得最早的花了啊。“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那个春雨弥漫的春日里,我们来到了来看杏花,路过“红旗飘万代”旧址,那些历经风雨的百年老杏树依然开得风致,那些见证了革命先烈打江山的老杏树,依然开得那么热烈和红艳。每看清明,这里都聚集了许多来缅怀革命先烈的人们,仿佛杏花着雨,都透着一种凝重,多了一份沉思,让我们思索眼前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抖然生出一种感恩的情绪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在香山的深处,有一条杏花沟,每年都吸引着无数户外爱好者,纷沓而至。如果正逢樱桃花开,那感觉便是误入武陵桃源了。去年一篇散文《寻香》写得就是马厂看杏花。并不是每次都能如愿看到杏花盛开,今年很有幸,我们来到香山时,杏花正盛开,并且连翘花也开了。遗憾得是没有看到樱桃花,我想这已经够了。因为马厂较远,一般的游客轻易也看不到,要想看到那条杏花沟,的确要跋山涉水一番才行。都是杏花,自觉得山沟里的杏花自是与别处的不同,它的花瓣的风致,它的枝干的苍劲,它的抵风凌寒的能力,它的扎根贫脊山石间的顽强,无一不让人动容。“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马厂以前有三户人家,现在只剩一家了,看到昔日的破草房,今已翻新换了模样。相传这里曾是*巢的养马厂,马厂也是因此而得名。在抗日战争时期马厂还是我*的地下兵工厂,后来发生了令人震惊的马厂惨案。试问这些铁骨铮铮的杏花树可还记得日本*子暴行,可还记得那些为了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们?是的,历史永远不能忘记!杏花沟,一树一树的杏花,在风中开放,在风中诉说。“伏雨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杏花行。”马厂杏花,因为这些记忆,似乎那抹春雨,也给它凭添了许多愁。“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掩映在香山深山一角的杏花沟,如今也变了模样。在中午吃饭的时候,我们见到了马厂的那户老人家的儿子,他说那位固守在这里的老大娘是他的妈妈。他说要感谢*府的扶持,才使这个农家翻修一新。他说这里还要建成红色文化基地,让现在的年轻人都来这里看杏花,重温我*的革命历程,让红旗一代一代传下去,让杏花沟的杏花香飘万代。(作者简介:李幼华,笔名冷梅,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南作家协会理事,出版小说集《与兰花的约定》。)又是一个雨雪交加傍晚
魏淑珍
题记——有时候,可能因为一个人的小小善举就会温暖许多人.....
初冬的一场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傍晚的时候似乎又大了点,后来还夹杂着些雪花。行走在路上的人们个个行色匆匆,当然我也在其中。虽然穿着雨衣,但不时的有雨雪打在脸上,凉凉的倍感湿冷。心想:这场雨雪过后冬真的就要来了。快到家的时候隐约听到有手机的铃声,由于路上车辆行人拥堵,声音噪杂我也没有去看手机。回到家里一看,原来是母亲打来的。立刻给她回了过去,那边的母亲正要打第二次呢!她说:“也没啥事,只是惦记你到家了没;有没有淋着;再就是问问你家通暖气了没?”我一一回了她。母亲还一直兴致勃勃的告诉我说,“俺家的暖气已经正常供暖好几天了,家里很暖和,即使现在不送暖家里也没感到冷。现在的人是真享福了,想想过去你们上学的时候手脚的冻疮不断,你这闺女又格外怕冷....”娘絮叨了一会后,突然想起我刚到家还没做饭,然后就催我挂了电话。是啊,在阴雨连绵的冬日,享受着一份温暖的同时,再回忆着从前的曾经.....我想:此刻娘的心里一定又平添了一份温暖吧?而我又何尝不是呢?因为母亲的几句话,我不由得也想起了那年那个下着雨雪的傍晚。记得那年我们刚搬到新家去住,新家坐落在村东北边的河沟边缘上,只要风一刮我家里的门窗就会随着风的节拍不断响起。新家虽然是住进去了,可还没有真正可挡风的门,墙也没有干透,屋里格外湿冷。母亲又不舍得在新屋里烧火、做饭、取暖。(说实话,就这三间“码褂子”屋是父母东借西凑才盖起来的,所以,他们格外珍惜。)父亲每周回家一次拿饭,看到我们母子挨冻他也很着急。一日,不知父亲从哪讨来一张仅有00斤指标的无烟碳票,天不亮就推着车子去了离家0里以外的煤矿。