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等影像?眼界与视界,逻辑与思想
椎体血管瘤影像学表现
椎体血管瘤是起源于新生血管的良性骨病变,可发病于任何年龄,高峰期为50岁,好发于下段胸椎和腰椎,可累及附件,女性患者在胸椎的发病率大约为90%,显著多于男性[1]。病理学病理组织学外观为海绵状或蜂窝状,由衬有内皮的成熟薄壁毛细血管和血性窦腔组成,扩张的血管和窦腔充满于*骨髓之间,血管瘤和脂肪组织混杂存在,二者比例高低不等,肿瘤组织穿插于骨小梁之间,残余骨小梁代偿增粗,呈纵向排列[2]。体积较大的血管瘤取代正常的骨组织并对骨皮质造成压迫和侵袭,造成椎体稳定性变差[3]。组织学分为三型,即毛细血管型、海绵状和静脉型血管瘤,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其由成熟的薄壁血管组成,含有较大的衬有内皮的血管间隙[4]。临床表现多数血管瘤患者无症状,偶然发现,亦有病变向硬膜外方向膨胀,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出现病理性骨折时可出现症状[5],除腰背疼痛往往伴随肢体麻木等神经根症状。影像学表现椎体血管瘤由畸形血管、穿插其中的纵向骨小梁和脂肪性骨髓组织组成,是影像学表现的基础。1、CT形态学改变:表现为椎体内局限性溶骨区,边界清楚,其内有增粗的骨小梁,轴位图上呈特征性圆点花纹状或网眼状改变,矢状位呈粗大的条纹状改变。同时椎体内会有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和低密度影,亦会累及整个椎体和附件。因正常骨结构逐渐消失,患者骨小梁稀疏且粗大,显示稀疏排列骨小梁结构呈“栅栏征”和“网眼状”征象[6-7](图2)。2、MRI信号特征:血管瘤内脂肪含量的多少决定T1WI加权的信号强化,典型者在T1WI上呈高信号,T2WI呈中等高信号,增粗的骨小梁呈低信号,矢状面图可见骨小梁呈栅栏状或网格状排列(图1)。当椎体内含有脂肪成分不高于40%时,T1WI上表现为不典型的低信号,因血管成分的存在T2WI加权为高信号。同时,椎体棉状血管瘤内血流缓慢,亦表现为长T1信号[8]。3、侵袭性血管瘤:病变常累及整个椎体乃至椎弓,表现为斑片状骨破坏或与栅栏状改变共存,椎体常有彭隆、骨皮质吸收或压缩性骨折,周围可伴有软组织肿块。软组织肿块向椎旁及椎管内侵袭,周围组织受压或侵犯,压迫脊髓或神经根。鉴别诊断1、转移瘤:原发肿瘤病史,发病年龄较大,疼痛的临床症状明显,影像学表现溶骨性骨质破坏区域无椎体栅栏状改变,无脂肪信号或密度影,常常累及椎体附件,常见病灶单发或多个跳跃性病灶,周围软组织肿块常常多见。2、椎体结核:好发胸腰椎交界处,相邻椎体见溶骨性骨质破坏,伴周围软组织脓肿形成,破坏区见散在砂砾状钙化及硬化边,椎间隙变窄后凸畸形改变。病人常常患有肺结核相关病史。3、骨髓瘤:明显骨质疏松基础下出现多发溶骨性骨质破坏,不仅累计椎体,一些扁骨如肩胛骨及骨盆均可出现多发溶骨性破坏,从破坏区信号表现来看,T1WI不像血管瘤高信号特点,椎体内无栅栏状改变。4、少见疾病的鉴别:神经源性肿瘤,肿块通过椎间孔向外延伸而呈哑铃状表现,很少表现出像血管瘤的短T1信号及长T2信号,增强强化不及血管瘤。参考文献:
[1]王筱璇,马晓文,潘历波,等.单椎体例良恶性骨肿瘤临床及影像学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7(4):-.
[2]刘博文,韩更银,李霄,朱广智.等.椎体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J].河南医学研究,.29(5):-.
[3]TUTARS,ULUSOYOL,OZTURKE,etal.Aggressivevertebralhemangiomaofthethoracicspine[J].SpineJ,,16(8):e.
[4]刘孝萍,吴春根,李明华,等.脊柱血管瘤的病理、临床及影像学分型与PVP的应用[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17(2):-.
[5]*飞.单椎体血管瘤与单椎体骨髓瘤的MR诊断及鉴别诊断[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7[17]:36-37.
[6]沈彬,孟阳,赵卫东,等.症状性椎体血管瘤影像学表现及手术治疗[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3(3):-.
[7]张芳.脊椎血管瘤的影像特征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16(4):-.
[8]孙娜.卢再鸣.椎体血管瘤的MRI影像学特点分析[J].临床应用研究,.27(S):.
[责任编辑:韦红星]
版权声明: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