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底病专业委员会
通信作者:许迅,上海交通医院眼科,上海,Email:drxuxun
sjtu.edu.cn引用本文: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底病专业委员会.推荐使用新生血管性老年性*斑变性亚型新命名.中华眼底病杂志,,38(2).doi:10./cma.j.cn-0118-
正文
新命名是基于近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和OCT血管成像(OCTA)对新生血管性老年性*斑变性(AMD)的认识提出的共识。命名委员会主要参与者是美国*斑学会和法国联邦*斑学会的医生,并集中了全球发表大量AMD文献的专家、AMD临床试验读片中心的代表和从事过AMD研究的眼病理学者。共识将新生血管性AMD改称为*斑新生血管病(MNV),分为1型、2型、3型共3个亚型。
1型MNV:起始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发生的新生血管复合体,向内进入视网膜色素上皮(RPE)下腔。OCT检查可见RPE层被不均匀的反射物质抬高,有血管成分;OCTA检查可见新生血管位于RPE下方。旧的术语称隐匿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OCT改变类似1型MNV,PCV缓慢地在RPE下方生长隆起,扩张的血管成分在病灶外层更明显;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显示的点状强荧光是隆起的RPE,代表造影剂在造影后期膨胀和结合,RPE隆起部可能提示结节;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可见分支血管网合并血管囊样扩张。其名称未做改变。
2型MNV:新生血管位于视网膜下腔,RPE上方,常合并视网膜下强反射物质,使神经视网膜和RPE分开。OCTA检查可见新生血管成分在RPE上方。旧的术语称经典型CNV。1/2混合型MNV:OCT检查显示1型和2型MNV在一起;OCTA检查可见新生血管在RPE下方和视网膜下的斑块内。旧的术语称微小经典型。
3型MNV:OCT显示强反射从视网膜中部向RPE延伸,合并视网膜内水肿、出血和血管扩张;OCTA显示新生血管向下到RPE,甚至会穿透RPE层。旧的术语称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不属于脉络膜起源的新生血管。
基于对3型新生血管性AMD的认识,术语“CNV”修改为“MNV”。建立统一的定义有助于不同的患者群体和不同的研究之间进行比较,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底病专业委员会向国内各杂志编辑部推荐使用国际命名研究组对新生血管性AMD亚型提出的新命名作为标准用语。
长按或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