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道血管瘤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孩子天生患病,婴幼儿血管瘤的危害不容小觑
TUhjnbcbe - 2022/9/12 19:25:00
北京白癜风治疗哪家好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导语:婴幼儿血管瘤头面颈部多见,四肢、躯干次之。婴幼儿血管瘤可分为浅表型血管瘤约65%,深度型血管瘤约20%及混合型血管瘤约15%,一般经历生长期、静止期、消退期三个阶段。婴幼儿血管瘤发病率高达10%左右,男女发病率为1:3~5。

01婴幼儿血管瘤对患儿生理及心理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可引发其他疾病

婴幼儿血管瘤主要由血管瘤干细胞、血管瘤内皮细胞、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构成。婴幼儿血管瘤可生长于身体任何部位皮肤与软组织内,头面颈部多见,四肢及躯干次之,目前婴幼儿血管瘤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或许存在以下几种机制:血管瘤细胞来源与转化失衡;信号传导通路失调。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系统)异常;基因发生突变;缺氧、分娩过程中的机械应激及其他外源性因素。大部分婴幼儿血管瘤可自然消退,但自然消退结束后有25%-69%的患儿留有瘢痕、萎缩、色素减退、毛细血管扩张和皮肤松弛等后遗症。

剩余约10%婴幼儿血管瘤可能呈继续生长趋势,不仅对患儿生理及心理造成严重影响,还可能引起出血、感染、毁容等多种并发症,给患儿及其家人生理及心理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02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病机制有哪些?可概况为以下5点,患者还需了解

1、血管瘤细胞来源与转化失衡

有专家指出在婴幼儿血管瘤中血管瘤干细胞,一方面可分化为血管瘤祖内皮细胞进而转化为血管瘤内皮细胞;另一方面可分化为血管瘤间质干细胞进而转为周细胞及脂肪细胞,其中还有来源于造血干细胞的肥大细胞在婴幼儿血管瘤增殖及消退中起调节作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胶原酶(MMP-1/MMP-9)、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IGF-2)等表达上调或者下降会导致血管瘤细胞之间转化失衡最终导致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生。

2、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

多糖通过下调磷酸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诱导婴儿血管瘤内皮细胞凋亡和抑制增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能够通过激活IGF-1受体和磷酸肌醇3-激酶途径上调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从而加速脂肪生成和增强婴幼儿血管瘤中HemSCs脂肪生成。Linc的敲除通过抑制磷酸化蛋白激酶-B/雷帕霉素(mTOR)和Notch1信号通路抑制HemECs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

3、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异常

血管紧张素II可促进内皮祖细胞增殖,可刺激间充质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调控血管生成,同时血管紧张素II还可以刺激骨保护蛋白生成进而通过抑制肿瘤坏死因子(TNF)相关的细胞凋亡配体阻止细胞凋亡肾素可通过刺激血管紧张素II高表达进而通过WNT信号通路作用于肾素受体诱导的婴幼儿血管瘤细胞增殖。

4、基因发生突变

虽然大多数血管瘤是零星发生的,作为单一的病变,或与多向遗传综合征,但已经确定了六个家族,其中血管瘤似乎分离为常染色体显性性状与高度外显,且有三个参与血管生长的候选基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和fms相关酪氨酸激酶-4。

长非编码RNALINC通过肝癌衍生生长因子HDGF的海绵miR--5p促进婴儿血管瘤的生长。INcRNAUCA1的沉默可能通过调节miR-c的表达和激活mTOR、AMPK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来抑制血管瘤细胞的生长、迁移和侵袭。miR-以靶向的方式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促进细胞凋亡,使婴幼儿血管瘤内皮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

5、缺氧及其他外源性因素

缺氧是血运重建和血管生成的诱导因素,在缺氧条件下,平衡趋向于促血管生成,这种血管生成开关刺激肿瘤细胞和基质细胞表达血管生成因子,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低氧诱导因子1α,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溶血磷脂酸和血管紧张素II来促进血管生成。