天快黑的时候,下起了小雨,不一会又飘起了雪花。不见父亲回来,母亲有些着急,就去打听去推碳回来的二祥哥,这才知道父亲还在废渣堆里捡一些“二石头”。母亲就匆匆拿上灯笼、绳子往外走,喊了我一声说;“锅里有炒好的虾酱和萝卜,你们三个在家吃饭看家,我去河那边等着给你爹拉车子去,听说河水还不小呢。”望母亲在雪中渐渐模糊的背影,我赶紧向前跑了几步追上她说:娘,河水深你自己能拉上来吗?母亲说:“半篓子碳我自己就行”,我说万一我爹捡满了篓子呢?母亲说:“你愿意去就跟着吧。”我们刚出村子不久,雪就下大了。我和母亲徘徊在河岸边等爹,河风冷飕飕的夹杂着雪花,不断地打在脸上生疼。母亲还是舍不得把灯笼点上,我不顾她的反对刚点着灯笼,河那边就传来了爹的喊声,我和母亲便着淌着刺骨的河水过去,我们望着满满两篓子碳,简直是喜出望外。爹推起车子,好在河水不是太宽,我们不一会就过了河。我提着灯笼走在一旁,地上的积雪渐渐增厚。车轮子压在雪上留下一道深深的痕迹,一直蜿蜒着向前延伸,伴着我们三人噗、噗、噗的脚步声,听起来是那样的绵柔和舒心......后来才知道,爹推来的全是好碳。是煤矿上一位过磅的阿姨见父亲过完磅后,一直在废渣里刨石头。便上前问:“没捡着多少吧,家里就没有一点碳了.......?”嗯。父亲一一作了回答。她又问爹:“你还有钱吗?有的话,就先把我给亲戚准备的两张指标买了吧,等他们来了以后时候再说。”父亲一时感动的也不知说啥好,就问及她的姓名与家庭住址,以后好做回谢。可她怎么也没说。说来也巧,十多年之后她的丈夫调到了我们小镇上工作。因为工作上的原因,她丈夫还去过我家里一次。父母用家里最好的饭菜招待了他。这也了却了当父母的一桩心愿。想来也算是一种缘分吧?就那个冬天,也许是因为我家经常点炉子的缘故,所以周围邻居的女人们经常来我家串门子,她们围在炉子旁边做着各种针线活,拉着家长里短的事,家里也特别热闹。有时母亲就拿出些地瓜靠在炉子上,或者用笊篱爆些玉米粒供大家分享。那冒油的烤地瓜、酥脆的玉米粒,现在想来依然让我回味不已......特别是到了周末,我家里会更热闹些。本家的婶子、大娘、她们就来我家的炉子上烙火烧。(这种用老面、泥巴炉子烤出来的火烧再也吃不到了。)当然她们有时也会带些碳来,带与不带娘都不计较。当炉子旺起来的时候,蓝蓝的火苗能窜起半尺多高,她们有切面剂子的、擀饼的、翻烙的,个个忙的不亦乐乎。火苗烤红了她们的脸,也暖透了她们的笑。此刻,我觉得大娘、婶子她们比平常里更可亲了......当一股椒盐味的香气挤出炉围子(一种*泥麦穰做的泥圈,有四五十厘米高,罩在炉口子周围烤火烧时上面放上一平底锅),一个个圆鼓鼓的火烧就熟了。第一炉自然是给我们这些围炉的“馋猫”解馋了。急着先咬一口外酥里软,满口余香,即便是烫了舌头当时也浑然不觉。不一会家里的簸箕、椽子里的都是火烧,屋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浓浓的暖香。之后,也会随着大娘、婶子的脚步飘散在她们各自回家的大街小巷里。与此同时,那暖融融的场景像画一样,也永远定格在了我的记忆里......(作者简介:魏淑珍,网名:晴竹。莱芜作协会员;莱芜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热爱、喜欢文字的小女子。)书的诱惑
——我与莱芜三味书屋
文/一叶小舟
进城不走斜路,直奔三味书屋。
来三味书屋,必然提及我的“宝马”——“二八*大金鹿”。
我家住在南部山区,距离莱芜十五公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城,靠得是自行车。
我的大金鹿,是一九八四年岳父大人帮我在官寺旧货市场所选购。当时,查验钢印码、核对牌照与自行车证相符,尔后付款过户。虽然是二手货,但我心满意足。走亲戚访朋友、逛商店赶大集,自行车后座上的媳妇眉开眼笑,车大梁小座子上的儿子欢天喜地。大金鹿,记不清跟我进了多少次城,也记不得随我走了多少里路,但有一点我特别清楚,它从来没有掉过链子。
我的大金鹿,官寺商场那位看车的大爷认得它。每次进三味书屋,我都把它托付给老人家。
官寺商场的三味书屋,坐北朝南。店面不是很大,却书香浓郁。走进店里,我径直来到文学类书架。每次都流连忘返,每次都留下遗憾。面对琳琅满目的好书,爱不释手。总是挑选了一大摞,因囊中羞涩而又只好一选再选、忍痛割爱,购买几本,悻悻地离开。不过,这也是件好事。毕竟,这次放手的书籍已记在心里,反而放不下,又成为了再次进城的动力。
