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天中午,医院泌尿肿瘤中心董海鹰副主任医师在文晖路过马路时,旁边一位中年妇女抱着六个月大的婴儿,坐在人行道的墩子上,好像在看热闹的样子。
看到这场景,董海鹰的“职业病”犯了,她忍不住走上前,告诉这位抱孩子的妇女,这里汽车尾气那么多,对小婴儿身体损伤大,又给她举了国内年龄最小的肺癌患者——八岁女童因家住马路边长期吸入公路粉尘导致肺癌的例子。
抱孩子的是保姆,听了董海鹰这番话,略有些尴尬,不过还是点头,听进去了董海鹰说的话,很快带着孩子离开了。
从事肿瘤内科多年,作为肿瘤学博士的董海鹰对多种常见恶性肿瘤的规范化治疗有丰富经验,尤其是针对泌尿系统肿瘤的内科治疗。肿瘤最重要的是预防和早诊早治,所以她的朋友圈最多的就是和肿瘤相关的科普。
每天都在和肿瘤打交道,看过数不清的肿瘤病人,生与死就发生在身边,董海鹰对人生的感悟可能要比一般人深刻许多:“看见这么多晚期患者这样艰难地活着,对患者和家属身心都是巨大的考验,但人往往是得病了才知道健康的可贵,在生死面前,其他的都是小事情。”
用什么药,
患者有知情权和选择权
来董海鹰这里的病人,大部分都是癌症晚期或者是无法手术治疗的患者,只能上化疗,即系统治疗,也就是全身治疗,通过静脉或者口服给药来控制全身的肿瘤细胞。即使医学发展到今天,规范化治疗普遍开展,老百姓对化疗仍有误区,好像一听到化疗就觉得是“洪水猛兽”。
“实际上化疗是系统治疗的一种,所有化学合成的药物都可以叫化疗药物,比如青霉素。要让老百姓对化疗不抱有偏见,第一步就要让患者和家属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要用化疗,是因为化疗可以带来很大的益处,比如改善疼痛、延长生命等,化疗有哪些不良反应,医生怎么调控,有哪些化疗方案可用,用国产还是进口……”
患者对自己的治疗方案,一定要有知情权和选择权,医生不能代替患者做决定,这是董海鹰一直主张的。她遇到过一位患者,50多岁,前列腺癌伴骨转移,医院看。转到董海鹰这后,她发现患者之前一直在用国产的一种药,便问他,家里条件不错,进口的药副作用会小,怎么不用进口的?患者回答:“医生没跟我讲啊,反正就给我开了这个药,我也没问。”
董海鹰说,有的时候,患者问得越多,做医生的她反而越高兴,这说明患者想充分了解自己的化疗方案,沟通起来会顺畅很多,治疗上积极度也会提高。
去年11月,她接诊了一位82岁的大伯,多年前做过三种肿瘤的手术,近期因出现后腹膜的转移,导致经常腰痛,影响食欲和睡眠,生理和心理上都受折磨。外科医生建议他化疗,但大伯一听到化疗,死活不同意。最后,这颗“烫手山芋”落到了董海鹰手上。
这个大伯曾是高级工程师,对自己的病情很了解,也特别认真地对待。董海鹰第一次和他接触,他把自己的问题全列在一张纸上,董海鹰把他所有的问题一一解释清楚。她说,如果想延长生命,现在把化疗用上去还有机会,副作用也详细地告诉了他,谈话最后患者点头同意化疗。
末了,大伯还特意跟董海鹰说:“董医生,你别烦我啊,千万别往心里去。”
董海鹰笑笑:“您问得多我才高兴,您有权知道我们要给您什么治疗,您也有权利选择,我希望您的问题越多越好,希望每个患者都像您这样就好了。”之后,董海鹰还和他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