同时,研究发现低氧诱导Cyr61的产生与婴儿血管瘤的发病机制有关。其次,种族、性别、早产、多胎产、孕母高龄、体外受精、妊娠期先兆子痫、胎盘异常、低出生体质量、特定的产妇危险因素。

包括妊娠期糖尿病、产妇降压药物使用或妊娠期高血压、产妇孕酮使用和人工生殖技术等均是婴幼儿血管瘤的危险因素。如出生时体重~g未成熟儿发病率为22.9%,出生时体重达~1g者发病率降为15.6%,出生时体重1~g接近成熟者发病率则降为9.5%。

03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及可能机制,孩子身体机能较弱,还需选对药物

目前临床上用于医治婴幼儿血管瘤的β受体阻滞剂有普萘洛尔、阿替洛尔、噻吗洛尔、倍他洛尔、卡替洛尔、纳多洛尔等,主要使用方法为口服及局部外用。普萘洛尔在可用于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且其疗效好、副作用少,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欧洲药品管理局已经批准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

普萘洛尔治疗机制可能是降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葡萄糖转运蛋白同工型1、基质金属蛋白酶2/9、FOXF1、增殖细胞核抗原、IV型胶原酶等在婴幼儿血管瘤中高度表达促进内皮细胞凋亡;抑制PI3K、AKT、HIF-1α的活性从而促进血管瘤的消退。

减少血管瘤中内皮细胞的增殖基因p53和BAX并降低抗凋亡基因Bcl-xl诱导内皮细胞凋亡;抑制血管扩张信号传递,减少一氧化氮等血管扩张因子释放导致瘤体血管收缩;抑制血浆肾素活性降低血管紧张素II的水平或直接加速其下降从而促进瘤体消退;引起血管瘤干细胞失调性成脂分化和凋亡。

促进由血小板反应蛋白1介导的抗血管生成和由核因子-κB介导的血管生成受阻;对LIN28B/Let-7信号的调制。由于普萘洛尔具有穿过血脑屏障的特性,所有其对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是否具有潜在的长期有害影响,是否影响婴幼儿远期生长发育问题目前尚未得到证实。

同时由于普萘洛尔具有穿过血脑屏障的特性,所有其对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是否具有潜在的长期有害影响,是否影响婴幼儿远期生长发育问题目前尚未得到证实。故有许多普萘洛尔替代药物陆续应用于临床。

如亲水性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纳多洛尔,不能跨越血脑屏障,理论上消除了对中枢神经系统潜在影响风险,故夜惊、梦魇等相关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低,且与普萘洛尔相比,阿替洛尔对角有选择性阻断作用,缺乏内在拟交感活性,对受体作用较弱,故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小,增加呼吸道阻力作用较轻,纳多洛尔心肌抑制活性更低且半衰期更长(12-24h),血药浓度更为稳定,可有效抑制病灶的复发生长,并减少服药频率增加依从性。

卡替洛尔是治疗浅表性婴幼儿血管瘤的一种有效、安全的局部治疗方法,卡替洛尔可用于治疗增生性浅表性婴幼儿血管瘤,特别是在6个月以下的婴儿。总的来说,普萘洛尔对于医治婴幼儿血管瘤目前来说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疗法,它不仅半衰期更短,而且普萘洛尔被肝代谢和肾清除,允许更少的药物积累在健康的婴儿。故目前普萘洛尔的一线治疗药物地位尚未被取代。

结语:各种医治方案均存在不同水平的缺憾,所以婴幼儿血管瘤尚无统一治疗标准,有时需要运用多种治疗手段,建立个性化治疗方案。而作为目前普遍认定的婴幼儿血管瘤主要的一线治疗手段,口服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与激光已被多项研究证实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1
查看完整版本: 孩子天生患病,婴幼儿血管瘤的危害不容小觑