苍天待我不薄,配发给了一个好伴侣。秀莲大我两岁,是高中同班同学,虽经媒妁之言结合,但彼此相爱颇深。她以大姐的身份自居,凡事宠着我,让着我,以至于我的权利欲极度膨胀,家庭大权始终牢牢地攥在了手里。在那个捉襟见肘、一分钱都要掰成两半花的年代,书箱满了,书橱也满了,妻子无语更无奈。她好言相劝:“书籍,既不能当饭吃,又不能顶衣穿。别再买了!”拿出老大的做派,我行我素,置之不理。有时候,她忍无可忍发火了,我便拍拍她的肩膀,用“温水”熄灭:“小同学,消消气。我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下棋、不会搓麻将、也从不下馆子……就这么点小小的癖好,你高抬贵手放我一马得了。”想想也是,她只好默许。
我的藏书,十有八成购买于三味书屋。因了这些良师益友,我写的“萝卜条”、“豆腐块”,才得以为报刊版面“补白”。因了发表在《莱芜市报》上的《儿子考第一》,《幽默大王》杂志的《胖不起来》而影响了孩子的抉择,成就了他的事业。
儿子读小学的时候,见我一篇篇的稿件变成了铅字,羡慕之心油然而生。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超过自己的老子。因此,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一直是级部第一名。无形之中,受我左右,初中阶段他偏离了擅长的理科。高中时期,每次全市统考,他都稳居文科前二十名。读大一时品学兼优,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年毕业,响应学校号召,支援西部来到了青海,被分配至青海湖畔县检察院。年底,以骄人的成绩考入省司法厅。尔后,公务员遴选至省委办公厅任秘书。年,调到一家单位任*委书记(正处级)。值得一提的是,儿子于年通过了司法考试,荣获律师资格。
现在,我虽然居住西宁,可始终没有走出故乡的云台山、月亮湾。那山,那水,那人,*牵梦萦。每每想起老家里的书房,自然而然的就想起了功不可没的“二八*大金鹿”,就想起了终生受益、影响了我家两代人的莱芜“三味书屋”。
(作者简介:张正印,笔名一叶小舟,现居西宁,莱芜作协会员。出版合集《十诗人诗选》(卷)。快乐人生,崇尚简单,一支秃笔,一张笑脸,足矣。)
中华有精髓,文化有风采
莱芜一中60级3级部四班孟凯歌
文化,承载着从古至今的精神养分,传播着源远流长的思想观念,激励着我们前行的动力,是精髓,亦是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朝各代的风采。诗词佳句中蕴含的文采佳韵,是旷世才子们情怀的表达。从《诗经》中的文笔中,体会“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爱慕,体会“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壮志,借诗句表达情感,从情感中体会诗句。汉赋中的长篇大论,有爱国之情的激昂,更有汉代历史文情的刻化,从文化中感受历史,由历史体会文化。唐诗更是文化传承的顶峰,“云想衣裳花想容”多美的诗,美中渗透着文化的符码,语言的深奥。宋词,从小词中体会大雅,从微言中兴于文化之大,从小词中感受境界,从境界中领悟人生,王国维口中的三大境界,起于小词,起于文化,可见文化与人生境界本就是息息相关的。元曲中余音绕梁的曲调,又何尝不是文化的符码,曲中有意,意中有情,是后来戏曲等传统文化的根本。明清小说更有韵味,《红楼梦》等著作,又何尝不是文化的体现,《红楼梦》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也是文化符码的体现。可见文化从古到今的传承从未断过,人的感情,意境,生活,都有文化的记录,文化是广义的,他在我们身边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文化是精髓,根基。
从古到今流传下的四书五经,对我们日常生活也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论语》中体现为人处世的道理,体现着大仁大义,道德规范。《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告知我们深奥的道理,伦理的内在,时*的精华。《中庸》《孟子》何不教我们为人处世的伦理,传播着儒家的经典,帮助我们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我们解决当代的问题时,要运用中华文化的精髓,提炼出有价值的道理,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化的重要性因此体现,文化是精髓,是根基。
听,学校的朗朗书声是文化传播的标志,文化常识的普及是文化传播的体现。看,文化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美好的品德亦是文化的根脉。文化已深入人心,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屹立不倒,永远传承。
中华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头到尾都是精华所在,让我们左肩担起中华文化,右肩担起现世责任,肩并肩,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指导教师:张谦)
人生
莱芜实验中学初二四班朱昶旭
也许我的年纪不是该谈故事的时期,但我还是想将我理解的说出来。我觉得,人生如一条小道,小道是条老巷,巷口很窄,杂乱。世人无法自己走过,但也只能自己走过,哪怕模糊。当走过一个岔路口,就会是一个新的抉择,它带起的是新的生活,截然不同。但其中的过程就是过错,当你走过,却被一阵风吹起了花朵,吹乱了心思,吹向了另一条结果,把你引向了一条看似宽阔的古道,曲折,偏离了航道。但道路的曲折不可想,我们走入了阴影,当人在一次风起中张开手,挡住了风,我找到了自己的内心,大步的选择那那一条看似曲折的路。风是缺失的点,臂是补满的优,优与缺相融,才构成了春光与阴暗的生活。风不是永远,终会随着风停留在昨天的日落,随着风一起看暮阳。我们的选择越来越快,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因为风吹不倒,因为身后的信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对这句话有新的看法。在三个人的行程中,一个人的优点无限扩散,扩散在三个人的世界,在他们的心中发光,发亮,以致在他们的小巷中留下深刻的一笔惊鸿,一笔陈墨。在小巷的每一步不一定留下足迹,但小巷的风景便是人生的意义。我们在努力的张开双翼的时候,不如睁开眼睛,看看身边的风景。当你打拼了一辈子,转头看看,那里一片空寂。当你在用笔挥洒热血的时候,不如停下,看看窗外的风景,夕阳落在河岸,那只橘色的野猫大大的伸了个懒腰,河里不停的翻起。一片叶子缓缓的划下,划出一个大大的爱,天边又泛起了火烧云,那股清新平滑的进入胸腔。我们的优缺,不是改变了人生的转折,而是小巷的风景。看透了故事的结局,才看懂人生拼搏的意义。看懂为了一路上的风景不断而努力,看懂了为了美丽的风景而努力,看懂了故事因为什么而努力。不断拿起笔,不断放下笔,走到小巷的结局,那里是满墙的照片。刚刚爬起,第一次拿起筷子,第一次拿起笔,第一次拿到满分,第一次做完一整套题,第一次被人误会,第一次淋雨,第一次失利,第一次通过面试,第一次自己完成艰巨,第一次晋升,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房子,车子,第一次有了孩子,第一次走到了小巷的结局。我们的故事像一张影片,在脑海里循环,刺激着我,眼里莫名其妙的落了下来。我们并肩走在小巷最美的地方,那里还是很美,但不一样,不是初见时那样惊鸿的美,而是平淡的,沉寂的美。一位白发苍苍问道,“喂,兄弟,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在人生最重要的那个岔路口时,你怎么选?”默默的喝了口酒,道“管它呢,不后悔。”在某个日落,在某个小河,在某个橘猫的身边,一位白发苍苍问道“喂,兄弟,如果在给你一次机会,在人生最重要的那个岔路口时,你怎么选?”默默的喝了口酒,道“管它呢,不后悔。”我们人生中的每一个选择,都不后悔。(指导教师:周云霞)春游
花园学校六年级十班付雅如
周末去野餐
我要做一个大大的蛋糕
和伙伴们一起分享
梨花妹妹送来雪白的奶油
桃花姐姐献上粉红的糖浆
小草弟弟添一道绿油油
油菜花姑娘抹一条金灿灿
哈
蛋糕做好了
它的名字叫春天
(指导教师:吴其林)
繁星满天
汶源学校九年级三班吕依依
(一)童年啊,
是母亲抚面的温柔,
是姥姥口中的故事。
(二)天亮起来了,
月儿升起来了,
我望着它,
想起了嫦娥和玉兔。
母亲,您看到了吗?
(三)小弟弟啊,
是我生命中的一颗星星,
将我的生活照亮。
(指导教师:*)
望月
汶源学校一年级十二班李禹兮
睡不着就望月,
月亮和我捉迷藏。
翻过去,
睡不着。
翻过来,
睡不着。
什么时候才能睡着啊!
(指导老师:杨宁宁)
春天
汶源学校一年级二班王明钰
春天,是一座房子
里面装着一朵朵红色的小花
春天,是一座房子
里面装满了我们的笑声
春天是什么
汶源学校一年级二班孙弘宇
有人说
春天是一朵花
有人说
春天是一棵草
有人说
春天是一座温暖的学校
(指导教师:朱荣梅)
“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社区)文化振兴文艺志愿服务“星火传递”主题活动暨“美丽泉城随手拍”活动启动仪式举行为扎实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喜迎中国共产*建*周年。3月9日上午,由济南市文明办、济南市文联、莱芜区委宣传部主办,莱芜区文联、济南市摄影家协会、莱芜区摄影家协会承办的“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社区)文化振兴文艺志愿服务“星火传递”主题活动暨“美丽泉城随手拍”活动启动仪式在济南市莱芜区徐家河社区举行。中国文联到莱芜区调研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暨“百姓春晚”活动开展情况3月17日下午,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副主任吴艳华、群众文艺处负责人蒲强,在山东省文联*组成员、副主席姜慧,山东省文艺创作研究院院长王宇鹏及济南市文联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到莱芜区调研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暨“百姓春晚”活动开展情况。莱芜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宁陪同调研。喜报!“百姓春晚”喜获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表彰
3月31日上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京召开全国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公布了00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先进典型名单,山东省14个先进典型上榜。会上,济南市莱芜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百姓春晚”项目被评为最佳志愿服务项目。00年度,山东省共有包括“百姓春晚”在内的三个活动品牌获得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称号。
垂杨书院莱芜文化创意中心成立3月14日上午,由垂杨书院、莱芜三味书屋共同主办的垂杨书院莱芜文化创意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在三味书屋凤鸣讲堂顺利举行。
仪式由莱芜三味书屋经理王同瑛主持。垂杨书院院长亓凤珍女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刘恒杰先生共同为垂杨书院莱芜文化创意中心揭牌。艺舟书舍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田超先生题写了匾额。
“艺义道莱”诗词楹联创作文艺讲座举行
4月11日上午,莱芜区散文学会、莱芜区诗词楹联协会两会创作活动基地联合挂牌仪式暨“艺义道莱”文艺宣讲第二讲,在三味书屋凤鸣讲堂顺利举行。
莱芜著名诗词楹联专家孙淑静老师对楹联创作进行了细致讲解。
按上级要求原《莱芜文艺界》纸质版停刊,现转型为电子版。
特此公告。
《莱芜文艺界》征稿启事
《莱芜文艺界》旨在传承莱芜文化、推介文学新人、搭建交流平台的办刊定位是我们永恒的信守。《莱芜文艺界》分春、夏、秋、冬四季出刊,设经典回放、长城故乡等15个常设栏目,主要刊发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文艺简讯等方面的稿件。
1.经典回放:刊登一篇短篇小说经典,供广大读者分享学习;
.长城故乡:小说专辑,主要刊登我区作者创作的优秀小说;
3.箫声悠悠:散文专辑,主要刊登我区作者创作的优秀散文;
4.汶水汤汤:现代诗歌专辑,主要刊登我区作者创作的优秀现代诗歌;
5.古诗雅韵:古体诗歌专辑,主要刊登我区作者创作的优秀古体诗歌;
6.红色沃土:刊登莱芜本土具有革命历史传统意义的历史事件,以及莱芜本土企业为建设莱芜所做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7.记住乡愁:主要刊登反映莱芜古迹、儿时记忆、乡村忆旧等散文,展现家国情怀;
8.文艺讲堂:刊发文艺评论文章;
9.凤城剧场:刊发优秀剧本、微电影等;
10.雏凤清声:与学校文学社合办专刊,刊发我区在校生的美文佳作,培植文学新人。
11.专栏征稿:设立各个主题文学征文专栏,刊发征稿作品;
1.生态莱芜:刊发莱芜本土具有“青山绿水”的生态资源;
13.走进莱芜:选取一个景点或者企业、学校,组织人员采风,刊发采风作品;
14.文艺家风采:刊发莱芜本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艺家作品信息;
15.文艺简讯:刊发我区各协会活动动态,会员获奖、出版书稿等方面的信息稿件。
《莱芜文艺界》长期征稿。欢迎各位会员、区内外的文学爱好者赐稿。投稿时请务必提供作者基本情况,尤其是创作情况,便于进行推介;请务必注明地址、手机、邮箱等通联方式,便于沟通联络;请务必在邮件主题注明投稿栏目,电子稿件以“体裁+字数+题目”方式命名,便于编辑收阅采稿。
《莱芜文艺界》只接受电子文稿,不退稿,请自留底稿。
《莱芜文艺界》严禁抄袭、剽窃,若由于投稿者以上行为造成侵权,责任自负。《莱芜文艺界》暂无稿酬。
《莱芜文艺界》邮箱:lwwyjbj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